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絲 劉東寧
【摘要】人們物質生活的水平隨著經濟時代的快速發展而不斷提高,健康問題也日益突出。小學階段出現了肥胖人數增加,心理健康出現問題,這些現象也引起了普遍關注。兒童的身體正是處于生長發育的重要時期,體內的新陳代謝旺盛,身體的各部分組織器官的功能、結構、智力、心理的發展都具備著很強的潛力與可塑性。同時城市生活的孩子中感覺統合失調發生率的比例日益增加,而兒童的身體素質如耐力、速度、協調性等都是影響感覺統合失調的重要因素。這些能力可通過體育課堂和平時活動來得到有效改善。
【關鍵詞】小學低段;體適能
相關概念:
小學低段:小學階段1-3年級的學生
體適能:從字面意義來看,可以理解為身體適應不同環境和項目的能力,通俗的說,就是通過一些運動游戲、簡單的運動技能提高身體對于生活、運動與環境(溫度、氣候變化或病毒等因素)適應的綜合能力。所展開的兩種形式分別是競技體適能和健康體適能[1]。
1、體適能的測試組成
國民體質測定標準手冊(幼兒部分)可知,幼兒體適能的測試主要判定幼兒機體間的整合能力,包括對幼兒心肺功能、力量素質、柔韌素質、協調素質、靈敏素質的評判。
2、低段開展體適能課程的必要性
2.1體適能開展現狀
2.1.1小學缺乏體適能概念的正確認知,為建立完整的管理策略
開展體適能課程的小學會采取聘用外教或者購買的方式來開展小學低段的體適能課程教學,在所有的課程中,體適能課程憑借自身的趣味性和課程體系的豐富性更受歡迎,但在小學低段開展體適能課程的現狀并不理想,尤其是對體適能概念的缺乏和相關教育方式的缺失[2]。
2.1.2體適能教育亂象繁多,教育質量差
體適能課程和其他課程有一定的區別,相對其他課程,體適能課程注重各方面能力的綜合發展,以此來奠定其他項目學習的基礎,使自身身體適應生活的變化和環境變化,使身體與環境能夠相互協調。大部分的學校缺乏相關器材,課程體系不夠完善,體育老師也沒有進一步的學習,沒有注重體育活動的轉變,導致體適能無法正常得到培養的主要因素[3]。
3、必要性
3.1兒童飲食習慣不健康,肥胖率高
當今社會快餐文化盛行,快餐食品一般都高油脂不健康,比如炸雞、薯條、外賣等。另外大部分兒童都喜歡吃冰淇淋、糖果等甜食,兒童的飲食結構往往并不健康。這種不健康的飲食結構會導致兒童身體成分不均衡,比如說脂肪含量過高,導致肥胖。兒童時期的肥胖不僅對兒童的生長發育有不良影響,而且可能使兒童產生自卑心理,影響兒童心理健康[4]。
3.2兒童時期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期
在兒童階段,兒童的身體和心理都處于快速生長的時期,較易發生變化,更需要家長的關注。兒童階段的成長是一個人一生的基礎。另外,在兒童時期,孩子的學習能力強,最容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兒童體適能訓練就是抓住了兒童成長的這一關鍵期,有效利用,因勢利導,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運動和生活習慣,為兒童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堅實的基礎[5]。
3.3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性
體適能課程豐富多樣的練習方式及器材能高兒童多方面能力。還能有效地改善他們的身體健康,提高身體機能的工作能力,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6]。體適能在發展大動作和精細動作等方面具有較為顯著的作用,體適能課程的教學中強調重視學生身體素養的培養,能有效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讓學生能夠更快速的適應環境,在加強自我保護的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其心理自我調節的能力,為將來的身體素質打好堅實的基礎。
3.4感統合失調
近幾年,兒童體適能運動項目、感覺統合功能訓練等培訓機構在國內各個地區迅速發展,可見社會對幼兒體育的關注度逐年增加,從2010年以后國民體質監測中心公布的數據可見幼兒的身體素質發展欠佳。由于社會及家庭各方面的原因,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發生率也逐漸提高,導致兒童出現各種問題。這些問題受到社會各界及研究者的重視,同時也影響著家長,一些一線或二線城市的家長逐漸重視該問題[7]。
4、結論
面對學生群體肥胖人數增加,心理發展不良等問題,應在學生可干預階段進行體適能課程的教學。學校體育是現代學生發展過程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而在進行體適能的培養時,需要幫助學生建立體育運動的興趣,并使少兒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和終身體育的觀念。
參考文獻:
[1]體群字[2003]69號。國民體質測定標準施行辦法[R]。體育總局,2003.
[2]高鵬.體適能練習對學齡前兒童體質影響的實驗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20.
[3]魏永敬.少兒體適能的發展現狀探討[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0(23):64-65.
[4]焦梅.基于感覺統合理論的體適能訓練對4-6歲幼兒感覺統合能力的影響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20.
[5]余榕,曾思麟.淺析兒童體適能課程開發[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04):81+152.
[6]陳正江.幼兒體適能課程構建分析[J].體育風尚,2019(12):163.
[7]蔡夢雨,吳濤.少兒體適能開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休閑,2019(09):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