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煬妮
(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元和小學,江蘇蘇州 215000)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教師應對閱讀教學給予高度重視,在課堂上運用“課內+課外”的閱讀策略,為學生構建趣味性閱讀課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此外,教師還應打造獨具特色的趣味課堂,讓學生能夠在閱讀的海洋中感受自由、夢想、趣味和歡樂,在閱讀過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進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效率。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一些教師受應試教育思想影響,一味地對照課本內容照本宣科,讓學生在課堂上被動地接受知識,導致課堂氣氛枯燥、緊張,甚至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也不敢大聲回答,有的學生即便知道答案也不愿配合。而趣味化教學符合當前小學生閱讀的新需求,能有效改善這一現狀。閱讀本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改變思想,營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其感受閱讀的樂趣,不斷積累知識,開闊知識視野,進而促進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一些教師缺少感情的投入,教學中沒有突出太多的亮點,使學生覺得課堂學習枯燥乏味,極大地降低了學習興趣,長此以往,會使學生產生排斥心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的教學模式過于傳統、陳舊,在課堂上依然秉持教師占主導地位、學生被動聆聽的思想觀念。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一般是教師講、學生被動聽,教師讓學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導致學生缺少獨立思考的時間,無法發散思維,學習起來比較吃力,難以掌握和鞏固知識[1]。
眾所周知,一堂課的時間為四十分鐘,教師在課堂上占據三分之二的課堂時間講解知識,剩下的時間讓學生練習、提問、背誦等,難以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無法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甚至教師提問時會出現鴉雀無聲的現象。這樣的課堂氛圍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閱讀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學習活動,即將學生合理劃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在小組中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通過小組討論、集思廣益,不斷發散思維。這樣,學生能快速融入課堂教學,也能在課堂上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保持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同時,學生也能夠在組內進行自主閱讀,根據所學課文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如分角色閱讀、齊聲朗讀、分段閱讀、精讀等不同的閱讀方法,并相互鼓勵、相互評價、相互監督,為閱讀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2]。
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小興安嶺四季景色的變化,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和情感流露,了解小興安嶺四個季節的特色。這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組內開展閱讀活動,對文中的生字、詞句進行標注,將描寫四季特色的語句著重標注出來,并共同探討和思考。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提出思考性問題:“小興安嶺是美麗的大花園和巨大的寶庫,從哪些句子中能夠體現出來呢?”“這篇課文是按照怎樣的時間順序描寫的?”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組內認真閱讀課文,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使其養成善于思考的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思維創新的能力。
傳統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味地講解課文,滔滔不絕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忽略了學生主體地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方法,而再現文章情境的教學方法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形式。教師可以借助情境再現這一形式,為學生提供高質量、高層次的授課內容,并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使學生自主開展語文學習活動,提升語文綜合素養[3]。
例如,在教學《講歷史人物故事》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積累語文知識,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筆者組織學生每人試著講一個故事。小學生對講故事有濃厚的興趣,大多從課本或者父母的口中了解了許多歷史故事。于是,筆者組織學生講一講自己知道的歷史故事。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感受到歷史故事的情節,品味人物的情感和精神,還可以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在短時間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形式將知識直觀、形象地呈現出來,加深學生的理解,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閱讀教學輔助作用,為學生展示更多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進而提升語文閱讀課堂的趣味性和高效性[4]。
例如,在教學《觀潮》這篇課文時,教師可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同學們,有沒有看到過潮起潮落的畫面呢?都在哪見過呢?”“同學們有沒有見過錢塘江大潮宏偉、壯觀的場面呢?”學生議論紛紛,想象不出錢塘江大潮的樣子。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從文章中找出錢塘江大潮被稱為“天下奇觀”原因,并了解觀潮人的表現和心情。在學生通過閱讀,對文章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錢塘江大潮漲潮時的壯觀場面。學生紛紛被這壯觀的場面所震撼,不由得發出驚嘆聲,都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收獲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若只用口述的方式來形容一個事物、一場美景,會使學生對事物產生一定的陌生感和距離感。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太多生活經歷,難以理解教師描述的內容,也無法想象到具體的形象,很難對知識產生具象認知。因此,教師需要借助實物為學生進行演示,或帶領學生開展體驗式學習活動,讓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事物是客觀存在的,進而加深對事物的了解[5]。
例如,在講授《白樺》這篇課文時,筆者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參觀白樺樹,還收集了一些白樺樹的枝葉帶到課堂上,讓學生觀察真實生活中白樺樹葉的樣子,再結合課文內容進行對比,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體驗式教學能夠讓學生對語文知識產生更深的了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為學生構建多樣化、開放化、個性化的課堂,使課堂更具趣味性、靈活性,讓學生能夠積極投入課堂學習中,參與互動交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