姚曉曉
【摘要】從當前高校教育整體課程的教學情況來說,古代文學所面臨的困難與問題相對較多。僅從培養目標上來看,古代文學課程的培養目標與教學內容不僅沒有彰顯高校教育的特色,而且還沿襲了普通高等教育的諸多模式和弊病。本文立足于大學教育教學學習的角度,分析了大學生古代文學教學與學習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鍵詞】大學教育;古代文學;有效策略
近年來,課程學時不斷銳減,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溝通,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降低等等,都嚴重影響到了古代文學課的學習效果。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文學學習越發重要,因此,對于大學生古代文學教學策略及其學習方法的研究有著鮮明現實意義。
一、當前成教古代文學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教學內容龐雜,學習難度偏大
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所有課程中,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容是最為龐雜的。課程時間跨度大,貫穿上下五千年,覆蓋面廣,涉及書籍眾多,知識容量大。不僅包括對中國從先秦到近代大約三千年的作家作品的介紹和分析,而且還包括對文學史的梳理和闡釋,涉及到文獻學、哲學、史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另外,文學史上的作品是千百年前就存在的文本資料,由于時空久遠,閱讀障礙相對較多,這便造成了今天學習者理解上的種種困難。因而,高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普遍感到本門課程的學習難度偏大。
(二)師生間缺乏溝通,學習興趣不高
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雙邊互動活動。沒有了互動,課堂將會陷入一片沉悶。而正確的互動式教學理念是教學模式和方法創新的前提和關鍵,良好的師生互動能夠改善課堂學習的氣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從而使教學效果和效率得到提高。然而,就當前大學生的學習狀況來看,由于教師面授時間非常有限,并且教師與學生接觸的時間相對較少,彼此缺乏一定的了解,難以形成比較有效的互動關系,從而導致師生之間溝通不暢。
二、大學生古代文學教育與學習思考
(一)教師整合教學內容,力求以點帶面
古代文學內容豐富龐雜,知識點繁多,如果面面俱到,那么在極為有限的時間內將無法完成教學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選擇,有效整合,以經典作品閱讀為核心,使學生掌握每個時期的經典作品,講授過程力求做到以點帶面。在具體的做法上,可以采用個案教學的方法,選取作品選中精彩的有代表性的篇章進行精講,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和感受作品的思想內涵、藝術特點等,不求面面俱到,不求泛泛而談,讓學生通過對作品的具體感受而生發對史論的探討。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通過討論一些有爭議的問題而拓寬學生的思維和視野。這樣,就能將課堂講授與業余自學結合起來,將啟發式教學、研討性教學等多種方法融入到課堂中,從而改變傳統的“一言堂”的沉悶局面。另外,輔之個案教學的典型示范,不僅能夠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大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可以引導其牢固掌握文本細讀的具體方法,從而為其業余時間的自主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一旦方法掌握了,就可以獨立自主地進行其它作品的解讀。從知識的掌握來看,就能夠從具體的一篇篇作品輻射到整部文學史,從而逐漸實現“以點帶面”的效果。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的需要以及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打破文學史內容的時代先后順序,按照作品的時代背景、思想內容、藝術特色等進行講授,按照基礎知識與重點知識結合,縱向知識和橫向知識結合的原則,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組合。要求學生盡可能多地背誦或閱讀經典作品,也只有這樣,才能對教師所講解的文學現象透徹理解并進一步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如果學生對作品一無所知,課堂上的師生互動或問題討論就很難進行下去,教學效果便難以保證。因此,整合教學內容,重視代表性作品的精講深講,加強學生對經典作品的誦、讀,是高校教育中古代文學教育學習的第一步。
(二)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和表演情景劇等方式,強化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課堂討論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對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有很好的效果。討論前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對即將討論話題做好充分準備,要求學生深入閱讀相關材料,形成自己的基本觀點,并把主要材料有條理地寫出來。課堂上教師要要求學生在表述時語言要準確、流暢,有理有據。適當的討論,有利于打開學生思路,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有利于強化學生對相關文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激發了學生的學術興趣。
情景劇的表演,也有助于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為了讓學生更好認識《史記》場面描寫的精彩和人物刻畫的精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表演《鴻門宴》《荊軻刺秦王》等情節。讓學生在熟讀相關文字的基礎上,繪聲繪色地表演,在課堂中用手機拍攝后,在課堂上選取精彩片段大家共同賞鑒。這樣做,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學史相關內容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強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一做法對學生以后考公務員和考研的面試都很有幫助,學生因此也更愿意學習此課程。
(三)學生積極撰寫小論文等,加強自身的創新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老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小論文和古典詩詞的寫作。
1.小論文的寫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具體教學內容,要求學生每學期寫兩三篇小論文。引導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文學現象或作家作品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讓學生結合作家生平遭遇、所處時代背景、文化思潮、政治環境等多種因素進行論證。在此過程中,學生應當積極響應,并且在寫作小論文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初步認識從事學術研究的基本途徑和規則,逐步掌握論文寫作的基本格式和學術規范。這也有助于學生接觸和了解學術前沿狀況。
除了布置兩三篇小論文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多寫小論文,寫精品小論文。對極少數佳作,教師在指導學生認真修改后,可以鼓勵學生嘗試投稿,拓寬學生的發展路線。刊發論文的期刊即使級別不高,但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極大的激勵,對其日后走上學術道路會有幫助。
2.古典詩詞的嘗試寫作。古典詩詞寫作,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有很大幫助。中國古典詩詞承載了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雅正品格,具有音樂、語言、意境等多種美質,只有通過創作,才能對其精神、品格、美感有更深刻更精微的體會。現在國內不少高校,早已經開始組織學生進行古詩詞創作,東南大學王步高教授就專門為學生開設了“詩詞格律與寫作”課程。已經舉辦多年的山西省大學生人文知識競賽,其中就包括格律詩命題創作這一重要環節,評委會從格律、意境、風格等方面對選手作品進行點評。在指導學生進行古詩詞創作時,也讓學生嚴守格律要求,取法經典,讓學生把誦讀與習作相結合,循序漸進,最終寫出內容與形式兼具的佳作。
(四)教師優化教學策略,解決課時不足問題
利用微課、慕課等技術形式進行課前預習。“微課、慕課等技術形式打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時間與空間限制,讓教師與學生能夠在網絡技術的支撐下進行隨時隨地的學習與互動”。在教學中適當使用微課、慕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常規教學模式的不足。同時也能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傳統文學史中關于作者的生平、作品的產生、作品基本思想等方面的知識,相對于具體作品而言,因為沒有過多可以討論的內容,所以對學生來說往往枯燥、缺乏吸引力,課堂上講解也往往耗時多,效果卻不佳。對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課本相關內容,同時觀看教師制作的微課或者指定給學生看的慕課。由于微課課時較短,且微課、慕課中往往有精美圖片和優美、有趣的音頻,觀看形式自由,因此更能吸引學生興趣。
結論: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領悟能力以及學生人文素質的增強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教授此課程,必須要求理論聯系實際,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于一體。要想讓學生通過此課程的學習,文化視野得到廣泛開拓,獲得更多進步,除了以上措施之外,還必須想盡辦法吸收各種先進教學經驗和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使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從而培養出更多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于洪芹.“圓照之象,務先博觀”——圓形批評視閾下“圓美”文學及尚圓批評論補遺[J].美與時代(下),2020(12):25-28.
[2]劉文勇.民國時期的《文心雕龍》研究(下)[J].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20(02):5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