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來強
(江蘇省南京市板橋小學,江蘇南京 210039)
在以往的德育教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未被重視,在德育中應有的“自主性”被忽略、被泯滅。多年以來,百年鄉村老校南京市板橋小學(以下簡稱板小)一直致力于小學生“主體育德”活動陣地的創新建設,力圖以此為小學德育解困。下面,本文對鼓舞理念下的板小德育陣地創新建設展開探究。
首先,壓抑了學生的需要。德育被過多地以成人的觀念和標準來要求小學生,于是不切實際,忽視了學生的年齡特征與他們的成長需求。其次,忽略了學生的立場。德育的途徑方法單一、呆板,甚至簡單粗暴。最后,忘記了生活的偶然性和不可回避性。德育遠離生活這個真實的“訓練場”,與生活嚴重脫節,只能稱作為了社會目的而進行的倫理教育[1]。
“舉一面鼓舞的旗,推一場靈動的波”是百年板小繼往開來的新愿景。板小與“主體育德”“自主育德”基本同義的“志愿養德”的口號喊響了。它反對禁錮,倡導激勵;反對呵斥,倡導鼓舞;反對命令,倡導喚醒。板小一直致力于通過德育活動陣地建設的新思路和新行動,推動“以尊重為支點,以鼓舞為杠桿”,撬動學生德行成長與全面發展。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出,讓我們認識到,文化修養、社會參與、自主發展與核心素養緊密聯系,三者構成一個嚴謹且具有前瞻性的結構體系。創新活動,打造陣地,提升主體教育實效勢在必行。
校園環境建設存在追求好看,忽略教育功用的傾向,似乎只是看重來訪者的點贊而非學生需要,似乎只為所謂獨樹一幟和奪人眼球,而非它必須承載的育人功效和理念烙印。對此,板小愿做出一些改變。
首先,教育的尊重與信任原則。尊重與信任學生,是實現民主、平等的社會主義師生關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師應有的工作態度和職業道德;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并行是教育學生的最佳方法。其次,“主體育德”的理論?!爸黧w育德”是當前提高學校德育實效的必由之路。我們要堅持“兒童中心論”的教育原則,堅信學生具有自我生長的能力,重視學生的本能,要采用“從做中學”的教育方法,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實踐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感悟,并構建起自身的道德標準。
近幾年,我們尤其重點進行了建設和轉型校內外德育活動陣地,為學生搭建“志愿養德”“自主成長”等多個平臺。
第一,“童言無忌”:建設一面讓學生自由發聲的“墻”。學校通過開辟校園童聲園地,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校園特別文化墻等一大批聆聽學生心里話的德育活動陣地,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
“童言無忌”專欄,讓學生在這里想說就說,可以說給校長,可以說給教師,可以說給同伴;“想畫就畫”板塊,讓兒童我手畫我心,讓童心在這里肆意展露;“校長信箱”,收到諸如“請校長室讓食堂一周吃三次西紅柿炒蛋”的建議,五花八門,但我們也被純真的童心感染,同時堅定了走近童心的行動;“校長接訪日”,我們開始低下身子,貼近學生,傾聽學生;“征詢意見書”一類的陣地和平臺,青年教師志愿者匯總傳遞,讓校長室和教師隨時了解到學生的真實需要,即時聽到他們發自內心的呼喚;“悄悄話信箱”等,讓學生把不愿意公開的小秘密向親密的人傳遞。
第二,“兒童當家”:打破一場班務由教師做主的“局”。我們通過“兒童當家”的班務管理,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學校出臺了一系列的相應工作制度,如中高年級班隊活動方案必須由學生寫,中高年級中隊活動記錄本不許教師填寫;同時還出臺了“班隊建設管理指南”要求低年級培養、中年級放手、高年級班務必須自行管理。比如,“我行我秀”,每月一位班級小明星承辦,展示成長風采;“鼓舞之窗”,每月一個小隊輪流公布班級獲獎情況,激勵大家;“自助書架”,人人要上崗,個個做服務;“乘著集體的火車奔跑”,群策群力,學生一個不能少。
第三,“校外邀約”:搭建一方自主社會實踐的“臺”。通過社會性參與和平臺建設,培養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和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是我們長期堅持的做法。校方組織三落實——社區有專人、社區有專欄、社區有專場,為板小學生架設實踐支點。
為了激勵學生自信地到更加廣闊的平臺展示匯報自己的成長、鍛煉自己的能力,也為了讓學生將所學奉獻給社區,“少年社區聯盟”“少年社區展臺”等具有雙向互動特質的校外活動陣地應運而生。對這些陣地,我校做得與眾不同的是它的互動性,社區已由最初的歡迎和接待變成“定期邀約”。社區的宣傳欄已經留出一個板塊——“板小靈童專欄”;社區便民服務日,板小的展臺一定會應邀出場;街道的文化展演,板小學生一定會獻上保留曲目;街道領導的辦公桌上,經常收到板小學生的環保倡議書、文明建議信。又如,板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培養出來的“小小水博士”,定期入戶給社區居民送節水建議書,并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呈現給居民朋友,而他們的行動被寫進了文明城市創建總結中。依托社會搭建的校外陣地,完全不同于校內的活動,讓學生“自主成長”的時空無限拓展。學生在更加獨立的行動中,檢驗習得的本領,鍛煉面向未來的能力,展示自己的成長與風采。
我們的“三大行動”都源于“尊重”兒童,首先建立一些讓學生“發聲”的陣地,用建筑的語言溫情表達對學生的尊重;改革班隊事務處理機制,讓學生做主,讓“自我教育”真正發生;搭建聯通社會的平臺,讓學生自主鍛煉,適應走向未來的生活,“尊重”兒童的理念在板小生根開花。
“教育的最高目標就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薄肮奈琛崩砟钕碌摹爸驹葛B德”理念與共識,在德育陣地建設與轉型中滲透,在使用陣地實施德育的過程中貫徹,在回歸學生生活的反芻中突顯。于是,板小的“墻壁”變宣傳為傾聽,“班務”變服從為自主,“實踐”變參與為邀約。
在板小,學校、教師與社會力量很給力:板小人充分相信學生均有無限潛能,于是“放手”讓學生做主人;班主任和教師轉變傳統“保姆式”的教育方式,讓學生成為班隊的小主人;社會參與實踐平臺的建設,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鍛煉平臺,隊員的自覺意識在做中規范、在做中提高、在做中創新。
著名作家肖川在《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中說:“當我們學會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學生時,我們就會對學生少一點苛責、少一點失望……”與其說我們在進行陣地建設的創新變革,不如說我們是在堅持我們的德育和教育,尊重學生,聽學生真實心聲;相信學生,促進學生自我教育;支持學生,搭建平臺支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