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晨,李英英
(新疆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適應性體育教育(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又稱為APE,其作為體育教育的一個分支學科,是為不同階段的特殊學生提供相應的體育課程,包括身體和基本運動能力以及個人和團體的游戲,以滿足個人的獨特需求和身心發展需要。適應性體育,第一次提出是在1989 年第七屆國際適應性體育聯合會,適應性體育活動伴隨著整個生命周期。特殊學生是指先天或后天原因造成的身體運動能力存在障礙的學生,但隨著社會進步,越來越多的特殊學生有機會進入到普通高校,享受平等教育,他們逐漸成為社會群體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普通高校中絕大多數特殊學生還是進行以體育保健課為主的體育課程,特殊學生被屏蔽在了普通學生體育教育之外,看似這種特殊化的方式“照顧”了他們的身體,但也會傷害到他們的心靈。因此,特殊學生應擺脫傳統的教育理念,接受普通體育教育,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適應性體育教育主要面對的群體是身體和興趣有局限的個體,為他們開展身體活動與體育運動的項目,如肥胖人群、殘疾人和老年人。1993 年Claudine Sherrill 將其解釋為:以適合個體需要為主的體育活動,每個人一生都應享有健康、積極、高質量的體育教育指導。盧雁將適應性體育定義為:基于促進個體和生態環境的互動,為改善其生活質量為目的,以身體、心理、智力發生障礙的人為主體。對于有身體障礙的學生而言,身體的局限是其無法改變的,但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對待事情的態度是可以通過課程培養的。特殊學生是由于身體功能的缺失或障礙影響了基本身體活動,適應性體育教育的服務則是通過安排針對特殊學生個性發展和需求的體育課程,幫助其改善體質,提高健康水平。
不論是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應用層面,其目的均應以特殊學生的個體水平發展,針對個性需求,設計體育課程,從而提高特殊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而且特殊學生適應性體育課程應融入普通體育課程中。雖然適應性體育教育是個性化課程,但在群體環境中實施,應該適應每個學生的需求能力和限制。目的是滿足學生的需求,獲得體育運動的好處。體育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以及與健康有關的身體活動。
目前,許多國內高校對特殊學生的看法還禁錮于免修或體育保健課程,似乎體育活動對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個性化課程設計就是通過對特殊學生身體進行科學評估,針對其身體條件看該學生參與何種體育活動、如何參與體育活動。但在評估的時候也不能忽視其自身的特殊性,這將涉及身體評估、體育課程構建、康復訓練、運動處方等。
適應性體育教育對特殊學生的重要性體現在自理能力的培養方面。特殊學生在進行體育教育的過程中,要體現其教育的人性化,通過適應性體育教育的學習,讓特殊學生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堅強的意志,具有適應社會的能力,并與他人和社會養成良好的合作關系。首先,適應性體育教育是體育教育的一個分支學科,能將體育教育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其次,適應性體育教育是體育教育中的正常化。1981 年“國際殘疾人年”主題中提出殘疾人要“完全參與和平等”。很多高校將特殊學生的體育教育與普通學生的體育教育相分離,導致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充足,會影響特殊學生心理的正常發展。適應性體育教育則是讓特殊學生參加正常體育活動,讓特殊學生與普通學生能夠真正地交流與互動,可以讓特殊學生展現自我、建立自信,在普通體育教育環境下得到尊重,同時正常學生應給予理解和尊重,實現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將學校體育教育中的完全參與和平等延續至社會生活中,以體現體育教育的真正目的。
特殊學生無法安全或成功參與普通體育的學生,針對個人身心特點設計出非限制性的、發展性的游戲運動韻律。體育運動的個體差異應與社會相融合,尊重特殊學生現有基礎素質水平,選擇鍛煉空間,彰顯其愛好和才能,培養特殊學生終身運動意識,改善其生活質量。科學合理地開展運動,對特殊學生的身心發展大有益處。
適應性體育教育是為身體或心理障礙學生所設計的課程,設計該課程的目的是提高特殊學生體育活動的質量,改善其活動能力,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適應性體育教育不僅可以提高特殊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還可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改善人際關系。其理念主張“不分類,不排斥,反標記,反隔離”,依據特殊學生的個體需求,盡可能提供普通環境,讓特殊學生同正常學生一起享有體育課程,通過體育課程學習,達到體育的認知、動作技能與情意3 大領域的教學目標。適應性體育在充分考慮特殊學生個體差異時,應在設定教學目標、選擇課程、應用教學器材和教學方面有一定的變通,以“融合教育”服務特殊學生的需求。
適應性體育教育是指教師針對學生的個性需求、興趣和能力,進行針對性教學、教法的糾正,以滿足特殊學生的體育學習要求。因此,適應性體育教育在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對特殊學生的人文關懷,從保障每位學生都可以在普通環境中學習,到針對個體差異進行課程設計,也更加符合特殊學生的身心特征,保障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應開發多樣化教學模式、運動處方教學模式(容易適合運動的項目、運動方法、時間和頻率、有計劃地參加鍛煉)、聯合式教學模式(如教學資源整合和共享、教學等方面)、構建適應性體育保健課學校與醫院聯合式教學模式(如教學模式的設計原則,教學目標、教學設計)、綜合式體育教學模式、融合體育教學模式等。
對適應性體育教育課程,本文提出以下建議:(1)依據教育公平的理念,特殊學生享有體育教育平等;(2)按照特殊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個性特征,做到通過體育課程幫助學生提高身體活動最大范圍,增強身體健康水平;(3)遵循特殊學生身體結構特點和康復訓練的基本規律,充分考慮個體需求,做到“體教醫”結合;(4)體育課程內容設計應包括關愛、認知和技能3 個方面,增強特殊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5)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重視培養其終身體育意識以及掌握一門體育技能,幫助其養成健康體育生活方式。
適應性體育教育主要面對的群體是身體和心理局限的學生,為他們開展身體活動和體育運動,但在我國的適應性體育程還處于初步啟動階段,教師對體育項目能夠促進特殊學生身體健康以及康復治療認識不足,且高校缺乏先進的教學條件、相對完善的課程體系以及有經驗的教師,高校進行有組織、有目的的體育課程標準設計,實現特殊學生平等的教育機會具有重要意義。適應性體育教育在未來發展中應抓住以人為本的理念,努力將特殊學生培養成能在社會環境立足的人。教育平等如何真正實現,學生身心發展及社會適應能力如何提高,這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政府行政部門支持、教師以及社會環境多方面共同努力,真正地將適應性體育教育思想融入具體的體育課程中,唯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教育公平,才能更好地促進特殊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為其以后更好地融入社會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