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晗賢 寧波市惠貞書院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提出了關于作品和情感的體驗,同時理解教育內涵并從學習過程中實現對社會、人生以及自然的啟示,目前來看,體育教學一直以來都是遭受競技體育影響,無論是哪一階段的體育教育都比較注重競技體育的教學,對于學生的生命安全教育重視度存在缺陷,其不僅對于學生生命安全意識教育形成了負面影響,同時和目前素質教育存在相悖的表現。近些年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落實,學校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的缺陷與問題越發突出和明顯,這也間接成了目前所關注且有待解決的重點問題。對此,探討高中體育教學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意義和策略具備顯著實踐性教育價值。
高中體育教育本身帶有繼承了科學、活動性為一體化的課程,其不僅需要開展平常性的教育活動,還需要不定期的開展課外體育活動[1]。對此,在高中體育教育過程中,不僅需要讓體育教育的強身健體功能得到最大程度體現,同時還需要注重突出對學生身心素質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體育活動本身屬于學生體能水平、反應能力以及應變能力為基礎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同時需要適當的開展生命安全教育內容。與此同時,生命安全教育本身也應當兼并活動性的基本特征,需要合理的開展高中體育教學和生命安全教育的兼容性原則,并且還需要在高中體育教育中合理的滲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幫助。
在高中體育教育期間應當堅持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基本教育指導思想,換而言之高中階段的體育教育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同時需要保持多樣化的體育知識與技能教學從而促使學生的身心素質水平得到有效提高[2]。從這一角度來看,生命安全教育屬于高中體育教育的基本理念,客觀角度來看無論是以人為本還是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屬于我國體育教學改革發展期間反復提出的問題,學校體育教育之所以可以持續發展其本質在于生命,所以提倡健康也是生命安全的基本體現。假設對于個體生命安全無法提供保障,此時健康便無法體現,這也間接解釋了高中體育教育與生命安全教育在教育理念方面的一致性,在高中體育教育中應當合理的滲透并融入生命安全教育,從而推動體育教育功能向著生命角度發展。
在高中體育教育期間,大多數教學內容都是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而開展的鍛煉,其最終教育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強化身體素質并達到終身學習效果,促使學生的心理素質以及意志品質得到有效提高,這也是踐行素質教育以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3]。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應當積極幫助學生構建安全意識,同時學習各種自救以及互救的基本能力,提高學生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應對能力,并基于鍛煉身體素質強化學生的機能水平。整體來看,體育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在教育目標方面存在較高的相似性,兩種教育內容都是以身體鍛煉為基本形式,促使學生具備心理素質以及意志品質達到同步提升階段。
在高中體育教育期間,理論知識的占比相對比較少,但是在遇到惡劣天氣環境以及場地限制的情況下,體育的戶外活動便轉變為了理論教學,同時理論教學也是規避學生運動時受傷的有效預防措施。對此,教師在教學期間需要準確掌握理論教學措施,并針對教學進行合理設計,并對內容進行優化,從而對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識形成有效滲透。與此同時,可以借助課堂實踐演練為原則開展教學,培養學生的生命安全防范意識、自救以及救助他人的能力。在高中教育過程中,因為這一階段屬于學生能力成長的特殊階段,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心理具備熱情、叛逆、青春以及敏感等基礎特征,再加上閱歷以及生活經驗方面不豐富,人格意識方面不夠健全的情況下普遍缺乏潛在危險的防范能力。對此,在為高中生提供生命安全教育時,需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心理特征,合理的應用科學方式開展教學,例如在面對危險情況逃生時,教師可以引入小女孩被洪水沖走時抱住一棵樹而自救的故事,借助實際案例讓學生的自救意識與能力得到增強,同時這一種教學方式也能夠充分展現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的學科特征,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在教學期間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實踐性經驗與能力,教師可以基于多媒體工具,將生命形成過程有效展現出來,一方面能夠促使學生清晰認識到生命的由來,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認識到生命的寶貴以及父母培育之恩,從而珍惜并愛護生命。在理論課程教學中可以播放體育課程發生事故傷害的案例視頻,此時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到事故的分析中實現對原因的總結,之后教師可以基于體育課程中常見的損傷案例總結自我保護方式與緊急處理方式。例如將安全知識印刷成為小手冊并發放給學生,讓學生翻看或者是和學校校醫保持合作,促使學生可以準確掌握固定與止血等相關緊急處理措施。另外,教師還需要做好對學校場地、當地氣候以及學生體質以及教育內容等方面的分析考慮,并總結可能導致學生受傷的各種風險行為與相關因素,促使潛在危害學生生命安全的相關因素得到總結,從而讓學生在今后體育課程與校園生活中保持防范意識,從而規避安全事故的發生風險。
俗話說“教無定法”,在任何課程教學期間教師需要圍繞著學生的個體情況針對性的開展教學,并保障教學活動的有效性[4]。在高中體育教育期間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學方式應當保持靈活調整原則,在體育實踐教學期間教師應當做到因地制宜原則,并針對教學方式進行合理的選擇。例如,可以基于不同年齡的學生開展生命安全教育,同時也可以突出生命安全教育的階段性特征。例如,對于高中低年級學生而言,教師可以應用情感教學方式,保障生命安全教育的高效率特征,可以基于籃球實踐教學為例,籃球運動期間可能會出現各種運動損傷,例如膝關節損傷與踝關節損傷。對此,為了保障學生的生命安全,教師可以借助“姚明受傷的真實案件”,在情境結合情感的教學模式之下突出生命安全教育的滲透價值,其主要是在2006年時姚明和快船隊競賽時被托馬斯碰撞而導致脛骨骨裂,正是因為這一傷情導致姚明休戰32場。在案件列出后可以基于姚明回歸后基于自身努力與頑強的體育精神呈現出了同質性的表現。在姚明事件講解之后,教師可以將一些預防籃球運動損傷的知識講解給學生,從而降低損傷發生率。在實踐活動期間如果出現碰撞,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基于后撤步、穩定雙腿等方式規避因為碰撞而導致膝關節損傷。借助這一種實踐教學措施,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運動損傷為自身健康與今后發展所線呈現出的負面影響,同時還能夠促使學生構建正確的生命安全意識。針對高中高年級的學生而言,可以更多的應用情境教學方式,例如基于消防安全知識為例,可以播放關于消防員傷亡慘痛的案件或者是以相關影視作品進行教學,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于消防官兵的尊敬感同時還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生命安全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與能力。
在教育中需要先引導學生構建正確的規則意識,因為高中生存在容易發怒、容易沖動同時好勝心較強的特征,此時在體育教育中教師不僅需要傳授學生體育技能,還需要將關注重點放在規則教育上,促使學生構建規則意識,規避因為規則意識而導致的生命安全狀況[5]。例如,在籃球教學期間需要指導學生不能和對方隊員進行碰撞與接觸,否則不僅會犯規同時還會導致損傷的發生。再例如,足球運動中應當杜絕背后鏟球,同樣也是違規加損傷的影響。借助規則教育方式不僅能夠促使學生順利的開展體育運動,還能夠提高學生的紀律意識,預防危害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的行為。另外,在教育期間教師還可以基于合作意識實現生命安全教育的滲透,伴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和進步,現代化社會之下對于合作精神與復合型人才表現有著強烈需求,體育教學期間生命安全教育比較注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借助合作方式能夠促使學生做到各司其職與互相幫助,從而正確認識到合作的力量,正確對待自身和競爭者之間的關系。基于下走合作不僅可以形成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還能夠構建深厚的友誼,促使學生可以在體育運動過程中保持生命安全行為準則,從而為學生今后發展提供幫助。
綜上所述,在高中體育教學過程中,開展生命安全教育非常重要,同時也是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平臺與教育載體。在新時期環境之下,體育教育應當掌握基本且與時俱進的思想意識以及教育理念,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將教學內容與生命安全教育保持高度融合,從而針對性提升學生對于生命與安全的認知,提高對于生命安全保護能力的學習與提高,確保學生可以健康成長,從而提高高中教育綜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