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昌 淮北師范大學
我國是羽毛球大國,同時在我國其他運動項目上也是熱門項目之一。無論是參與羽毛球運動的人,還是參加國際大型比賽的運動員,我國在人員儲備上是民列前茅,水平也是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通過中國大眾體育現狀的調查報告顯示,參加羽毛球比賽的人數在其他項目上排行第二,僅次于職業培訓。相對來說較大眾化,適合所有年齡段的人,而活動量也取決于年齡、身體狀況、運動水平和場地環境的特征。通過進行羽毛球運動,不僅可以有效改善疾病的健康狀況,還可以提高專業技術,且結合有氧運動和高強度運動,來增加上肢和腰部的肌力和身體的運動能力,改善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的功能。
中國在國際羽毛球取得好成績與民間舉辦羽毛球比賽以及國家的重點培養密不可分,通過舉辦相關的羽毛森林工藝、國家電網羽毛球賽、羽毛協會杯等其他大型民間選拔賽,吸引了眾多老年人和年輕的業余羽毛球愛好者。不僅如此,當地政府管理部門為了更好的方便群眾活動,提供了更多的場地設施和器材。并將該運動融入社會、學校、家庭,目的就是能夠促進身體健康,增強身體素質。同時,為了防止運動損傷的出現,運動者進行羽毛球運時應充分的進行熱身活動,避免運動損傷的出現,否則不科學的運動會極易造成身體的傷害。
通過數據分析得出運動損傷有一定的特征,特征一是損傷部位的規律性。身體各部位的受傷概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膝部、腰、肩背、腳踝、手腕、其他部位。這些損傷部位都是在進行羽毛球運動中使用得較頻繁的部位,例如基本的高遠球、抽球、平抽、殺球等動作都要用到手腕和肩背的力量;奔跑接球、起跳殺球、跨步、后蹬等動作要用到膝關節;反手擊球則需要旋轉腰部。使用的頻率越高,越容易出現損傷,這是符合人體生理構造規律的。而其他部位例如大腿內側、腹股溝手指屁股等這些在沒有外部因素(如:場地濕露、拍柄斷裂等)的作用下相對概率較小,但這些都不能忽視的。
特征二則是損傷部位的交錯性。羽毛球運動者往往不是存在單一的受傷情況,其損傷的部位是多樣的,會出現交錯的情況。在羽毛球中運動員身上會有兩到三處甚至多處損傷,原因是運動員身體某一處受到運動損傷在還沒徹底治療完全的情況下,繼續進行身體運動會導致原有的損傷再次加深從而造成整個身體機能下降,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其他身體部位受到損傷的概率,例如:當你的膝關節受到運動損傷的同時腳踝所受到的壓力大大增大,如果繼續進行運動不僅僅是膝蓋加深損傷伴隨著是腳踝損傷風險增強。
運動損傷的種類分為許多種類,依據不同的視角可以分為以下幾種:第一種是按損傷的程度分類。1.輕度損傷(2-3天),對日常運動和生活沒有影響。2.中度損傷(1-2 周),通過一些康復治理來緩解損傷程度。3.重度損傷(4 周以上),必須得在醫生通過階段治療的前提下才能達到恢復的效果。第二種是按損傷后性質分類。1.急性損傷,無意間情況下身體動作不規范造成的扭傷,例如腳踝扭傷、肌肉撕裂等都是急性損傷造成。2.慢性損傷,身體機能負荷過大,長時間的積累造成的臟器損傷,或有些損傷變形迅速處理不恰當轉化成了慢性損傷部位,如肌肉群勞損、腕關節損傷等等。第三種是按組織結構分類體系,損傷組織導致的結構損傷,如人體肌肉損傷、髖關節損傷等等。
1.運動前準備活動的不足
為了能夠有效的釋放身體能量,在運動前都要進行充分的熱身運動讓身體保持一個興奮的狀態,調動身體的機能讓能量得到更多的釋放,同時降低骨骼與骨骼之間的粘滯性使運動員的身心能迅速適應高強度運動而進行的行為。而羽毛球這項運動是具要動作靈敏、反應時迅速、充分將技術動作展現的,如果兩者不匹配身體就不具備快速將球擊出的效果,同時伴隨著擔任運動損傷的風險。
2.運動技術不規范
羽毛球運動不僅僅對身體素質嚴格要求,更多的講究專業技術動作的規范化。隨著羽毛球的發展,羽毛球運動在國際上得到重視,對它的觀賞也愈發強烈,技術動作得到的巨大的改進(如:吊球、搓球、平推、殺球等)都是通過反反復復的練習的。但對身體的主要部位的訓練要求愈發嚴格,使得也增大了運動損傷的概率。例如,起跳殺球,手肘抬高不充分擊球點太前或太后大臂并沒有充分將力量轉給小臂去帶動手腕導致只有掄大臂的效果,繼而引發肩部損傷的風險。做完技術動作后,落地姿勢諾不規范,則身體一側跟腱受到壓力大,容易導致跟腱勞損變性。
3.運動訓練場地、裝備環境等外部因素
如 100 JD 36×6中,100為適用于最小井徑100 mm,JD為深井多級泵,36 為流量(m3/h),6 為葉輪級數;
羽毛球比賽對運動場地和環境有著嚴苛的要求,關乎著運動員對比賽的積極性以及勝利的去向。而場地的不同對運動者的身體貼別是下肢部位的影響也不同。塑膠羽毛球場地粘,運動者在上面進行運動相對較好但容易因場地的摩擦力過大摔倒嚴重還會導致崴傷腳踝;木板場地相對滑,運動者在進行對抗的過程中容易失去平衡導致腿部肌肉拉傷;水泥場地堅硬,運動者在奔跑、扣殺等過程中做一些跑跳動作會受到地面的反作用力大,踝部、膝部局部負擔的壓力過重,容易受傷。所以一般的羽毛球場館都會使用專用的羽毛球墊子下額外加一層木地板,這樣不僅改善了摩擦力過大、地面光滑、地表堅硬的問題更能夠使運動者更加熱愛羽毛球帶給的快樂。
4.運動訓練量過大超出身體負荷
羽毛球運動要想達到一定的技術是需要通過適當的訓練量才能達到,如果運動量過大超出身體所能承載的負荷程度以及身體機能消耗的過快超過了身體恢復的速度將會導致身體出現疲勞,但往往大多數人會忽視這一點,為了淋漓盡致的快感盲目的強迫自己在超過自身機能負荷之后仍繼續進行運動,長時間的消耗以及平時缺乏鍛煉致使無法適應隨之而來的肌肉酸痛、動作延緩、反應遲鈍等副作用,久而久之身體就形成了慢性損傷。如發生這種情況身體感到不適時,應立即下場休息調整,不得勉強繼續進行運動,使得身體機能能夠得到恢復。
5.運動者專項素質過差
羽毛球對運動者的專項運動素質的要求較嚴格,例如在力量、體能、柔韌性、協調性、速度等等。特別體力是影響運動員技術水平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掌握羽毛球技術的基礎。專項素質過差會增加運動損傷的隱患,通過訪談得知大多數運動者在進行羽毛球運動前都未進行相匹配的專項素質練習,就導致了愛好者在運動的過程中容易發生各種損傷,特別是年齡相對較大的他們在日常生活里有嗜酒、抽煙、熬夜等不良因素的存在,心肺功能、心血管功能下降,加大對身體的損耗,導致身體素質比長時間鍛煉的運動者差,骨骼承受負荷降低、肌肉活性不足、關節承受負荷下降等,加大運動損傷的風險。所以體能的好壞關乎著發生運動損傷的風險,決定著動作技術的規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柔韌性和協調性跟先天因素與之關聯,特別是協調性協調性的好壞決定著一個人在這項運動的下限,專項素質對協調性的要求高例如:在運用交叉步或者并步結合下肢力量與上肢動作結合時諾協調性差對掌握這項技術動作會比較困難,而柔韌性對專項素質影響不大可以通過適當的措施就能改善,協調性就更困難如果不注意會容易造成損傷的風險。
6.其他原因
根據調查得知相對于以上原因其他原因發生的概率少,其中能發生損傷的因素例如:當地的氣候、天氣(溫度的高低)、環境等不良因素,以及運動愛好者本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感冒、發燒等)這些都能引起運動損傷發生。
在進行羽毛球運動中要熟知比賽運動風險,了解運動規則防止發生運動損傷,提高自身運動意識。比賽開始前準備活動要充分,降低關節粘滯度,提高肌肉的活性,在活動前可以適當佩戴防護措施以免發生運動損傷。
每個進行鍛煉的人需知道:不管什么運動項目在運動前要充分進行準備活動,如果沒有進行充分的熱身則運動損傷的風險更高。筆者認為可以進行以下過程,首先進行上肢的肌肉、關節韌帶的活動,其次是核心區域,也就是髖關節部位進行有效的活動,最后根據自身特征開展相對針對性的熱身活動,活動的次數與時間根據本人而定。
運動員在賽場上要進行反反復復的跑動,揮動無數次的拍子,身體承擔的負荷量大,運動量過大,很容易造成運動損。因為在身體疲勞時,人體的機能都會下降,損傷的風險增大。切忌在平時缺少運動的狀況下,進行長時間、大強度的運動,要量力而行,防止運動損傷的發生。
訓練時技術與素質要結合運用,根據不同專項技術的要求,應相對的加強身體素質的訓練,如果沒有良好的身體條件,技術動作則無法有效發揮,另外根據自身的身體素質與日常運動的習慣,來選擇相對應的模式多做練習。
1.從研究內容上來看,我國更注重業余羽毛球健身人群損傷的研究,而國外更傾向于運動員損傷的研究;
2.我國重點關注總體運動損傷發病特點以及康復訓練,而對于局部運動損傷發病特點以及從運動學、動力學角度 進行的研究非常有限;
3.下肢損傷是羽毛球運動員最為常見的損傷部位,其次是上肢損傷、軀干損傷,高發部位為膝、踝、腰、肩、腕、足。急性損傷發生率高于慢性損傷,且以下肢膝、踝關節扭傷,腿部肌肉拉傷為常見急性損傷。對運動損傷程度的劃分通常沿用足球損傷的劃分方法,按照受傷后缺席訓練或比賽的天數進行分類,輕、中度損傷占比最高;
4.羽毛球愛好者發生運動損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技術動作錯誤、準備活動未做或不充分、身體各項素質過差、運動量過多、運動器材和裝備等原因;
5.羽毛球愛好者在損傷過程中處理方式單一,只有少數損傷者掌握正確的處理方法,大多數損傷者不了解損傷后的處理方式和手段。
1.運動者要養成自我保護的意識,安排合理的安排運動。在運動的過程中避免做一些超出自身技術范圍的動作,例如一些年長者更需要注意。
2.運動時多留意損傷部位較高的地方,對易發生損傷的部位應加以特殊保護。
3.還是避生為好。我們必須從各個方面做得足夠準確。首先,我們必須掌握正確的動作,然后我們必須重復前面的運動,并且我們必須結合自己的條件合理地放置運動量。在最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將動作和設備移動舒適,并幫助受影響的部位進行安裝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