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和隨之而來的封城,無論是長期的或間歇性的,結果都難以避免。對于一個已陷入混亂的世界,現在是一個坐下來反思、反省和計劃糾正/緩解措施的好時機。他們需要采取多種形式,從熱烈討論紡織品服裝到時裝業的未來,他們需從可持續性的角度來做事、供應鏈將會發生什么、疫情迄今對全世界的生計產生的影響,都可想而知。
不管這些是純粹的臆測虛構,還是被證實的可怕預測,只有時間才能告訴業者。正確看待一個行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很多方法,但沒有一個可以稱得上是看待事物的唯一或確定的途徑。當然,許多討論要么是壓倒性地,要么至少觸及基本問題:明天的全球工廠將在哪里?
太多的因素在起作用,其中許多因素要么相互沖突,要么植根于不穩定的基礎,辯論很快就退化為預測。誠然,許多事情都是不確定的,即使你正在閱讀這篇文章,而只能簡單地看待某事,它或許有意義。
隨著西方世界各大商店紛紛關閉,給整個行業造成的損失日益增加,越來越難以確定今后的目標。
世界紡織品和服裝貿易量在2019年下降,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價值分別為3050億美元和4920億美元,比一年前分別下降2.4%和0.4%。以價值衡量,2018—2019年世界商品貿易下降了3%,以數量衡量下降了0.1%,而2017—2018年的增長為2.8%。這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商品貿易首次下降。這一下降的原因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持續的貿易緊張局勢”。
眾所周知,世界隨疫情變化發生這樣的變化。從2020年前兩個季度就開始了,業界可看到全年的情況可能是什么樣子。《世界貿易統計報告2020》指出:世界商品貿易量在2020年上半年急劇下降,因疫情全球經濟深受影響。而且,在未來一段時間里,情況將會惡化,正如所指出的那樣:“2020年4月,世貿組織經濟學家估計,隨著疫情擾亂世界各地的正常經濟活動和生活,該年世界貿易將下降13%至32%。隨后對貿易發展的跟蹤表明,這種下降可能更接近樂觀的前景,但若疫情一波高過一波,那么經濟情況將會更糟。”
隨著生產放緩,2019年全球制造業服務出口下降了2%,而2018年則上升了16%。報告解釋說,“經濟放緩,再加上需求疲軟,給紡織品和服裝制造業帶來了損失不言而喻。時裝價值鏈的相關部門也深受其害,從而影響到制造業服務的出口。”
全球價值鏈的中斷和對許多商品的需求減少,預計2020年將對制造業服務產生負面影響。服裝出口訂單被取消,嚴重影響到服裝業的制造服務提供者。 孟加拉國服裝占該國出口總額的83%,4月份取消的出口數量為31.8億美元,出口比2019年4月減少81%。
《世界貿易統計報告2020》告訴我們的是,貿易在2019年已經下降,這意味著即使在正常情況下,整個世界經濟也很難有起色。但報告也告訴我們:2019年制造業已經發生了轉變。中國在2019年向世界出口的服裝和更多的紡織品增長降低。中國服裝出口份額從2014年的峰值38.8%降至2019年的30.8%(2018年為31.3%),創歷史新低。另一方面,中國在紡織品出口中的份額在2019年達到39.2%的新高。這意味著,雖然較小的亞洲和東南亞國家增加了其全球服裝出口份額,但原材料仍來自中國。
另一重要問題是,服裝出口商的主要市場沒有顯示出任何希望。2019年,歐洲聯盟(歐盟)的進口減少了1%,日本減少了2%。美國和英國的變化為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服裝的最大進口增長率來自中國,為8%,但遠低于上一年14%的增長率。甚至韓國的服裝進口增長率也從16%降至2%。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足夠的數據顯示主要進口國是否開始生產自己的服裝產品。
但是,全球工廠是否會改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買家,其中最大的一家是美國,全球進口份額為18.2%(950億美元)。歐盟是2019年最大的消費地區,擁有1800億美元的市場,所占份額為34.2%。美國時裝業協會(USFIA)的2020年時裝業基準研究也揭示了美國的市場狀況。根據研究,正是由于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不斷升級,導致了市場萎縮,這對美國時裝公司的采購產生了重大影響。
這項研究指出:“增加生產和采購成本”被列為2020年受訪者面臨的第四大商業挑戰。值得注意的是,連續第二年,受訪者說“航運和物流”是他們2020年最關心的成本。此外,高達90%的受訪者明確表示,美國第301條針對中國的行動增加了他們公司在2020年的采購成本,高于上一年的63%。2019年的中國時裝周和貿易戰正在推動美國時裝公司進一步減少“中國曝光率”。雖然中國,包括越南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仍是受訪業界中最受歡迎的采購模式,但約2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從越南采購的資源2020年比從中國采購的要多。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這一轉變將在未來加速?這將難預測,但USFIA的研究確實表明,現在很少有人愿意動搖這條船:“采購多樣化正在放緩,更多的美國時尚公司正轉向鞏固他們現有的采購基礎。”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計劃“從相同數量的國家尋找貨源,與較小的供應商合作” 。
另一項調查結果也許證實了這一點:自2014年發起調查以來,第一次沒有一個答復者計劃大幅增加世界上任何特定國家或地區的采購量。這一結果讓人想起了美國時裝公司目前正面臨經濟危機的嚴重性,并表明經濟復蘇可能是一個漫長的緩慢攀升。任何邊際變化都將導致服裝采購流向越南和孟加拉國。那些期待著結構性轉變的業界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時間。
對于其他集團/國家也不存在類似的研究,但對歐盟、英國、日本和韓國來說,無人想現在打破這一局面。
盡管有些國家政治變幻莫測,在貿易戰背景下,買方/進口商的強迫和看法是重要的,但同樣重要的是,主要生產國有能力擺脫目前的疫情陰影,盡可能減少損失。到目前為止,最具彈性的服裝生產國至少是越南和柬埔寨。從越南2020年1月23日報告第一例疫情到7月31日,疫情總數僅為546起,死亡人數仍為零。而柬埔寨總病例數也只有234例,死亡人數為零。當然,這兩個國家都因取消訂單和失業而發生巨額損失。這些國家若能壓住疫情,那么他們很可能成為頂級采購目的地。
與3個南亞國家相比: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這些國家(截至7月31日)的累計疫情案例較多,但這個國家都因訂單被取消而遭受損失。此外,在持續的疫情情況下,印度出現了歷史上最大的工人外流現象。因此,這些國家要想繼續參與這場比賽,就需要克服諸多挑戰。最大的生產國中國生產已卷土重來。據中國商務部數據,年營收超過2000萬元(約合286萬美元以上)的工業紡織企業利潤同比飆升189.08%,至2020年1—5月就逾126.9億美元。中國制造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井噴,特別是出口外科/防護口罩和個人防護設備(PPE)包。到目前為止,所有這些都是因疫情而產生。事實上,當世衛組織在3月底宣布大疫情時,中國的許多服裝廠已恢復生產,盡管受到限制,無可否認,中國取得了良好成績。中國作為服裝出口國和紡織品生產國都有很好的條件,可以像金融危機期間那樣承擔同樣的責任。
世界《自然》雜志的一篇文章指出了不確定性:疫情將一直持續到2021年6月。病毒在緩慢傳播;間歇性封城已成新常態。一種經批準的疫苗提供了6個月的保護,但國際交易已減緩了其分發速度。據估計,全世界將有2.5億人受感染,175萬人將死亡。
在世界各地,流行病學家正在構建短期和長期預測,作為一種方法來準備和潛在地減輕疫情傳播和影響。雖然他們的預測和時間表各不相同,但在兩件事上達成一致:未來取決于許多未知因素,包括人們是否對病毒產生持久的免疫力,季節性是否影響病毒的傳播,以及(也許最重要的)政府和個人所做的選擇。
正是這一系列未知因素,以及其他一切因素都將影響明天的全球工廠。
(據印度《從纖維到時尚》https://www.fibre2fashion.com/industry-article/8748/global-factories-uncertainty-ahead近期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