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君
(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0)
2019 年8 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其中明確提出要以人為本、協同聯動,完善體育全產業鏈條,打造現代體育產業體系。體育職業學院作為提升體育產業發展質量與效益的關鍵主力,應充分發揮體育設施、賽事資源和教育培訓等多元優勢,通過以“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為支持,開展體育社會教育,開發體育公共服務產品,為相關機構及企業發展提供體育智庫服務,全面提升大眾對體育公共服務的認同感與滿意度。
體育職業學院“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是一種相互協作、一體協同的立體關系。在該機制中,體育產業的發展需求是基礎,體育教學及人才培養是支撐,體育科研是重要導向,服務社會體育需求是落腳點,通過深化“產學研用”,實現體育職業學院、社會大眾與校內師生、體育行業等多元主體的協同發展。
面對當前體育產業的廣闊發展機遇,體育職業學院要堅持以有效協同為基礎,通過尋找合適的協作伙伴,建設產業結構合理、服務業態豐富的體育產業體系,形成從體育項目供給到體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社會體育服務等發展全鏈條。第一,制訂科學、明確的協同創新規劃。體育職業學院要立足實際,通過對協同目的、協同過程和協同對象進行合理篩選,確定切合實際的協同創新規劃。第二,制定完善、多元的評價體系,判斷協同創新的可行性。體育職業院校要以協同創新規劃為指引,從協同預期、協同模式和協同領域等多個角度對“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進行合理評價。第三,制訂詳細、具體的權責方案,建設教育群與產業鏈、科研鏈一體協同的創新聯盟。體育職業學院要以“產學研用”的多元需求為基礎,通過確定權責分配和風險防范體系,最終形成協同創新聯盟。
在明確各方權責,篩選協同方后,為充分發揮協同創新機制優勢,需要進一步細化運行流程,把控機制運行的具體過程,全面提升機制運行效能。首先,全方位集聚機制運行的動力優勢。通過積極申請政府支持、對接市場需求、引入智慧技術和完善競爭體系,聚集驅動機制運行的充足動力。在機制內部,通過戰略協同、內部激勵和科研創新等,實現體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的最大效能。其次,全方位集聚機制教學及科研優勢。體育職業學院在體育教學、人才培養與科研等多領域優勢,是促進該機制協同創新的原始動力。要依托體育職業學院的體育教學科研成果、體育師資力量和行業資源,開展以滿足大眾體育健身需求為目標的體育社會化服務,以體育科研成果轉化為核心的市場開拓業務,以孵化校內體育產業創新創業為導向的產業發展服務。最后,推動教育鏈與產業鏈一體協同發展。通過將該機制優勢引向社會市場,支持體育用品及體育服務的研發設計、生產與營銷,在全方位服務社會進程中,實現學院助力體育產業發展的目標。
識別風險、及時化解風險是確保協同創新機制實現最大效能的關鍵步驟。通過對該機制運行過程中潛在的風險進行合理挖掘、科學識別和智慧分析,對“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各步驟的風險進行合理化解,采取針對性解決策略,合理規避、消解各類風險。一方面,要完善多元支持機制,細化風險識別、風險診斷步驟,從源頭上化解體育職業學院參與協同創新的風險,保護機制內各方主體的積極性。要做好立法、稅收、科技等各方支持工作,通過詳細規定各方權益,確保機制整體規范、有序運行。以體育職業學院師生科研成果轉化工作為例,要完善知識產權、成果利益分配機制等細節,推動科研鏈與產業鏈實現一體銜接。另一方面,要細化體育職業學院、企業和科研機構等主體職責,合理把控機制運行風險。通過以體育職業學院與企業精準、有效協作為基準,以體育職業院校細化協作流程、強化協同創新力為保障,以企業深化協同關系、建立高度信任為支持,充分整合協同創新機制的各方主體優勢資源,凝聚機制協同創新的最大合力。
面對新時代“全民健身”對體育教育、體育產業提出的新要求,體育職業學院應以協同育人理念為基礎,通過發揮體育職業學院在智慧體育、學科專業和社會體育服務等領域優勢,積極構建市場需求主導、多方聯動的產學研用協同機制,營造體育產業領域“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生態。
體育職業學院要充分把握“體育產業”發展的實際訴求,突出“產”的實際導向作用。第一,圍繞體育產業需求,優化體育教學的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方案,形成基于體育產業的教學體系。通過對大眾體育消費訴求、體育產業發展趨勢進行全面研究,實時調整校內專業設置,增強體育人才培養的供給能力。第二,圍繞體育產業的發展趨勢與時代需求,深化體育學術及科研工作,提高體育職業學院的科研服務能力。圍繞當前大眾對體育穿戴設備、體醫結合的現實需求,通過開展跨學科、跨產業研究,以產業協同優勢,提升體育職業學院的科研創新能力。第三,對接體育產業的現實需要。通過加強與體育局、政府與相關體育企業的協同力度,聯合成立體育產業投資基金,為社會提供包含賽事運動、體育產業園和體育教學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體育產業綜合服務包,提升體育職業學院的服務效能。
體育職業學院要重視拓寬“體育教育”的價值空間,提升“學”的重點服務能力。首先,要以“體育+教育”為重點,全面拓展育人空間。學院要充分利用校內體育場地設施、專業人才等優勢資源積極開展體育教育培訓、體育社會鍛煉指導等多種服務,滿足社會大眾多元化的體育學習訴求。其次,圍繞“體育產業鏈”,嘗試推進“學校+企業”的全新模式。通過協同開發體育教材,建設體育專業學科群,聯辦體育教學專業,為體育產業從業人員提供教育培訓課程,提升體育產業服務效能。最后,推動體育產業與教學融合、銜接,構建實用為主、技能驅動的體育課程。圍繞“產學研用”機制的多元訴求,提煉教學因子,重組教學方案。綜合工匠精神、專業技能、研究精神和開拓意識等多樣內容,重構體育教學體系,通過強化學生體育領域的職業認知,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體育職業學院要充分發揮人才體系、科研力量優勢,持續引領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走向。一方面,要深化體育產業及相關領域研究,通過建設體育智庫,對體育學科及體育產業進行學理性、課題性研究,強化體育職業學院在體育領域的科研能力,為社會體育產業發展及服務模式構建提供智慧支持。另一方面,體育職業學院要與體育企業聯合共建研究院,通過構建“學院+產業”的研究框架,積極研發符合實際需要的體育產品及服務項目,形成校內研究與社會需要一體聯動發展的全新格局。通過建設社會體育人才培養基地、體育產業研究基地、實驗室和發展智庫等“多元一體”的協同創新平臺,全面提升體育職業學院的社會服務能力。
體育職業學院要以校內專業教學優勢為支點,以社會體育產業的多元訴求為方向,通過聚焦社會需求,搭建協同創新平臺,全面提升體育職業學院的社會服務能力。第一,以“體育+旅游”為方向,加大政策、產業發展規劃研究,為體育小鎮、體育公園建設提供專業支持。體育職業學院要依托校內完善的專業設置、人才體系和科學機制,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明確建議。第二,以“體育+服務”為重點,積極參與體育公園、綠色體育場館建設,加快校內體育設施資源的社會化開放進程,為大眾提供智慧體育場館運營、體育健身指導等多元化服務,切實推動全民健身。第三,充分發揮資源、資金及人才優勢,支持學生及校友參與創新創業,助力體育企業孵化,為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體院方案”。
面對國家政策引導、體育產業發展和大眾多元化健身訴求等發展機遇,體育職業學院要以校內體育教學、科研和發展資源為基礎,積極對接市場需求,打通科研教學資源與體育產業的融合通路,形成以“體育+”為基礎形態,包含體育教育、體育文化等多業態的全體育產業鏈,深化體育教學與產業協作機制,打通產業需求與教學、研究與應用等各環節壁壘,充分滿足大眾多元化的體育消費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