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珍珍
初入教師行業,就像每一位充滿單純而又美好理想的年輕人一樣,我認為我的工作重心就是在三尺講臺向學生授課。只要上好每一堂課、備好每一個教案,改好每一本作業,同時在學生學習和生活上出現問題的時候又做好與家長或學生本人的溝通勸導,盡力幫助化解心結、舒緩情緒、解決問題,也就做到了對“人民教師”這個神圣行業的問心無愧。
但是,隨著工作經驗的增長,我漸漸發現學生的學習任務確實沉重,越來越多的學生不愛學習甚至排斥、厭惡學習,乃至于走向抗拒老師和家長的管教,讓老師和家長束手無策。對此,我曾經以為只是學業的繁重和枯燥讓學生不堪承受,是社會的浮躁和繁華蒙蔽了學生的向學求知之心。但是當我有幸和一位高情商的教師搭班后,我發現教育不單單是傳業受道解惑,也應該或者說更重要的是教育學生發現身邊的美好,就像發現生活之美。
現今,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匆忙,每天除了繁重的工作,就是一日三餐和各種家庭瑣事、社交應酬,真正為“自己”而活,做“自己”想做事情的時候,很少。于是,很多成年人活的很負能量,沒有上進心和人生方向,對自己從事的職業、所做的事情內心并不熱愛,純粹為了求得五斗米而疲于奔命,遺忘初心、隨波逐流、牢騷滿腹、混吃等死。其實,學校里的學業生活看似簡單,某種程度也會陷入這種“成年人困境”。那么,對于這種情況應該怎么解決呢?
我認為,增加教育的儀式感是一條很好的路徑。就像生活中即使一個人獨處也要好好喝茶,遇到自己和家人的生日,以及約會紀念日,登記紀念日,結婚紀念日等一系列節日一定要好好慶祝一樣,每天給自己一點小驚喜,讓未來變得令人期待,就能讓平淡的日常生活變得有滋有味起來。教育事業、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就算是再平常的小事,帶著儀式感去做,就能夠對抗生活和學習中的消極因素,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活不單是無止境的作業,也有愛他們的同學、朋友、老師、家長,更有有趣的知識、好玩的游戲、溫馨的聚會。
教育中的儀式感可以是班隊課,做一個有心人,善于利用所有的課堂活動,不要讓班隊課變成班主任的訓話課,也不要變成傳授知識的課堂,讓每節班隊課充滿驚喜。細心做攻略就會發現每一周都有節日,比如僅僅三月份就有3月12日中國植樹節、3月14日國際警察日、3月15日世界消費者權益日、3月21日世界森林日、3月21日世界睡眠日、3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3日世界氣象日、3月24日世界防治結核病日等等,可以讓學生自己來確定主題來組織活動,也可以邀請相關專業的家長來上課。讓孩子們認真地對待每一天,同時也可以學到有用的知識。沒有節日的一周也可以邀請家長和學生一起嘗試做各種中西結合的簡易料理,比如壽司、奶昔、餃子、蛋撻等,或者組織學生們舉辦讀書會,讓大家在輕松閑適的氣氛中來一次思想火花的碰撞,讓學生和教師的每一周在歡聲笑語和交流智慧中結束,而不是拖著疲憊的身軀,帶著渴求解脫的心態來迎接周末。
教育中的儀式感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小心意。比如,在開學的時候,在每個學生的桌上放上一個小賀卡,寫上對他們新一學期的期許和祝福,讓他們感受自己也是被老師用心對待;在圣誕節平安夜的時候給每個學生準備一個蘋果(寓意平平安安);在春節來臨前,跟孩子們一起剪窗花,寫對聯、貼對聯,在對新一年滿滿地期許中迎接期末考試的到來;感恩節的時候,準備空白獎狀讓學生們自己回顧,寫下這一年中你最想感謝的人,帶著獎狀回家,親手獻給自己的父母;在外出活動時,不僅要求學生遵守安全紀律,而且讓學生做一個“攝影師”,記錄整個活動中哪位同學讓他記憶猶新的美麗片段,比如幫助他人的瞬間,回來和老師同學們作一次分享,我想,這個活動會是一次溫馨而且輕松寫意的活動,也會讓學生們增進與老師和同學的情誼,受益良多、銘記在心。
教育中的儀式感更可以是一種莊嚴和神圣。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要教導我們的孩子認識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多么偉大的國家。五千年的文明史,光輝燦爛;一百年的革命史,波瀾壯闊;四十年的崛起史,激蕩人心。從古代史到近代史,再到當代史,周游列國創立儒學的孔子、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慷慨深沉的曹操、精忠報國的岳飛、要留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冷眼向洋看世界的林則徐、一心救危圖存的康有為、身無分文心憂天下的毛澤東……每一個英雄的歷史人物,每一個精彩的歷史故事、每一處偉大的歷史轉折,都可以通過書籍、圖畫、視頻等各種形式傳授給孩子,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增長知識、凈化心靈、提升靈魂。讓他們從小就知道,我們土地如此遼闊、我們的文化如此燦爛、我們的歷史如此厚重、我們的人民如此偉大,她曾經輝煌卻又歷經磨難,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為她更美好的明天貢獻一份力量。
讓我們慢下腳步、稍事休息,花點心思在教育中增加一點小小的儀式感,把我們的浮躁不安地心沉淀下來、靜下來。我相信,我們對于學生的付出與熱愛,對每一天的尊重和準備,會讓學生感同身受,學生也會更懂得感恩和愛的定義。儀式感不是矯情,而是關于你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的敏感,對教育的認識。有時候,它看上去僅僅是一種形式,但又仿佛不止于此,也許教育的真諦就潛藏于此,等待著我們進一步去探尋、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