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貞奇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南寧 530000)
“工學結合”可以使高職院校更好地向社會輸送更加專業、更加優質的技能人才,提升高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及與工作崗位的契合度。“工學結合”教學模式誕生,意味著我國高職院校中學生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更具專業化與職業化,高職學生畢業后可以更好地進入到工作崗位中,這樣也意味著我國實用型人才培養將會進入到一個新的高度。
眾所周知,“工學結合”教學模式顯著提高了高職學生的技能專業性與社會適應能力,使學生在高職院校中高效地掌握、及時地了解目前社會需求及最新社會就業形勢,在專業學習期間了解社會人才的真實需求,明確自身的優缺點并加以優化或改正,分析自身專業優勢及社會發展特征,對自身情況及社會形勢的了解可以讓高職學生更好地認清形勢,在畢業后可以盡快找到與所學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在以往的高職體育教學過程中,很多高職學生由于對市場發展與人才需求的情況不夠了解,就業信息嚴重缺乏,無法充分掌握當前就業形勢,導致多數高職學生無法快速地進入到理想的就業單位,學生只能退而求其次進入到其他企業進行實習或者就業,但是由于學生所學專業與此類就業單位不對口、學生主觀能動性不足等問題,學生很難在企業中有所發展[1]。雖然高職院校為解決這一問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成本與實踐成本,此類問題卻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學生就業困難仍舊是高職院校的教學難點之一。而“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提出,很好地解決了高職院校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學校可以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的需求,在體育課程中加大學生的體能訓練與身體素質培養力度,使體育課程更具實效性,高職院校體育教育不再流于形式,高職體育專業的學生可以在畢業后找到更契合、更心儀的就業單位[2]。
“工學結合”教學模式應用在高職院校中,可以使高職體育專業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使學生在實際的工作崗位與工作環境中實現實踐技能與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高職學生與企業中正式員工處于同一環境,從事相同形式、相同難度的工作,通過與企業正式員工的交流與互動,提升高職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知與掌握,長此以往,高職學生必將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包括就業價值觀、職業價值觀、擇業價值觀及自身價值觀,并且可以結合自身優勢與自身特征規劃自己職業生涯[3]。
“工學結合”是一種優質、高效的教學模式,將學生在學校學習時間與實習時間進行了具體的劃分,而且通過學習與實習交替開展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能力。首先,高職學生可以上一學期開展在校學習,下一學期進入合作企業開展崗位實習;其次,高職學生可以在學習到某一個特定階段或者某一特定時期進入合作企業進行實踐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剩余時間則在高職院校進行專業課程學習。這兩種形式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都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凡事有利有弊,這樣分配教學時間或多或少會引發專業課程教學時間與學生實習時間產生沖突與矛盾,導致院校體育課程教學無法保證有效性與實效性,很多學生在停止體育訓練后體能嚴重下滑,導致體育學習效率呈下降趨勢[4]。
高職院校與合作企業同時肩負著教育學生的重要目標任務,但就本質而言,二者具有較大差異。合作企業更加注重企業的利益,不會在培養學生上投入過多人力資源與資金資源,因此不會購置學生所需的體育訓練設備與訓練設施,與高職院校相比,合作企業的整體訓練條件較差。學生在開展企業崗位實習的過程中沒有辦法繼續完成高職院校中的專業體育課程,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的身體素質提升,而且使學生的體能也逐漸呈下滑趨勢。實習崗位中的體育訓練設施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職體育課程教學的連續性[5]。
為更好地開展高職體育教學與高職人才培養工作,高職院校應該重點提升體育教學力度,整合體育專業教學資源,為學生身體素質培養、體能提升奠定堅實基礎。首先,提升對體育專業教學設備的專業性,加大體育教育資金投入,購置先進的體育教學器材及教學工具,擴大高職體育教學場地與學生運動范圍;其次,徹底實現體育場地及體育設施的開放性,為節假日學生進行自主訓練與體能訓練提供便利與必要條件;最后,高職院校應該與周邊各大體育活動俱樂部尋求合作,提升二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盡可能為高職學生提供多樣性、多元化的體育訓練項目,最大程度提升體育教學設備利用效率。隨著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設施與體育教學資源的不斷完善,高職學生不僅可以在體育課程中接受良好的體能訓練與身體素質訓練,而且可以在課間活動及假期開展體育活動,久而久之,高職院校學生的身體素質與體能一定會有明顯提升,更好地開展實踐技能學習,提升與未來對口崗位的契合程度[6]。
高職院校教學目標是培養專業型人才、實用型人才,主要是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具有實踐能力與專業技能的實踐技能型人才。因此,所有教學活動都需要以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為核心,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與專業知識的掌握。單就高職體育課程教學而言,體育課程設計需要在學生的未來發展與職業規劃的基礎上進行設立,深入了解學生對口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以此作為體育教學的核心設計條件,為不同專業的學生提供不同側重點的體育教學,針對性提升學生的體能與身體素質,使學生的身體素質與體能可以更好地滿足其未來就業崗位的實際需求[7]。
從某種意義而言,高職體育課程教學要深度滲透到全體學生的思想觀念之中,需要通過持之以恒的鍛煉才可以獲得較好的效果,這個過程無疑是漫長的,需要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基于此,高職院校為了將體育課程教學的優勢與價值充分發揮出來,一定要搭建起專業的體育信息平臺[8]。為完善體育信息平臺,高職院校要整合校內整體教學資源,搭建專業課程教學網站,將對應的體育教學信息、體育課程安排、體育課外延伸及體育活動時間等內容上傳到體育網站之中,高職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課程安排開展自主訓練與自主學習,這樣可以使高職學生在后期進入實習單位后通過自主鍛煉保持自身身體素質水平,以免高職學生脫離體育教師的專業指導后無法獨立進行體育訓練,為學生提供自主訓練知識與技能,使學生體能及身體素質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其次,體育信息平臺中的信息一定要做到及時更新,訓練內容與時俱進,助力高職學生及時掌握體育行業的發展趨勢及整體動態,并及時對體育教學內容、體育教學形式進行優化與調整[9]。
綜上所述,“工學結合”與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十分契合,二者之間有諸多必然聯系,教師可以通過提升高職體育教學力度、整合體育教學資源、體育課程設計與學生所學專業相結合、提升高職院校與對口單位的合作、構建完善的體育信息平臺等方式開展高職體育教學工作,為高職學生綜合能力、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奠定堅實穩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