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治平 新鄉職業技術學院
體育教學有利于學生增強體質,提高身體綜合技能和綜合素質,因此在不同學段的教育領域之中,體育教學的占比和社會支持率也越來越高,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目前我國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雖然年紀較輕,但是身體卻處在亞健康狀態,身體機能素質和水平呈現出總體下降的趨勢,具體著眼于體育課上,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對體育課程并不感興趣,甚至大規模的逃課去做其他的事情,上課不認真,對于體育課程自身來說也存在一部分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評價不到位等情況。為了進一步響應我國教育體系對體育教學的重視和指導,必須要加強對暴露問題的解決,讓課程安排合理化,制定更加明確的體育導學目標,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以職業為向導,和體育課程相互結合,滿足社會對高質量人才的輸送需求。
目前國內國外的市場競爭已經演變為人才的競爭,競爭愈演愈烈,歸根結底人才的綜合素質是最大的加分項,哪些企業和行業能夠掌握優秀的人才,誰就能夠在發展中占據領先地位[1]。由此可見,對于行業和國家來說,人才的培養質量至關重要,這也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一方面要關注對學生知識技能的灌輸和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和理論知識,另外一方面還要加強對人才綜合素質的培育,為社會輸送高質量的全面復合型人才,若要完成這一目標,實現這一任務,體育學習和專業類課程一樣都是必不可少的學科類型。在體育教學中只有以就業為導向,才能充分構建實用型的體育教學新模式核心框架,在體育教學中滲透就業情況的考慮和市場情況的考量,促進體育教學過程的全程優化,讓體育教學能夠更好的指揮學生全方位發展,帶動學生朝著職業化的方向進步。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以就業為導向是必然之措、必行之舉,有助于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率,這也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繞不開的話題[2]。體育教學在開展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需要具體考慮到不同專業的學生情況,結合不同性別、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基礎,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對教學方向和教學目標予以合理的設定,這樣才能確保體育知識和體育專業與未來的就業實際情況相互契合,相互匹配,能夠讓學生在未來的就業過程中發揮更好的優勢,擁有更多的加分點和閃光點,推動學校整體就業率的提升。
高職院校是為社會輸送技能型人才特別是優秀的復合型技能人才,這種人才具有實用性價值,不僅具備高超的業務技能,同時還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作為打底和本錢。體育課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同時體育教師在課程組織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各種類型的實踐鍛煉之中,深刻的把體育運動形成一種習慣印刻在腦海中,滲透在方方面面與點點滴滴之中,養成終身體育的意識。很多學生畢業之后即將面向工作崗位,從事有一定強度的工作,必須要以良好的身體素質作為基礎,從這里可以看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有利于創造提升職業素養的新模式,帶動高職院校學生回歸到職業素養培育的本真和初衷。
在目前就業導向的前提之下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第一個方面是教學觀念比較滯后,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要求教師和學生共同以就業目標和信念作為課堂教學的根基和指導方向[3]。當前,部分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存在著落后觀念,采用相對滯后和傳統的教育方式進行課堂教學,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也無法激發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興趣。在這種陳舊的教學觀念指導之下,學生沒有辦法樹立正向的學習觀念,養成體育運動的習慣;另外教師比較注重對體育技能的練習,而忽視了對就業技巧的滲透,學生只能夠在課堂上學習到體育技巧,卻無法放眼市場和課堂外的天地,畢業之后也無法運用體育知識適應社會生活。
第二個方面的問題在于教學目標的改革方向不明確。在課程改革以及就業導向的大背景之下,高職體育教師在具體組織教學時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方向作為指引,也沒有把新課改的要求滲透在教學目標的全過程之中。目前的體育課堂教學仍然是以經驗為主,卻不注重就業理念和就業方向的導入,現代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必須要貫徹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很多教師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在行為上也沒有做出調整,在這種教育大背景和環境下,學生的服務社會能力、管理能力和綜合能力均無法得到同步提升,也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用人需求。
第三個方面的問題在于體育教學缺乏實踐性。體育教學本身就是一門以實踐為基礎的學科,很難想象一門沒有實踐性的體育教學是怎樣的。高職體育教學在就業為導向的背景之下必須要注重對實踐能力的貫徹,讓學生能夠在實踐的背景之下展開體育學習,如果過分重視理論性的引導卻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特點和社會需求展開活動,那么必然會讓教學側重于理論性,體現不了現代體育教學的精髓和本質內涵,無法培養學生的實踐綜合素養,以至于他們在畢業之后也無法養成運動習慣,發揮不了體育教學的育人價值。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體育教學需要轉變思想和觀念,以學生就業為先導和前提,圍繞著高職院校的特色來展開觀念的塑造。站在體育教學的本身,體育精神中應當包括奮勇爭先、堅韌不拔、頑強不摧等精神,這些都是當下的學生以及未來的社會從業者需要掌握的精神養料[4]。因此在教學之中可以把這部分的職業精神滲透在具體的教學項目之中,例如籃球教學、排球教學等,也可以通過組織競技體育比賽,讓學生在比賽之中體會到職業精神的重要性,找到體育精神培養和職業精神培養之間的交叉點與共同之處,逐漸體會到體育學習是一項團隊的任務,需要有團隊精神和互助精神,不僅要發展個體能力還要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另外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改革還應當加強對專業內容的基礎性改革,把教學內容進行妥善安排,轉變體育教學的思路和方法。作為體育教學工作者,應當秉持著學生全面發展的觀念,樹立體育教學就業觀,把未來的就業方向和體育教學的方向相互協同并進,把解決學生的就業問題當作教學的重點內容,提高身體素質,培養良好的心理狀態,使學生擁有足夠的基礎和本錢能夠應對將來發生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第一個方面,教育工作者要重視對學生的體能素質鍛煉。目前95 后和00 后是當代高職院校學生的主力軍,這部分學生的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都比較大,如果缺乏系統的練習就會導致身體素質下降。在高職體育教學之中,以就業為導向則需要科學合理的選擇體能素質訓練的相關內容,否則一到下午或者春困秋乏的時節就會感到身體疲憊,這會讓學生在工作中也無法勝任。教師可以采取恰當的訓練方式,比如組織學生進行晨跑或晚跑,由最初的500 米增加為800 米再增加為1 千米,難度逐步上升,鍛煉學生的體能素質;第二個方面,高職院校需要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體能勝任力的培養,結合不同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和規劃,根據具體的崗位要求展開針對性的訓練項目,指引學生參與到嚴格的訓練之中,提升學生的崗位導向性和勝任力度。
第一個方面,以職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改革應當把課外體育教學和課堂教學相互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地位作用,對學生的邏輯能力和思考能力進行著重的培育,調動學生的體育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學生應當把專業知識、職業素養和身體機能的培育相互結合,積極有效的參與到體育活動和體育訓練之中,教師也可以借助知識競賽、體育比賽等課外體育活動,打造第二課堂,將體育課程的內容進行延伸。
第二個方面,學校體育教學也可以走向群眾,結合社會體育和競技體育共同開展。隨著當前人們越來越關注生命質量以及精神質量,社會上已經掀起了全民運動的風潮,上至少年兒童下至中老年人都積極參與到社區鍛煉活動之中,可以借助這一社會的風氣優勢充分凸顯出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特色[5]。比如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資源匱乏的情況之下,可以引導學生參與到群眾體育項目之中,個別有運動天賦或者運動長處的學生也可以引導他們積極參與競技體育比賽。此外作為學校方面也要加強對體育硬件設施的維護和修繕,增長資金投入,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體育教學全新框架和模式。
第三個方面,高職體育教學改革還應當加強對評價體系的建成,擴大評價的主體范圍,改革只以成績論英雄的評價基調。凸顯出以就業為導向的評價模式應當充分考量到企業評價和企業的標準,評價主體應當囊括教師、學生和同學三方的內容。同時在體育評價的內容方面應當實施綜合化的評價手段,從多個方面入手,考察學生的意志品質、技術規范性、心理適應性等多方面的指標,不僅要考核學生的動作要領掌握情況,還要考察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是否表現出了較強的職業能力。
綜上所述,以就業為導向視角的高職體育教學改革應當做出多方面的調整,改變傳統教學的弊端和不足之處,提高人才的綜合性職業技能。教育工作者需要樹立有職業特色的體育教育觀念,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和教育方法,提高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改革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