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油福
(貴州醫科大學 貴州貴陽 550025)
體育旅游屬于社會體育中的一個產業分支,也是旅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時代經濟及文化等發展,越來越多的新興旅游活動項目應運而生,如徒步、爬山、釣魚、打獵等。但是由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與自然環境保護間產生的矛盾一直難以調和,為了人類社會能夠獲得更為長遠的發展,人們必須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去開展相關的經濟活動[1]。因此,我國的體育旅游與生態環境保護必須得到相關管理部門與民眾的重視,要在采取適宜環境保護措施下,進行體育旅游項目開發,以讓我國體育旅游項目能得到健康有效的發展。
很多體育旅游項目在開發與運行過程中可能會給我們的自然環境帶來較大的危害。例如,一些地區在舉辦異地體育競賽項目時,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看,給當地的經濟帶來更強的驅動作用[2],會開發出大量的活動承載場地,同時擴寬道路,保證這些觀賞性體育競賽可以順利開展。但是汽車拉力賽、摩托車拉力賽或卡丁車比賽等,對道路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這些參賽工具——車輛,功率較大、排污性較強,會給生態環境帶來較為嚴重的污染。而一些熱氣球比賽、跳傘運動等競技項目,使用到的旅游工具、使用的燃料或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材料等,可能會給自然環境帶來較大的大氣污染。從根本上看,體育旅游項目產生的污染不是導致大氣出現污染的主要因素,但是依然在其中扮演著直接或間接的污染角色,所以可能會給體育旅游者與當地居民的身體健康帶來危害。水資源的污染主要來自前來參與旅游體育項目或競技賽事的人員,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同時產生的廢物也可能會給當地的水資源帶來污染[3],像摩托艇、水上飛機、觀光船舶等,這些機器產生的排泄物或是使用化學制品都可能會給河流或海洋帶來污染。
一些開發體育旅游項目的區域或舉辦大型體育競賽活動時,為了調動現場氣氛可能會使用到一些信號槍或大型音響,而這些設備產生的較大分貝的聲音可能會給當地的居民及在周圍工作的人們帶來噪音污染,這些聲音污染對當地的生態環境來說,同樣是一種負擔。與此同時,人們如果長期在較大分貝的噪音污染下工作或生活,還可能會出現身體上的不適。與此同時,一些體育、旅游建筑或項目在開發過程中可能會讓體育旅游資源的整體性遭到破壞。例如,場地開發建設中使用到的裝飾材料、各類燈具等,項目進行中發出的沒有規律可循、雜亂無章的光線,還會帶來較為嚴重的光污染。
體育旅游項目在開發或舉辦過程中還可能給當地區域帶來不可逆的地質地貌污染與破壞。例如,高爾夫球活動項目,需要較大的開展場地作為支持,球場的總面積可能需要達到150公頃,才可保證此體育項目正常開展。通常情況下,高爾夫球場地需要建設在山腳下或地勢較為平坦的平原上,而大量的人為建造或改建活動可能會給原有的地質地貌帶來較大的破壞。再如,人們在開發滑雪場時,也需要找到一個場地較為開闊、坡度較小的山丘,同時為了讓場地更符合滑雪項目的開展要求,如可以容納更多的旅游人員或保證設施更為完善,而在生態系統已經較為穩定的情況下人為進行改造,這些人類的改造活動同樣會導致復雜豐富的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被打破[4]。與此同時,人們在參與體育項目或觀光旅游的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的污水與固體垃圾,給滑雪場周邊的生態環境帶來較大的污染壓力。
各地區在依據體育旅游項目的自然環境要求進行項目開發時,應及時配備適宜且科學的行業發展政策與管理條例,如此才能讓當地的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得到更為有效的保護。但是,由于旅游屬于第三產業,因此,不會像第二產業與第一產業那樣短期內就對當地的自然環境造成較為嚴重的破壞[5]。甚至一些地區的城市規劃人員認為,旅游業屬于無煙工業,旅游資源也屬于一種非耗竭性資源,所以不必在旅游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及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方面傾注過多的注意力,只需要結合當地的自然區位及相關條件大力開發體育旅游項目即可。這種認識非常片面,甚至可能會給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帶來較為嚴重的影響與破壞,原因是,各地旅游企業或是部門會在旅游資源開發時,沒有配合資源生態配套保護措施,或是只考慮投入成本的情況下,在生態環境良好的區域中,實施大量的人為改造或項目開發活動,這種掠奪性的操作只會讓生態環境遭到不可逆的破壞,甚至出現生態環境退化的問題。例如,部分北方地區在開發滑雪體育旅游項目時,由于沒有做好科學的規劃,致使部分滑雪場建設時,只考慮到了基礎設施與接待服務方面的工作協調,而沒有對生態環境承載力進行科學調查,致使滑雪資源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甚至在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獲取上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矛盾。
作為一種由觀光旅游、度假旅游發展而來的專項旅游項目,體育旅游中的登山、滑雪、漂流,熱氣球等項目主要集中在我國一些西北或西南等偏遠地區。這些地方由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管理水平較低等原因,導致在開發過程中的配套設施很可能較為簡陋,而這種簡陋的配套設施會給區域生態環境帶來較為嚴重的污染與破壞。與此同時,在一些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區域,如西藏、云南等地,如果沒有對當地的生態環境承載力進行有效分析,就可能因為接待的游客數量過多,而致使旅游區域的生態環境遭到毀滅性的破壞[6]。同時,有些區域的地形地貌是經過長年累月的沉積或發展自然形成的,而人們將其破壞僅需幾分鐘甚至幾秒鐘的時間,這些地形地貌恢復到原狀,卻要等上千年甚至上萬年的時間。與此同時,一些開發了登山體育旅游項目的地區在接待游客時,由于游客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沒有秉承較高的環境保護原則,所以產生的大量廢棄登山設備或生活垃圾致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改變,或遭到了較為嚴重的破壞,這些問題的出現都可能進一步影響體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經過長時間發展而形成的原有生態環境來說,也如災難一般。
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開展體育旅游產業是要堅持以保護為主,同時秉承保護、開發、利用相統一的原則,讓體育旅游業的生產環境問題可以被納入社會經濟政策規劃與管理中,才能讓當地居民和服務人員的環保意識得到有效提升[7],并保證體育旅游資源的生態保護與體育旅游經濟一體化,相關工作能夠在綜合決策過程中體現價值。在發展體育旅游業的過程中,如果存在一些對資源環境影響較大,或產生的經濟效益不能有效彌補犧牲的環境效益項目時,應及時配合適宜的補救措施,調整規劃方案或直接終止項目開發。例如,有些城市在利用生態環境資源優勢進行高爾夫球場開發時,由于相關條件的不適配性或限制導致場地的土地資源或被過度開發時,旅游管理部門與環境保護部門就應直接干預叫停項目,防止出現較為嚴重的生態系統失衡、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等問題。
在對體育旅游功能區域進行規劃設計時,相關工作人員必須按照功能區域體育旅游資源的優勢及特點等對體育旅游項目進行科學開發,不能盲目照搬,同時,不可在生態資源較為脆弱的區域或野生動物重點保護區域進行過度開發。這種犧牲生態環境效益的方式獲取經濟效益不應提倡,與此同時,即便項目開發是在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科學引導下落實的,也要嚴格按照旅游資源的演變規律,保證開發工作的有序落實。同時,及時對體育旅游資源進行價值核算,只有對旅游資源價值進行充分認識,才能保證體育旅游項目開發工作落實的科學性與適宜性,保證體育旅游項目能夠與開發區域的生態環境不發生沖突并可持續發展。
依據自然生態環境對體育旅游項目進行開發時,為保證降低或基本不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損害目標得以實現,在項目建設或人為活動落實過程中,應加入更多的科學技術,實施科技保護措施,讓體育旅游項目能夠從粗放型朝著集約型經營方向轉變,保證體育旅游項目的科技含金量更高[8]。與此同時,還要綜合實際情況,對體育旅游項目的輔助設施、交通工具、服務設施等進行環保性的改良,同時借助高科技讓體育旅游項目中的生態污染、環境破壞等問題得到有效治理,預防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較大的污染和破壞壓力,并在此過程中積極開發體育生態旅游產品,讓前來旅游觀光或參與體育項目的旅游人員具備更強的環保意識,與體育旅游項目的開發者一起維護生態平衡,保護自然環境,預防人類活動給自然環境以及生態系統帶來較大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飛躍式發展,體育旅游行業隨之不斷崛起,在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的指導下,應不斷提高體育旅游環保意識、規范游人的旅游行為、提倡生態旅游、加強當地居民、服務人員的環保意識,從業人員要從自身做起,引導游客遵守景區規定,地區旅游開發企業、政府、旅游管理部門與社會民眾都要提高保護體育旅游資源的自覺性,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