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潔
(江蘇省常熟市練塘中心小學 江蘇 常熟 215500)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取的詩詞都是經過千挑萬選的,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認知范圍,且所選取的詩詞都具有很強的節奏和韻律,學生讀起來能夠朗朗上口,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傳統的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學習,通常以教師為主體,加上板書的說教模式,學生的學習非常的被動,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而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不利于小學詩詞鑒賞課程的開展。所以,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形式,結合小學生的特點與心理需求,豐富教學形式與內容,增強學生的理解與記憶,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與學習效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通過開展古詩詞鑒賞課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品格,從而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學生通過詩詞的學習,能夠很好的了解詩人創作時的社會背景以及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同時,還能增強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在深度、自主與立體賞析有機整合背景下,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結合詩詞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豐富小學生的精神生活。最后,詩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包含著大量的智慧,學生的人文情懷也能夠得到不斷豐富,進而促進小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首先,小學生學習詩詞鑒賞是為了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健全學生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進而促進學生全面能力的提升。但是受傳統教育形式的影響,教師在教學古詩詞時過于注重教學效率,往往只要求學生對詩詞內容進行背誦,學生沒有很深刻的理解詩詞的內涵,對于詩詞的意境學生也不能很好的體會,對于詩詞的學習過于膚淺,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其次,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對于小學生學習詩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帶領學生從縱向與橫向中把握詩詞的意境與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引導學生發現詩詞的魅力,從而愛上詩詞的學習。但在小學語文詩詞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會將詩詞內容分解,逐字逐段的講解,這就導致學生無法從整體上感知詩詞的文學素養,學生不能很好的體會詩詞的內涵與深意。最后,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學習能力,更是教師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要前提,為使學生更深入的學習奠定基礎。但是往往有很多的教師仍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學生非常被動的接受知識的灌輸,教師單純的憑借自己的理解對學生進行詩詞教學,忽視了學生創新能力和賞析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
3.1 分析題目含義,了解寫作背景。小學時期的學生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學生在學習詩詞時會有一定的慣性思維,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要引導學生先從詩詞的題目入手,認真研究題目予以的含義,然后在分析詩詞的內容和情感,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詩詞的內容與情感。小學高年級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學生的這些能力還較弱,學生學習詩詞時如果跳躍了題目直接進入詩詞內容的學習,學生的學習便出現漫無目的、手足無措的現象,沒有明確的學習方向,學生的學習效率會非常的低下,嚴重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的教學要從詩詞的題目著手,并結合詩詞的內容增強學生的感悟,學生才能深刻的體會詩詞的內容[1]。例如,學生在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一古詩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就這一題目學生從中能獲得怎樣的信息,能夠反映出哪些內容,學生可以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不僅活躍課堂氛圍,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索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再向學生詳細講解這一古詩的寫作背景,使學生了解到本詩是李白在黃鶴樓上為孟浩然前往揚州踐行時寫下的,教師還可以提示學生古詩的寫作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等,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能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古詩內容,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大聲地朗讀、背誦這一古詩,深刻體會詩人的寫作情感,理解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感悟到李白對好友離去的依依不舍和深深的眷戀之情,體會詩人與好友的身后友誼。在這種實踐教學中,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還能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對于詩詞的學習有更深刻的把握。
3.2 借助情境教學,提高學生詩詞鑒賞能力。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詩詞篇幅較為簡短,內容與學生的認知能力相符,節奏感和韻律感較強,學生們讀起來朗朗上口,特別適合學生開展誦讀活動。學生在朗讀詩詞的過程中,能夠加深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與感悟,充分調動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興趣,引導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教學,帶給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為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將學生帶領到美妙的詩詞情境中,更深刻的理解詩人的創作情懷[2]。例如,學生在《山居秋暝》這一古詩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建情境教學,教師借助網絡資源為學生搜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迤邐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大聲地朗讀詩詞,使學生對山居美景有深刻的認知。然后教師在結合古詩教學資料,為學生詳細講解詩人的寫作背景,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教師可以將這一詩詞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進行對比,使學生深刻認識山村的別致美景,學生能夠深刻體會詩人對這種生活的向往。最后,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詩詞誦讀活動,學生邊誦讀邊聯想,體會其詩中的意境,從而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詩歌學習中,進而提升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3.3 引發學生想象,增強審美品位。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教師在教授詩詞時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更多的詩詞知識,還要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詩詞鑒賞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鍛煉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從而促進小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小學教材中的詩詞比較有意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尤為明顯,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能夠形成一幅幅美好的畫面,極大的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小學生通過詩詞的學習,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價值觀,提升良好的品格,促進小學生更加積極健康的成長與學習[3]。例如,學生在學習《鄉村四月》這一古詩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通過閱讀這一古詩,古詩中的詩句分別描寫了鄉村的哪些場景,學生們可以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教師要及時回答學生的問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課根據教師的提示在腦海中想象詩人描寫的畫面,體會優美的田園風光,同時還能激發學生對勞動人民的尊敬與熱愛,學生能夠從更深層次去理解這首古詩內容,從而促進學生審美品位的提高。
3.4 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課外拓展。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不再單純的進行知識的灌輸,而是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語感、文學素養的培養也是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但是,學生的綜合素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認真研究教學方法。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與學習質量,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己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此,在小學語文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學生在積累知識的同時提升自身的語文修養[4]。例如,學生在學習《虞美人》這一內容時,教師要著重講解詩人“借物抒情”的寫作手法,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提問,如詩詞中哪些句子能夠表達詩人愁情的名句。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延伸,將“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以及“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等名句引出,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同時也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詩人想要表達的情感。這樣學生才能夠體會詩中梧桐、細雨,以及黃昏等經典的“愁情”意象,從而提高學生的認知。此外,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課外的學習任務。如學生可根據教材中的《虞美人》的學習,利用業余時間去學習一些與之相關的古詩,然后進行研讀與背誦,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寫讀后感,將自己的感想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來,這樣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從而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還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小學生學習古詩詞時非常重要的,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健全學生的知識體系。所以,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形式,結合小學生的特點科學合理的制定教學計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質量,促使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但是小學生學習詩詞鑒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