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強 南陽科技職業學院
高校籃球運動對大學生體能有一定要求,如跳躍能力、傳接能力、奔跑速度、靈活性等。而籃球戰術當中掩護配合、突分配合、傳切配合、策應配合、盯人防守無一不需要運動員有良好的體能。否則彼此間動作不能銜接,無法做到掩護配合;若是沒有強大的速度,無法及時捕獲籃球;沒有一定的靈活性,就無法做到有效的傳切配合[1]。失去了體能的戰術,猶如鏡花水月;失去了戰術的體能,猶如一群莽夫,毫無章法可言。這也是一些精通戰術但是體能不佳的人無法下場打球的根本原因。這也要求籃球教學必須要將體能訓練、戰術意識培養結合起來,要求教師具有實用性教學經驗。
體能訓練必須要和技能、技巧結合,同時需要和戰術關聯,然而目前高校籃球體能訓練當中將體能訓練和技能、技巧剝離,更沒有有效融合戰術意識,導致了教學上存在支離破碎之感。例如投籃需要彈跳力、腕力以及判斷精準性,將投籃和彈跳訓練、腕力訓練、核心訓練等分離開來,就無法讓大學生對一個完整的動作有深入體會。尤其是戰術意識的割裂,使大學生經常出現技能強悍、體能優秀,但是團體配合時卻猶如散沙[2]。
如何將體能、技能、戰術意識有效融合起來,讓大學生在興趣激勵下展開系統學習,從而提升籃球運動的整體認識,這已經成了目前高校體育教師普遍面對的問題。換言之,造成大學生學習興趣低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一些大學生感覺自己掌握了籃球運動的要領,擁有了一定的體能,產生了無須再學的想法。也有大學生是因為籃球運動太累,或者女生認為籃球運動太危險,所以對籃球學習敬而遠之。解決這些問題有賴于教師創新教學方法。
除了體能訓練和技能學習、戰術意識培養割裂之外,一部分教師對學生展開的體能訓練也存在不系統、不專業的問題:
第一,在訓練內容上將長跑、單杠、仰臥起坐、啞鈴、俯臥撐等作為體能訓練主要方式,忽視了往返跑、換位跑、交叉跑等訓練方式,無法有效提升學生的協調性和反應速度。
第二,缺乏多組式訓練方法。多組式訓練是將不同訓練目標的訓練方法組合起來,達成每一組訓練能夠綜合提升運動員體能、技能、耐力、平衡能力、反應速度。多組協同,形成了非常全面的訓練目的。但目前大學體育教師沒有認真研究多組式訓練方法,導致大學生體能訓練層次性不足,出現了四肢訓練過勤過重,而核心訓練比較缺乏的問題[3]。
第三,忽略了高校大學生對體能訓練的抵觸性心理,沒有融入更生動更有趣的體能訓練方法。而且體能訓練不固定、不連續,難以發揮出體能訓練體質塑造的功能。
第一,缺乏戰術培養意識。從教師層面就缺乏戰術意識,以技能、體能為重,忽略了球場上彼此配合的能力培養。其結果是賽場上大部分人都追逐著籃球或者持球者,沒有形成全局觀念,導致傳切配合、突分配合、掩護配合、策應配合等戰術無法實施。
第二,戰術培養停留在嘴上。體育教師進行戰術意識培養,大部分都是停留嘴上,深入地分析各類戰術優劣勢,但就是不讓學生去體驗體會。這種情況下難以培養出學生深刻的戰術意識。
第三,缺乏思想教育。戰術是多人配合才能達成預期的一種合作方案,然而在戰術意識培養過程中,體育教師缺乏思想教育,不能讓學生們形成配合意識,導致個人英雄主義。這樣的球隊看似球員強大無比,而一旦真的上了球場,在合作能力強的對手攻擊之下很快敗下陣來[4]。
第四,缺乏攻守意識。在籃球運動當中既要快速進攻,也要快速回防,必須要有攻守意識,不得全攻全守。而目前戰術意識培養當中,經常可以發現學生們要么全部出擊,要么全部防守,從進攻向防守轉變時反應速度慢,配合被打亂。
體育教師需要提前認真分析教學方案,要有體能、技能、戰術意識培養融合重要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對一個完整的籃球運動有全面認知。首先,細分出籃球技能,包括投籃、傳接球、運球、持球突破、搶籃板以及防守。其次,細分各類技能所需體能。例如:投籃需要臂力、重心穩定性、判斷能力、抗干擾能力、核心肌肉群強度、彈跳力;傳接球需要速度、判斷力、反應能力、平衡力……這樣將技能與體能緊密連接,以視頻演示切入,讓學生反復觀察視頻,然后按照視頻方式體驗投籃、傳接球等技能,讓學生去認真體會身體力量傳導。過程中穿插跑位傳球,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如此學生初步將體能、技能、戰術意識(判斷力、觀察能力)融合起來。待到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技能,明確了自身體能缺陷以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成組,分別匹配不同的體能訓練。例如發現有的同學彈跳力不足,便采用蛙跳等形式鍛煉其腿部爆發力;有的在運球過程中不流暢,便需要不斷地鍛煉學生抓球能力,要求學生能夠穩定抓球并迅速運球,并將球順利傳給其他人……訓練一定時間后,立刻采用小組對抗形式開展綜合訓練,要讓學生技能、體能、戰術意識得到綜合培養[5]。
首先,可以采用比賽形式來探知學生體能、技能、戰術意識水平。在比賽后讓學生觀察比賽視頻,對自我體能、技能以及戰術意識展開分析。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之前具有的“我學過”的心理被擊碎,使其正視到自身存在的短板。這對于一部分自尊心強的學生而言,會激發他們的上進心,能夠聽從教師安排,認真進行體能訓練、技能學習,并在今后比賽過程中認真體會戰術。
其次,教師利用精彩國際比賽視頻來激發學生們籃球學習興趣,看到國外知名球隊在體能、技能、戰術意識上的超級展現,讓球隊展現出來類似于魔術、雜耍般的流暢配合來征服學生。特別是要充分利用知名球星的號召力來提升學生體能、技能、戰術意識訓練的積極性。
最后,選用女士軟皮籃球。如此彰顯了體育教師的人性化教學特點,會讓女同學降低對籃球運動的抵觸心理。同時,鑒于女生在籃球運動中總會出現瘋狂爭搶、扎堆亂搶的情況,教師可以采用男女混合形式開展體驗學習,讓女生逐漸地被影響,學習到一些技能以及戰術意識。
教師需要先建立體能訓練的幾個原則,即:系統訓練原則、力量訓練為基礎原則、速度訓練為核心原則、體能技能結合原則、同時考慮戰術配合。
第一,要合理看待所有體能訓練方法,并建立清單,對體能訓練功能作用加以區分,這是保證體能訓練不漏項、不偏失的根本舉措。這樣能夠有效發現傳統體能訓練中存在的忽視往返跑、交叉跑、換位跑問題,能夠有效豐富體能訓練內容,讓學生體能、反應速度、耐力、平衡力等全面提升。
第二,建立多組式訓練方法。主要是要形成靈敏度、耐力、速度的交叉跑、長跑、短跑訓練;爆發力、力量為主的縱跳、彈跳、蛙跳、握力訓練;以做體前屈、側壓腿、前后壓腿為代表的柔韌性訓練。這樣便綜合了人體反應速度、力量、柔韌性、平衡性、靈活性為一體的多組式體能訓練方法。具體安排可以大組訓練,即前文所述三個層次依次進行,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也可以在一周時間里,將三種體能訓練分別在不同時間里進行。例如周一第一種,周二第二種,周三第三種,如此往復循環。
第三,積極研究大學生體能訓練心理。因為體能訓練比較枯燥,故而大學生不喜體能訓練,所以在體能訓練間歇進行戰術意識培養的游戲,具有很好的激勵作用。例如在體能訓練之前進行組間換位跑位接球,兩組展開競賽,看哪一組速度快,接球接得準,投籃命中率最高。待到學生通過這種競賽活躍氣氛達成戰術意識培養之后,進行下一步的體能訓練。
第一,建立教師戰術意識培養意識。通過學校考核形式讓體育教師形成自主學習,不斷建立戰術意識培養意識。在此基礎上,體育教師將戰術包括傳切配合、策應配合、掩護配合、突分配合等融入課堂教學計劃之內,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結合籃球技能、體能教學將相應的戰術意識植入到學生頭腦當中。
第二,“望聞問切”全面融入,制定全面的戰術意識培養方案。“望”指的是日常教學觀察學生籃球比賽,觀察學生存在的戰術短板,找到共性問題形成教學內容;“聞”指的是日常多和學生交流籃球戰術,從學生討論話語中找到他們戰術方面的不足;“問”指的是通過群內調查,了解學生對籃球戰術的掌握情況;“切”指的是通過具體的現場比賽檢驗學生們戰術配合能力。通過四方面來最終形成戰術意識培養方案,從理論、實踐兩個角度讓學生最終建立戰術意識,并通過實際操作掌握相應的戰術。
第三,實現思想教育。在課堂上教師需要結合體能、技能、戰略意識教學融入思想教育,要讓學生具有吃苦耐勞、敢拼敢沖以及集體合作意識。這也是保證體能、技能、戰術意識培養融合的一環。
第四,通過比賽來調動學生形成攻守意識,教師在賽場旁指揮,或者在賽后利用視頻播放當時情況,要讓學生看到自身攻防弱點。教師及時給出指導性方案,幫助球員形成攻守意識。
大學籃球教學往往因為大部分學生在初中、高中階段接觸到了籃球導致體育教師不重視體能訓練和戰術意識培養,或者教師在教學當中將體能訓練和戰術意識培養分割開來,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體能和戰術的關系。在應對上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法,以高頻次小組對抗賽形式,或者通過班間、校際比賽來達成以賽促學目的,讓學生深入理解體能和戰術二者關聯,最終培養出相對專業的大學生籃球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