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賽
(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進入了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對各個行業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憑借其獨特優勢,在會計業務的風險防范、風險識別方面發揮出極為重要的作用。在人工智能時代,高校要明確培養目標,根據人工智能時代下企業對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來調整課程內容與課程體系,通過對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的改革,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以更好地滿足人工智能時代下企業對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
2016 年,德勤會計師事務所推出了財務機器人,其能夠快速處理文件,實現智能閱讀,高效處理各類財務數據,讀取重要信息,顯著提高了財務工作的效率和質量,這是人工智能首次在財務領域的應用,標志著會計行業進入全新的時代。之后,其他會計師事務所也陸續推出了財務機器人,人工智能在會計領域的應用,有效提高了財務和稅務工作效率,在提升工作質量、降低人力投入上具有明顯成效。在未引入人工智能之前,會計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來處理來款確認、銀行對賬、發票真偽查詢、增值稅記賬核對等工作,而人工智能時代,財務機器人能夠自動生成各類表、賬、證,降低了錄入、審核的工作量,并且可以大大減少由于人為失誤造成的信息錯誤問題,為業務投資、分析、管理、決策提供了數據支持。信息化時代下,人工智能憑借其獨有優勢,在信息采集上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其應用范圍也從原有的大型企業擴展至中小型企業,從財務核算逐步發展至財務決策等領域,發展前景頗為廣闊。
人工智能環境下,企業對管理會計人才的要求發生了深刻變化,對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量逐步增加。相較于傳統的會計工作崗位,管理型會計具有更重的責任,要對數據進行動態分析和處理,并能夠對財務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在龐大的數據庫中找到能夠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數據,對財務活動、管理活動進行科學整合,做出正確決策,以更好地促進企業發展。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企業對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并對人才的綜合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這類人才不僅要掌握扎實的管理會計理論知識,還要具備良好的操作能力,以適應人工智能技術環境,用現代化的工作方式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收益。這些現實訴求倒逼高校對傳統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
在人工智能時代下,高校需要將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作為會計人才培養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讓人才能夠懂技術、強思維、會溝通、能實現。從現階段來看,多數高校在育人體系中,依然在采用傳統的教學體系,不管是內容還是方法,都無法達到人工智能時代下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要求,導致培養出的人才很難適應崗位發展需求,甚至面臨失業風險。
人工智能時代下,企業對管理會計人才的要求更高,其需要具備成本管理、責任考核、財務分析、預測決策等各個方面的能力。但是,大多數高校在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上,更加側重于基礎知識,在決策預測上還缺乏應有的投入。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多數高校忽視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按照流水線式培養方式進行,學生在畢業后很難適應時代發展和崗位要求。加之一些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缺乏體系化培養思路,不注重人才動手能力的培養,導致培養出的學生理論和實踐之間存在脫節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才的職業能力發展。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具備終身學習能力、高尚品質的個體。在會計教學中,要致力于挖掘學生的個人潛能,引導他們合理選擇學習方向,以便明確后續發展目標,從而為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在會計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并非學校教育的全部,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后續發展。在會計人才的培養上,必須要回歸人性本質,明確“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人工智能時代下,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出現了顯著變化,這種變化并非是短暫的,高校會計專業在育人模式上,需放眼未來、立足當下,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培養他們的終身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對于人才培養目標,也要基于人工智能時代的要求來重新構建。人工智能時代下,傳統的企業財務報表編制、記賬對賬、賬簿登記等工作將逐漸被智能軟件所替代,因此,在教育模式上,高校要認清經濟發展改革要求,重構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目標,讓學生樹立起“互聯網+會計”的工作理念,成為一名會溝通、有誠信、善管理、懂財務的復合型人才。
當前,隨著技術的成熟,在掃描、票據輸入、報表輸出環節中,財務人員幾乎不需要再進行手動記錄,而這也帶來一個問題,即財務人員可以熟練操縱計算機,卻不知曉其中的信息數據來源。而要成為綜合素質過硬的管理會計人才,必須要知曉數據信息來源。在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下,財務人員需要根據人工智能軟件編制的賬表數據來掌握企業的運行狀況。
因此,高校需要調整管理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內容,既需要使學生具備與傳統會計核算工作人員一樣扎實的理論知識,掌握核算流程和順序,同時也需要提高學生的財務報表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在課程內容上,高校依然要重視財務會計、會計原理等傳統課程。傳統的課堂模式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的興趣不高,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下,管理會計人才培養有了更多的技術支持。在教學中,教師可利用互聯網中的各類學習資源來完善、優化教學內容,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技術來創新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方法,引入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將傳統的線下教育模式轉化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更好地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實現能力提升。
傳統的會計實訓基地很難滿足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要求,在新時期,高校要主動對接時代特點,對原有的會計實訓基地進行升級和改造。傳統的會計實訓基地是以核算型訓練室為主,在各類智能機器人推出后,這類訓練基地很難發揮理想的作用。因此,高校需要在軟件和硬件方面進行改革,構建系統化實訓基地,為管理會計人才的培養提供實訓場所支持。另外,要進一步優化學生的實訓環境,在寒暑假、節假日等期間,教師可帶領學生深入企業一線,了解管理會計工作崗位的具體操作要點和企業的運轉流程,多管齊下,讓學生體會企業經營管理全過程,提前了解工作崗位的要求。為滿足人才培養需求,還需要構建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除了要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訓,使之掌握管理會計人才工作的轉變和具體操作要求之外,還要將企業的高端財務人才納入其中,邀請行業人才,組成兼職教師隊伍,帶領學生加入企業,參與企業業務戰略規劃等工作,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導和培訓,提高其崗位實踐操作能力。
人工智能時代下,會計核算崗位越來越少,企業需要的是高端管理型會計人才。對此,高校要致力于鍛煉學生適應信息化時代以及人工智能時代的發展能力。在育人內容中,增設與大數據、網絡技術、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相關的信息技術課程,讓學生掌握區塊鏈、財務共享、智能審計、云計算等內容,使學生對相關內容保持高度興趣,在實際工作崗位中關注信息技術的發展,主動學習,從而更好地滿足企業對高端人才的需求。
人工智能時代下,高校會計教學要主動順應時代要求,以人工智能時代對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科學定位,優化課程內容,完善教學模式,構建系統化實訓基地,重視學生理論知識、人機協同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具備順應人工智能時代發展的能力,從而更好地為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