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對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教師需著重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與學科素養,提升他們綜合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這表明傳統教學理念已經無法滿足現實性需求,高中化學教師要基于深度學習視角出發,優化課堂教學流程與形式.
關鍵詞:深度學習;課堂教學;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333(2021)30-0092-02
深度學習是相對于以往淺層學習而言的,而化學屬于自然科學的一種,主要在分子、原子層面研究物質的組成、性質、結構、變化規律、用途及創造新物質.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以淺層學習為前提引領學生掌握基礎性知識,在深度學習理念下輔助他們構建知識網絡與完善體系,改善他們的化學學習能力、探究能力與化學技能,助推核心素養的形成.
一、深入分析化學概念,促使學生深度理解
在高中化學知識體系中,概念既是基礎,還是十分重要的構成部分,只有學生掌握牢固的化學概念,才可以擁有理解現象與化學本質的能力,為他們接下來的深度學習扎實根基.對此,高中化學教師在平常教學中,首先需帶領學生深入分析化學概念,再從化學概念中提煉出核心知識,使其借助核心知識展開深度學習,逐步培養與提升他們的深層理解能力.
在進行“離子反應”教學時,教師談話導入:大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連有小燈泡和電源的2個金屬片插入不同溶液中,發現有的溶液可以使小燈泡發光,有的則不能,哪些溶液能呢?學生可能說到氯化鈉、燒堿、鹽酸等,設疑:為什么氯化鈉溶液能夠導電?一起來學習“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借勢揭示新課主題.接著,教師詢問:電離是什么?由學生結合固有知識經驗自由討論,然后播放電解質溶于水后電離成為自由移動的離子的視頻,結合視頻內容講解離子反應的概念,使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探討電離,并思考書寫離子方程式時為什么要拆解,哪些物質需拆解等,讓他們理解離子反應的概念.
上述案例,教師采用這樣的方式講述離子反應的概念,能夠有效提升他們的深層理解能力,為深度學習與后續從電離的角度重新認識酸堿鹽打下基礎,使其理解能力也得以發展.
二、創設適宜教學情境,學生進入深度探索
情境教學是近些年來比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由于知識較為抽象、深奧難懂,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思維水平要求較高,教師可以借助情境教學法的優勢,把化學知識放置到一定的情境當中,帶領他們進入到深度探索中.而且高中化學教師運用情境教學法,不僅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還可激起他們的學習渴望,使其深度探索化學的奧秘.
在開展“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學時,教師先在課件中展示毒氣彈、海水、鹽礦等圖片及氯原子結構示意圖,據此創設情境,要求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總結氯元素的存在形式與重要意義,讓他們分析氯原子的結構且預測其性質,使其觀察圖片認真思考,從感性上認識氯氣.接著,教師播放貯存液氯鋼瓶發生泄漏濃濃黃綠色氣體冒出、刺激性氣味讓工人暈倒的視頻,學生觀看后發現氯氣是一種黃綠色的氣體,具有刺激性氣味,然后展示消防官兵將中毒人員轉移至地勢較高地方的圖片,使其判斷出氯氣的密度比空氣大,隨后播放“水墻”阻止氯氣擴散、用燒堿處理氯氣的視頻,讓他們歸納氯氣的性質.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創設情境,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引出新課內容,引領學生逐步進入到深度探索活動中,使其深入氯氣的學習,幫助他們總結氯氣的物理性質.
三、巧妙設計化學問題,發展學生深度思維
問題教學法也是一個比較常用的教學方法,提問還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常規環節,不過在深度學習視角下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重新優化問題的形式與內容,引領學生深入分析化學知識,發展他們的深度思維.因此,高中化學教師應結合課本知識巧妙設計一些有深度的問題,啟發學生深入思考與討論,活化他們的化學思維,使其思維也得以提升.
以“氮的氧化物”教學為例,教師先簡單介紹NO與NO,從不同角度為學生提供信息,詢問:看過以上資料大家有什么感受?他們觀察與思考后回答:氮的氧化物雖然是污染環境的物質,但是也有積極的一面,關鍵在于如何利用.接著,教師提問:NO與NO是怎么產生的?引領學生結合預習與閱讀回答: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氮氣和氧氣,在雷電或高溫情況下即可化合成NO;NO遇到空氣中的氧氣與之反應生成NO.之后,教師演示實驗:在通風櫥中打開裝有NO氣體的集氣瓶,學生可以看到瓶口出現紅棕色,最終整瓶氣體變成紅棕色,使其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由他們闡述原因,隨后繼續設計問題深入探究.
針對上述案例,教師圍繞所授內容巧妙設計一系列問題,引領學生在對比中思考與討論,使其在問題驅動下逐步提升思維深度,最終讓他們深入了解這兩種氮的氧化物的重要性質.
四、善于借助實驗優勢,助推學生深度探究
實驗教學不僅屬于高中化學課程的關鍵組成部分,還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與探究化學規律的重要手段,為實現深度學習,教師需善于借助實驗教學優勢,通過演示實驗優化課堂教學形式,助推他們深度探究.同時,高中化學教師應根據教學情況與需求,為學生提供更多親自動手操作實驗的機會,鼓勵他們在實踐中動腦思考與動口交流,從而實現深度學習.
例如,在實施“無機非金屬材料的主角——硅”教學時,教師先在課件中展示袋裝食品干燥劑的圖片,指出這些干燥劑的成分是硅膠,設疑:為什么硅膠能作干燥劑?它的成分是什么?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分組動手操作實驗:在小燒杯中加入約10mL NaSiO溶液(飽和NaSiO溶液按1∶3的體積比用水稀釋),滴入1滴酚酞溶液,再用膠頭滴管逐滴加入稀鹽酸,一邊添加一邊攪拌.要求學生仔細觀察變化過程及實驗現象,講解:實驗得到的軟而透明、膠凍狀的物質是硅酸凝膠,硅酸凝膠經干燥脫水后得到多孔的硅酸干凝膠,稱為“硅膠”.隨后指導學生繼續通過實驗的方式來探究硅膠干燥劑吸收的原理,提升他們的探究深度.
如此,教師充分借助實驗教學的優勢,將實驗合理穿插至理論知識的講授過程中,使其學會利用實驗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提高他們觀察和操作實驗的能力,使其進行深度探究.
五、運用小組合作模式,學生深度交流互動
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要想進一步實現深度學習的目標,面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化學知識時,有時僅僅依靠學生個人很難透徹理解與牢固掌握,教師可運用小組合作模式,讓他們在小組內深度交流與互動,使其突破疑難障礙.所以,高中化學教師講授一些知識難點、疑點時,應當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共同探討,讓他們深度理解與掌握這些知識要點.
在“氨”教學中,教師先利用氨演示“噴泉實驗”,組織學生在小組內思考:燒瓶里為什么會形成噴泉?膠頭滴管的作用是什么?燒瓶中的溶液為什么變成紅色?使其討論后分析原因,燒瓶內外產生壓強差;引發“噴泉”實驗;水溶液呈堿性,有OH-存在,讓他們探討實驗原理,得出氨極易溶于水且水溶液呈堿性的結論.接著,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氨的物理性質,演示氨與水反應的實驗,使其在小組內討論氨水顯堿性的原因,即為NH和HO可以部分電離形成NH和OH,隨后指導他們繼續在小組內探究濃氨水與濃鹽酸反應,分析怎么檢驗氨,寫出氨與硫酸、硝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等知識.
對于上述案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提倡學生在小組內先獨立思考、再深度交流與互動,使其理解“噴泉”實驗中噴泉產生的原理,實現深度學習的目的.
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基于深度學習視角切入,把握好化學知識的規律與特色,從深入分析概念、創設教學情境、巧妙設計問題、借助實驗優勢、小組合作模式等方面進行,促使學生高效學習與理解化學知識,發展他們的高階思維.
參考文獻:
[1]陳英.深度學習:讓高中化學課堂更高效[J].中學課程資源,2020(08):22+37.
[2]卜曉仟.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20(16):34-35.
[3]許定賢.基于“深度學習”的高中化學教學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20(40):39-40.
[責任編輯:季春陽]
作者簡介:高穎端(1983.12-),女,江蘇省海門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中學化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