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潔潔,宋玉芳
(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快速增長的經濟、正在日益增強的國家綜合實力都對人才的培養和塑造提出更高的要求,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思考該“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基于此,我國提出要“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體育在這個育人過程中承擔著獨特的任務,即培養身心全面發展的人,這既是素質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體現。在我國,學校是發展體育的一個主要陣地。可以說,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低影響著人才的培養和國家的發展。
我國學者對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界定較為集中,并沒有太大分歧。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 年版)》中把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定義為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主要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于素梅(2017)把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分為體育精神、運動實踐、健康促進3 個維度,并細化為體育情感、體育品格、運動能力、運動習慣、健康知識和健康行為6 個要素;趙富學(2018)等指出要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視為學生通過體育學科學習形成的,且貫穿于整個學段的必備道德品質和關鍵運動素質與能力。因此,筆者通過搜集到的資料,認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體育課實踐學習而獲得的運動技能和精神價值。它把重心放在“學生”及“課程建設”上,通過體育課程的學習來引導學生于外強身健體、于內增強品德,進而促使學生成長為身心全面發展的人。
隨著近些年青少年體質逐漸下降的問題愈發尖銳突出,學校體育外在強身健體功能被無限放大,同時學生應具有的健全人格與品德等內在價值被嚴重忽視,出現學校體育文化遺失的現象。雖然體育放在了學校教育體系大框架之下,但和語文、數學等其他學科不太相同的是,學校體育學科帶有教學領域的獨有特色,它包含的體育教學、游戲、鍛煉、競賽等內容使其兼具教育功能與實踐功能。除去顯而易見的身體形態塑造和身體素質的鞏固,體育還能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升華,如參與體育比賽可以帶領學生體驗公平、競爭、團結、合作、拼搏等精神,在使學生獲得運動技能的同時獲得健康及健全的人格。因此,作為我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培育體育學科核心素養是應對學校體育文化遺失問題的重要舉措。
學生體育素養的獲得可以來源于多個方面,如體育社團、校外俱樂部、社區體育活動、家庭體育等都是學生體育素養來源的方式。但與之相對的是,培養學生的體育素養幾乎依賴于學校體育,體育課程是大部分學生參與所有運動的主陣地,學生的體育素養并不能很好地得到發展。出現這種問題,一是因為普通大眾對于體育可以促進身心協調發展的認識還不全面,忽視了體育學科的重要性,校外體育難以進行;二是即便在學校里,因為主課業的侵占和體育學科的實踐性限制,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學會并掌握可以終身使用的相關運動技能,更不用說從體育運動中獲取心靈和精神的價值提升。
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有選擇教學內容的自主權。隨著新興的輪滑、攀巖、花樣跳繩等項目進校園,教學內容多樣化應是未來學校體育發展的一大趨勢。然而,由于不同地方的設施條件、政府政策、體育制度、運動項目普及程度等的不同,學校更多的還是根據“體育中考考什么,學校體育教什么”的原則來傳授學生學習內容。學生除了體育中考內容之外沒有更多的可選擇項目,“一刀切”的做法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即使我們制定了足夠的政策,希望達到“小學體育興趣化、中學體育多樣化、大學體育專業化”的目標,但各大中小學在體育學習過程中仍然缺乏連貫性。學校的各個年級段都有課程設置的標準和規定要達到的要求,但各自為戰,結果出現教學內容的低級重復。以籃球為例,從小學起就開始學習定點的單手肩上投籃,到了高中、大學,這一項技術動作仍然在學,并且學生的技術動作水平參差不齊,大學體育教師依然需要去糾正大部分學生的技術動作,嚴重影響了教學計劃的實施和教學進度的前行。而且除了投籃動作,很多學生對于籃球的傳接球、戰術規則乃至真正去打一場比賽還非常含混模糊,各年級之間缺乏系統性的縱向銜接。
學校、家庭、社會是培養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三大根據地”,應以學校體育為主導,家庭體育與社會體育為輔導,三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融合才能真正全方位地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體育習得環境。然而,就目前的狀況來說,家庭體育并沒有起到一個拓展學生體育學習范圍、促進學生體育素養獲得提升的作用,社會也沒有將體育放到一個重要的位置上,僅僅依靠學校體育來發展學生的體育素養是遠遠不夠的。市場上各種教育機構林立,而除了專項運動俱樂部,人們極少考慮將體育納入其中,也認為花費心思與資金去學習體育簡直是“沒事找事”和“交智商稅”。這就造成了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大環境的分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 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增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已經成為我國學校體育發展的根本和方向。在此目標的導向下,必須從多方途徑齊頭并進,為培育學生的體育素養保駕護航。首先,我們需要通過深度教學的方式有效提升課堂質量,保障能“開齊開足體育課”,在體育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轉變以往“重教輕學”的現象,使學生樂在其中,進而對體育課產生興趣,從“要我學”轉向“我要學”。其次,確保切實發揮好課外體育的重要輔助作用,引導學生進行陽光體育,同時,家長和學校應鼓勵學生多參與課外的體育鍛煉及體育競賽等活動,育人于實踐,從體育競賽的參與中獲得進取精神和合作意識等優良品質。課內課外雙管齊下,共同為完成培育目標、培養學生體育素養添磚加瓦。
要根據國家、地方和學校3 個層級的要求,因地制宜且因人而異,提高學校體育學科內容的生命力。對如何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選擇這些內容后如何組織實施有明確的思考和解答。在此基礎之上,增大運動項目的覆蓋力,重視傳統體育項目和新興體育項目的融合,多設置包括球類、體育游戲、花樣跳繩等在內的各種內容類別的體育項目供學生進行選擇。只有激發出學生的興趣點,才更容易實現有機課堂,讓學生獲得主動進行體育運動的意識和思維,為其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和體育素養的獲得打下堅定基礎。
培育過程是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能力獲得的關鍵之處,它就像連接軸承的齒輪,稍不契合便會使整個行進過程艱澀卡頓。同理,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要依據學生的狀況,在恰當時機給“齒輪”上點潤滑油,優化培育過程就是對齒輪進行潤滑的過程,把課程改革真正落在實處,讓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更加順利。面對學校在培育學生的“各自為戰”和“低級重復”方面,體育課程需要構建一體化課程,用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邏輯體系服務于學生發展,通過鞏固小中大學3 個縱向階段的系統化連接,促進學生掌握一到兩項終身體育鍛煉的技能。
培育學生體育素養不單單是學校需要完成的任務,體育教師、家長,社會中的各體育培訓機構、國家政策方針、媒體等都是需要參與的要素。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可持續性發展需要在一個體育氛圍濃厚的環境下進行。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大背景下,學校體育課程正在逐漸得到重視,可以通過學校運動會、親子運動會、布置體育家庭作業等形式提高學生和家長的體育參與度。同時,還需要社會積極配合,發揮好宣傳作用,引導家長轉變“體育無用論”的觀念,鼓勵學生參加羽毛球、籃球、乒乓球等課外培訓或進行此類課外鍛煉。另外,我們還可以積極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通過慕課、短視頻等實現互聯網與體育的融合,各方齊心協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體育氛圍,確保為學生體育素養的培育提供保障力。
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所以在學生獲取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之時難免存在很多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由上至下,縱橫聯合:政府層面出策略,學校方面為主場,各方力量共協調,共同為學生的校內校外體育活動搭建一個良好的參與平臺,達到使學生外在健體、內在健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