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副教授)
(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紹興312000)
工匠精神是工業制造的靈魂(肖群忠、劉永春,2015),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是我國推進制造強國建設的需要。工匠精神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信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弘揚中國工匠精神(張迪,2016)。工匠精神是一種對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與極致的精神理念與工作倫理品質,它包含了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堅守專注的意志品質,自我否定的創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質(肖群忠、劉永春,2015)。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態度和精神理念,是從業人員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王麗媛,2014)。孟源北、陳小娟(2016)從思想、行為、目標三個層面界定了“工匠精神”的內涵。王麗媛(2014)認為工匠精神的內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細節,嚴謹、一絲不茍,耐心、專注、堅持,專業”。李進(2016)則認為工匠精神至少包括尊師重道、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求實創新等幾方面。雖然不同學者對“工匠精神”的認識有所不同,但一般認為其內涵包含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勇于創新、追求極致的價值取向。
《莊子·養生主》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實現“道技合一”的境界,對于會計從業者而言應該做到對會計職業道德的堅守,體現為會計的“工匠精神”。會計的工匠精神體現為一種誠實守信、專業專注和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唐衍軍,2017)。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會計職業正在向財務智能化和業財一體化方向發展,會計工匠精神也更加突出“創新”這一時代要求。作為一種職業精神,工匠精神雖屬于精神層面,但其基本內涵中理所當然地包含對“技藝”的追求。因此會計工匠精神至少應包含以下幾方面。
會計從業者應做老實人,辦老實事,講老實話,毋忘立信(潘序倫、丁蘇民,1983)。會計工作主要是以貨幣計量為基礎,依據準則并遵循規范的程序來提供和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核算和監督,為財務信息使用部分提供決策依據。因此會計工作首先要求的是真實、準確,對于會計從業者而言誠實守信應是最基本要求。
對于職業的認同、工作的熱愛是職業道德的基礎,是會計工匠精神的題中之意,更是工匠精神的基石。沒有對職業的認同和熱愛,也很難在會計工作中做出成績。只有愛崗敬業才能做到持之以恒、不斷鉆研,將個人的理想與事業緊密結合。
會計工作繁瑣細致,心態上需要耐心、仔細,工作上需要追求精確且高效。會計工作不在于對簡單財務信息的反映,要為管理決策服務,財務信息需要與業務融合,并更加精準、及時、動態地反映業務活動,而不應停留在歷史信息的記錄上。會計工作需要專注、執著、精益求精,這也是會計工匠精神的核心所在。
會計職業發展歷程本身也是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創新發展,一直在不斷地自我革新。在“大智移云物區”時代,新組織、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創新,會計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會計從業者更需要擁抱飛速發展的數字技術,不斷創新。
當前會計職業教育對“工匠精神”的培育重視度還不夠,培育效果不明顯。一是“工匠精神”培養簡單課程化,僅在人才培養中增設職業精神、職業素養等課程,實際教學中以“說教式”為主,教學效果較差。二是缺乏職業氛圍的熏陶,校企合作日益緊密,但更多側重于技術等實踐培養,企業在會計工匠精神培養中的作用有待提升。
工匠精神是專業精神、職業態度、人文素養三者的統一,具有專業性、職業性和人文性三大特征(李小魯,2016)。“工匠精神”的培育僅依靠課堂教學難以實現,需要重視職業氛圍的感染、文化的熏陶、創新的引領。學校要重視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建立一個密切互動、共同成長的機制,使工匠精神與技術活動、技能培育有機結合起來,并內化到學生自身的內在精神結構之中(李小魯,2016)。在高職會計人才培養中強化“工匠精神”的培育,創新企業合作模式,推進產教融合,發揮校企雙方優勢,共同營造有助于會計工匠精神養成的教育環境;加強對會計工匠精神的養成教育、體驗教育和實踐教育。
黃炎培先生提出的“大職業教育主義”,認為社會是一個整體,需要和一切教育界、職業界努力溝通和聯絡;其本質也是產教融合。2017年底,國辦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2019年初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調“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國家從政策層面為推進產教融合提供了支撐。產教融合視域下的高職會計專業“工匠精神”培育路徑的重構,應側重于從強化師資、優化課程、內化實踐、文化育人等方面構建“一個平臺、兩大組織、三課堂聯動、四個維度、五個階段”產教融合下的會計專業工匠精神培育路徑。
“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因此不能脫離職業談“精神”。企業在職業精神的培育中具有天然優勢,“工匠精神”的培育離不開企業參與,需要校企協同、深度合作。以中國特色學徒制探索推進校企合作,建立“教師工作坊+企業辦事處”校企協同育人平臺,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以企業運營模式推進工作坊、辦事處的建設,將會計職業精神、會計文化等通過各類業務的拓展和項目活動的完成進行傳播和傳承,進而強化學生會計文化素養熏陶。
形成“工作坊+辦事處”校企合作模式,共建產業學院,營造會計“工匠精神”育人環境。職業教育旨在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要培養滿足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和適應會計職業深度變革的高技術技能會計人才,必須走校企合作之路,創新合作模式,發揮校企雙方在會計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堅持“知行合一”理念,結合會計專業特點,以“引入-轉化-輻射”為主線,進一步健全“工作坊+辦事處”校企合作模式。引入知名會計師事務所、財務中介典型企業及財務數字技術服務公司,在組建“企業辦事處”的基礎上,以辦事處為載體引入財務業務;學生在專任教師帶領下進入企業辦事處對接企業師傅,企業辦事處成為企業在校內的“映射企業”,按企業化模式運作。形成“企業師傅+學校導師”雙導師指導模式,共同指導學生參與生產性實踐工作,進而實現學生實踐訓練“校內化”,學生培養“場景化”。通過完善育人平臺、聯通三課堂、營造會計職業場景,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對接,實現教與學的“知行合一”,使“工匠精神”培育有載體、有氛圍、有內容,進而融入會計人才培養全過程。
由骨干專業教師領銜組建各具特色的創新財務活動的若干工作坊,一方面與“企業辦事處”對接,將企業真實業務“教學資源化”,校企共同參與,強強聯合整合資源,加工、提煉真實企業財務業務開發教學資源,供學生實踐學習。另一方面,校企聯合開展社會培訓、財務咨詢服務、職業技能考證輔導等各類產學研項目;學校在積極服務社會的同時緊密參與市場活動,緊跟產業發展步伐,進而保持教育教學的先進性。以企業運營模式推進工作坊、辦事處的建設為基礎,校企共建產業學院,在提升學生會計業務技能的同時增強學生對會計職業的認同感,并在實踐中感悟會計職業精神,接受會計文化熏陶。
實現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真正有機結合,將會計“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在“知行合一”理念指導下,推進三課堂聯動,不斷提升教學質量,保障培養的學生專業技術過硬;在實踐中感悟職業精神的力量,接受優秀會計職業文化的熏陶,不斷提升自身精神境界。第一課堂推行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改革和課程思政改革,將專業領域先進技術特別是大數據財務思維和會計“工匠精神”融入課堂教學,積極推進“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和課程思政全覆蓋,進而夯實人才培養質量。在“工作坊+辦事處”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組建和完善會計專業學會等學生自我管理組織,激發教師、企業師傅和學生有序互動。積極引導學生自愿申請加入教師工作坊、進入企業辦事處,開展技能競賽、社會服務、真賬實操、企業服務等第二課堂活動,將拼搏進取專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專兼職教師承擔第一課堂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授課任務,同時在工作坊、辦事處指導學生完成項目任務;實現一、二課堂的有機融合,理論課堂與實際工作對接,真正實現理實一體化,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工作實踐中理解并掌握專業所學理論知識。學生通過第一、二課堂的交互學習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再進入企業開展實習,實現第一、二、三課堂的階梯漸進學習。在“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校企深度參與,將課堂教學與實踐鍛煉有機對接,實現了一、二、三課堂縱向遞進、橫向融合,形成交叉互動機制。
伴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在會計職業中的滲透,“財務機器人”面世,“數字財務”時代已經到來,會計職業正處于深度變革中,社會對會計人才的要求不斷提高。在“業財一體化”背景下,社會更加需要“誠信有操守、勝任能發展、專業勇創新”型的會計人才。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應緊密對接社會需求,培養適應會計職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應從以下四個維度深化會計人才培養。
1.以教師“工匠”建設引領學生“工匠”的養成,使學生更加精通會計專業技術。通過企業辦事處引進企業師傅和專業前沿技術和理念,同時會計專任教師進駐辦事處進行“業務實戰”,實現專業技能的不斷更迭,校企共建雙師隊伍,以保持教師隊伍的先進性。教師隊伍的知識更迭和實踐教學水平的提升將有助于學生專業技能的提升,從而實現“精技”。
2.依托產業學院,校企共建課程,優化課程結構,強化職業素養課程建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突出“匠心”養成。一是大力推進課程思政改革,將會計工匠精神元素細化融入課堂教學,深化于實踐過程。二是結合會計職業特點校企共同開發會計職業素養類課程,將會計崗位最新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會計職業道德融合課程、進入課堂,從而助力“匠心”養成。
3.大力推進三課堂聯動,將“工匠精神”與會計崗位實踐有機融合,在實踐中踐行“工匠精神”,不斷提升“品行”。學生在“工作坊”由教師帶領完成具體項目,進入“企業辦事處”參與企業實際工作,在實踐中體驗會計職業、感悟會計職業精神。將職業精神的養成與實踐項目相結合,在技能訓練中品讀會計職業精神并自覺融于技能訓練過程之中,進而促使學生良好“品行”的養成。
4.推動會計文化進校園,使校園文化成為弘揚工匠精神的有效載體,在學習實踐中不斷傳承會計文化。強化師德師風建設,使每一位教師成為學生為學為人的表率,使教師的“敬業、奉獻、拼搏、創新”精神感召學生。校企共建產業學院、企業辦事處,在校內積極營造職場氛圍,植入企業文化元素,開展緊貼實際的技能訓練項目和生產性項目。學生通過參與“工作坊”“辦事處”項目工作實踐,在提升技能的同時體會愛崗敬業、創新拼搏精神。通過參與各類專業學會、專業服務管理等學生自治組織,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創新拼搏的意識。進一步增強學生會計文化認同,實現“化文”。
5.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具體分“專業認知-職業認同-技能錘煉-‘精’技提升-服務與自我實現”五個階段,培育富有“工匠精神”的會計信息化技術技能人才。第一階段,新生入校以后開展專業始業教育,宣講會計崗位能力構成、會計職業精神以及職業發展前景等,增強學生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發展等方面的認知。第二階段,在大一開設“職業入門與職業精神”“財經職業素養”等課程,邀請具有豐富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校友等開設專題講座。學生在具備了一定專業基礎后,通過參加校內技能競賽,進入各類專業學會開展自我創新活動,參加教師工作坊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會計職業認同感,實現“敬業樂群”。第三階段,學生在進行理實一體化課程學習后開設專項實訓課程,在進一步鞏固所學的同時實現專業技能的鍛煉;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初級會計師專業技術考試,根據職業發展方向考取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組織優秀學生參與各類學科技能競賽,以“1+X”證書和技能競賽推進學生專業技能錘煉。第四階段,學生在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儲備和崗位技能訓練后,可通過參與教師工作坊、進入企業辦事處,在校企雙方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參與各類仿真性實踐鍛煉和創新活動,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孕育創新意識,激發創新潛能。通過完成企業實踐項目,使學生學有所用,真正實現對專業技術的“精通”。同時,學生通過參與工作坊和辦事處項目,在師傅的言傳身教下領悟會計職業精神,在會計“工匠精神”中得到熏陶,不斷提升自我精神。第五階段,強化專業實習、就業,學會在工作實踐中不斷學習和創新,結合數字財務時代要求不斷實現自我超越,在實習中增強“為群服務”意識,在服務社會中尋找自我實現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