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華,律海濤,王治國
張謇作為清末狀元,面對積貧積弱的祖國,不僅具有頑強的愛國精神,而且具有為國分憂的實踐精神,他在離開朝廷后便回到家鄉——南通,開啟了南通的城市建設,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環境、教育等涉獵較為全面。由于當時中國處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所以政府對民眾的健康關注甚少。而張謇在研究西方及考察日本等發達國家后,發現救亡圖強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國民的健康教育:張謇不僅重視男子身體健康,也破除舊思想倡導女子參加體育鍛煉;不僅重視學校體育健身設施的普及,也重視公共體育設施的公益建設;不僅倡導群眾參加體育鍛煉,也身體力行的參與到群眾鍛煉的行列中;不僅進行宏觀指導發表演說,而且進行微觀考察細心聆聽;不僅關注國民健康,更關注國家圖強之發展,并為此在南通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性的實踐,成為他那一時代偉大的英雄人物。
晚清狀元張謇先生飽讀詩書,在政府任職期間就比較關注發達的西方國家,張謇希望中國能崛起,他說 “ 今日我國處于列強競爭之時代,無論何種政策,皆需有觀察世界之眼光、旗鼓相當之手段,然后得與于競爭之會 ” 。他在考察日本教育之后也曾慨嘆: “ 國家之強弱須以國民之強弱為轉移。世界各國未有民弱而國強者。日本區區三島其所以稱強于世界者。皆以國民健康之故。而歐美各國之所以重視體育者在此。 ” 當然作為一名與時俱進的教育家,張謇不僅認識到了體育的外延,而且也認識到了體育的內涵——健康、娛樂功能,這一點體現在他家書中,他曾叮囑兒子在課外休息時 “ 可習已學之拳,既有益衛生(健康),又不廢學。 ” 張謇在棄政從商后,便以實業輔助教育,以教育振興中華為己任,以當時的家鄉南通縣(今為市)為平臺開展救國的新篇章。就國民健康而言,張謇首當其沖解決思想問題,由于地方的封閉性,民眾對外來文化還處于懵懂狀態,所以張謇為開化民眾推進體育落地南通進行了一系列舉措:舉辦各種演講,以宣揚體育的功能與價值;制定體育基本的規章制度,以養成公平競爭之慣習;舉辦各種比賽,培育良好的市民社會風氣;70多歲還身先士卒參加體育競賽,引領健康之風向。張謇一系列的舉措使民眾從對體育的認識、理解到積極觀看競賽,最終參加競賽,都有了深刻的體悟。張謇雖離開朝廷回到地方,但 “ 國富、國強 ” 的初心未變,張謇希望自己創辦的實業能輔助教育,教育能培育人才,人才能輔佐國家圖強,張謇關注民生造就健康國民的愿景,就是他對中國救亡圖強的重要初衷。
張謇極具中國傳統道與術的思想,即理論聯系實踐,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驗證理論。他說: “ 學問需理論與閱歷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踐履,正求學問補不足…… ” 。張謇認為歐美國家之所以強大是因為他們有強大的人民,而人民的強大是因為民眾有強悍的身體,面對國衰民弱的祖國,他提出 “ 體育亦為我國現今急務 ” ,于是張謇為解決這一急務,保障運動的推展,開始修建公共體育場。1913-1918年在段家壩西南興建了占地20余畝的第一公共體育場,包括田徑場、足球場、排球場、籃球場,乒乓球室等,另有秋千、木馬、平臺、浪橋、滑臺、旋板、高梯等。體育場每天9:00-18:00對外開放, “ 任人運動,無貧富老幼男女之分,亦無場費 ” ,而周末和假日,鍛煉的人則 “ 濟濟盈盈,各自為戲,可見南通人士酷愛運動之一斑矣。 ” 隨著南通群眾的健身意識不斷增強,鍛煉的人群不斷增加,一個體育場已經不能滿足群眾體育的需求,為保障民眾體育鍛煉有充足的基本設施,1922年,張謇不惜資財捐建了第二公共體育場于城之南以求運動之普及。且每隔年開全通中等以上學校聯合運動大會一次,以杜偏重學問而忽視體育之流弊,蓋以強身即所以強國也。張謇首創地方公共體育事業之舉,為全國公眾矚目,不僅改變傳統的 “ 文弱 ” 之風,而且促進民眾養成尚武的精神;不僅直接改變民眾身體,而且間接地幫助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時有人撰文云 “ 一縣之內不過數百里,而竟有公共體育場,索諸海內未易覯也。 ” 可見,張謇在同一時期因重視國民健康而創建體育場,從而推動民眾普及體育運動的思想走在了全國前列。
中科院院士吳良鏞先生認為南通城是中國近代第一城,經過張謇的地方自治后,南通城的建設高潮達一、二十年,可以視為這個城市發展的 “ 黃金時代 ” 。人民富足后對生活的向往便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時有記載云: “ 唐閘乃南通精華之區。以一塵埃滿布煙霧,彌天之功也區域。使無一公共場所以資消遣以供娛樂,則其境內之衛生必幼稚,平民之生活必枯燥,影響所及有難設想。張謇有鑒于此,于1913年,辟一大規模之唐閘公園。殆所以彌縫上述之不足而給各平民以調劑精神修養身體之良機也 ” 。張謇認為公園不僅可以調劑民眾的精神,而且還是民眾體育鍛煉的重要場所,因此,張謇1917年又在濠河西南出資修建了東、西、南、北、中五座公園,統稱 “ 五公園 ” 。公園中設置了大量體育及休閑設施。他認為: “ 公園雖為供人游覽之區,然于春秋假日散步其中頗足益人身心,為體育之一助,歐美各國無不注重,我國除京師以外實未多觀,通縣有鑒及此 ” 。張謇建設公園其實是站在民眾社會教育的高度,他的社會教育內容豐富,包括建設博物苑、圖書館、公園,通俗學校、婦女宣講會等。張謇為什么要耗巨資修建公園呢?其實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他的國際視野,他認為 “ 世界各國莫不有公園。美之大都,公園有達二十余所者,規模亦可謂宏矣。我縣自治為全國之模范,城區又為二十一區之領袖,無優美完備之公園,未免為地方之缺點。 ” 另一方面他考慮到社會的發展, “ 南通學校日漸擴充,風俗日益澆薄,賭博固妨害社會,然影響所及,又豈僅為社會而已哉?社會墮落,風俗卑劣,不有公園又將何以振之牖之? ” 他還說: “ 公園者,人情之圃,實業之華,而教育之圭表也 ” ,期望 “ 于學子廣學藝健筋力,于眾人資勸誡益見聞也 ” 。可見其希望通過鍛煉增強民眾健康、促進民眾互動、抑制民眾賭博等社會陋習。所以 “ 每當春秋佳日,夕陽西下,紅男綠女,聯翩結隊,步柳蔭聽流水,人山人海,車馬如織,極其樂也 ” 。有學生游玩五公園時感嘆 “ 童結伴呼喚,嬉戲其間,時而浪船,時而木馬,各適其適,儼然公共體育場也,身心既益,而投磚擲瓦之風,革于無形 ” 。由上可知,張謇建設公園,不僅是效仿西方社會的公益建設,而且也是南通社會體育發展的助力建設,更是促進社會進步的一劑良方。
“ 任何思想的形成都與社會歷史的大背景息息相關,如果脫離了時代背景,將會導致思想的碎片化和斷裂,從而失去其時代意義和價值取向。 ” 張謇面對內憂外患的國家認為 “ 蓋以強身即所以強國也 ” 。實則那一時期包括張謇在內的很多愛國人士都是從國家視角發出 “ 救亡圖強 ” 之聲的。張謇是一位行動派人士,為保障普及性的開展民眾體育運動、定期舉辦體育競賽,張謇不惜重金在南通縣建設兩座公共體育場和六座公園,其目的就是為民眾提供足夠的體育運動空間。張謇重視民眾運動實踐的同時,也重視民眾體育理論知識的灌輸,例如,公共體育場設有場長和指導員,他們也對來場地鍛煉的民眾進行動作技術指導。再比如1922年南通教育會為增進智識起見,特在 “ 中國科學社 ” 在南通召開第七次年會前舉行學術講演會,講演的內容為 “ 教師哲學智力測驗、教育體育原理。男女聽講者約有八、九十人,亦極一時之盛 ” 。張謇在承辦這種高級別的會議,將教育體育原理放在會前進行講演,可見張謇對體育理論的重視,這次講演也被南通地方性的民辦報紙《通海新報》報道。張謇的體育思想和實踐為地方民眾謀取了福利,創造了幸福生活,甚至當時有民眾將設有豐富體育設施的五公園寫成歌進行贊美, “ 南通勝哉江淮皋,公園秩秩城之濠。自北自東自南自西自中央,北何有球場槍墩可以豪,東何有小兒可以嬉且遨,南可棋可飯,西可池泳舟可漕。樓臺亭榭中央高,林陰水色上下交。魚游兮縱縱,鳥鳴兮調調。我父我兄與我子弟于此其逸。于此尤思而勞,南通勝哉超乎超 ” 。
胡適先生曾評價張謇: “ 他獨力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于一方,而影響及于全國。 ” 肩負歷史使命的張謇注定其人生格局的高度,他的思想不在一地之用,而是希望惠及全國,他說: “ 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的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 ” 。張謇一生創辦包括大生紗廠、電廠、銀行等20多家企業;創建包括幼兒園、小學、中學、中職、大學等370多所學校,張謇不僅在南通創辦教育還協助南京大學、河海大學、大連海事、上海復旦等多所學校辦學。張謇富有生機的觀點不僅出現在南通及其周邊學校的建設中,而且1911年的《中央教育會開會詞》中也有體現,他說: “ 提倡軍國民教育之方法,則于體操、兵操、拳法、刀法、槍法,及游泳、競漕種種游戲之法……。 ” 其倡導土洋體育結合,以達內外兼顧之目標。張謇在學校中倡導 “ 校校有操場,人人有器材 ” , “ 全員參與體育 ” ,這就使普及體育成為現實,由于張謇的重視與支持,南通各大學校間經常開展體育比賽,競技水平不斷提升,1924年張謇派學生參加全運會,撐桿跳高獲得季軍,跳遠獲得亞軍,南通體育在張謇的支持下已開始在全國嶄露頭角。張謇的身影也出現在上海遠東運動會中,他不僅派學生觀看、派運動員參賽,還派學生表演隊助興。張謇不辭辛勞地奔波在體育發展的路上,基于他對體育推廣的貢獻,1921年他被推選為遠東運動會名譽會長。有如此的歷史積淀,今天南通能培養出眾多奧運冠軍也與當時張謇對體育的推展是密不可分的。
張謇認為人來到世上不能像草木一樣因腐爛而消失,而應該留下一二件有用的事業,做一分就是一分,做一寸就是一寸。1914年,張謇親自為河海大學制定了《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章程》,極其重視體育的張謇在其制訂教育方針的第二條就是 “ 注重學生身體之健康,以養成勤勉耐勞之習慣 ” ,張謇提出的教育方針歸結為一句話 “ 德立、體健、可以進言學術 ” 。這一思想不僅適用于當時,而且在100年后的今天該教育方針依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1922年,張謇在 “ 中等以上學校聯合運動會 ” 上發表演說,除了向民眾宣傳 “ 強身健體與衛國治國的關系,闡明開展全民體育運動的重要性 ” ,這屆運動會的另一亮點便是增加了女子比賽項目,張謇破繭舊社會對女子的束縛令與會觀眾耳目一新。今天南通女子體育在游泳、乒乓球、羽毛球和跳水等四個項目都獲得過奧運金牌,這與張謇當時對女子體育的支持不無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