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
在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時,既要向學生傳授體育運動知識及技能,又要加強學生體育意識,促使其將所學的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內化于心。在運動訓練教學實踐時,傳授新的運動技能之際,通常會受其原有的運動技能所影響,這種影響便是所謂的“運動技能遷移”,應引起體育教師和教練員的高度重視。
運動遷移理論屬于心理學研究課題,存在于人類學習、提高及鞏固等各項活動之中,主要是指將某一心境、心態以及動作等遷移到另一種學習狀態、生活狀態以及工作狀態中,進而產生消極或積極方面的影響。在體育訓練教學之際,各種技術知識和技能間并非獨立存在的,存有不同程度的聯系及影響,這種聯系和影響,便會直接影響學生對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效果。何為運動遷移,運動心理學把其定義成已有知識、已有技能以及已有經驗對新學體育技能的具體影響,這種影響分為正遷移影響與負遷移影響。
正遷移主要指已有知識及已有技能會影響新學習的體育知識和新學的體育技能,產生積極方面的影響,能夠促進學生掌握新技能,并形成新技能。與其相反對應的便是負遷移影響,主要指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對新學的知識和技能造成了不良影響,阻礙某種知識和技能的形成及應用。在特有條件下,正負遷移兩種矛盾的遷移方法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然而,在正負遷移轉化時,要遵循特有的規律。所以,體育教師和教練員要將運動遷移視為雙刃劍,在應用遷移理論時,要注意揚長避短,牢牢把握轉化規律,才能有效控制負遷移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盡快實現教學任務及訓練目標,提高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效率。
不可否認,在當今體育教學及訓練時,遷移現象隨時隨地都存在。因此,要求每一名體育教師詳細了解遷移基本知識及遷移基本規律,并在體育教學和訓練實踐過程中,有效開發及應用這種遷移理論和規律,加強學生學習新知識及新技能的基本能力,以確保體育教學和體育運動訓練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改進,產生更大的效益。
在體育教學訓練過程中,語言訓練主要是體育教師通過帶有特定含義的語言展開技能遷移教學。教師在教學訓練前期,和學生共同約定一種語言代表的含義,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傳輸語言信號,進一步訓練學生的行動能力及反應能力。在教學訓練后,教師針對本節課語言訓練內容作出總結。這樣一來,便可以發現優良的語言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運動技能[1]。
運動技能間的遷移,主要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運動技能互相轉化。在體育教學及訓練之際,每一種體育技能間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定關聯。若想確保不同運動技能間能相互遷移,就需要把握不同運動技能間的共同關系以及轉化要領。運動技能間的遷移,有利于學生對所學技能融會貫通,能夠將一種體育技能變成另一種體育技能。比如,在學生掌握跑步動作要領后,發揮技能遷移作用,便可促使學生掌握各種跑步技能。
所謂的兩側遷移,主要是指在體育教學訓練時,受訓練的人,在一側肢體學會某一種運動技能后,另一側肢體也會相應的掌握這項運動技能。一側肢體對另一側肢體具有積極影響,各種訓練過程中,受訓練的人具有不同的優勢,但都會對另一方向發揮一定遷移作用。在體育教學訓練時,教師使用兩側遷移理論,便可高效提高學生的某項運動效果以及學習成效。比如,在學生掌握左手運球動作要領后,發揮兩側遷移作用,可以促進學生快速掌握右手運球動作。
一方面,教師應精心選用教材,認真研究教材,展示最佳的教學方法。教材屬于學生學習知識以及掌握體育技能的核心中介及載體,教材的排列順序是按照“由易及難”的原則即“由簡及繁”的原則進行的。因此,教師要把握教材重點及難點,將易于發生遷移作用的某種技能銜接在一起,把極有可能產生互相干擾或互相影響的技能進行分開處理。優化教材程序,能夠充分展現教材知識技能邏輯結構,并且能分化教材內容,更有利于受教育對象發展自身技能和學習潛力。
另一方面,教師要指導學生嘗試克服心理定勢,實現正遷移。何為心理定勢,主要指既往經驗。在既往經驗基礎上,優化個體認知。如若不能強化個體認知,則會導致心理狀態受既有經驗的影響。在新時期的體育訓練及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是否存在緊張心理以及學生自信程度是否達標,這兩種因素都是影響有效遷移的關鍵因素,而且這些因素不僅出現在正遷移過程中,也可能出現在負遷移過程中[2]。所以,就要求體育教師格外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程度,并且觀察學生心理定勢,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科學設置教學內容順序,進而幫助學生消除不良心理定勢帶來的影響,爭取促進正遷移。
在體育教學訓練時,學生身體素養的高低,是學生學習所有運動技能的關鍵基礎,也是提高學生運動水平的重要保障。優良的身體素養,能夠幫助學生完成各項動作,避免學生在訓練及學習過程中受到運動傷害,屬于體育訓練時決定學生訓練成與敗的基礎要素。因此,體育教師應注重提高學生身體素養,這樣才能促進運動遷移,有效轉化運動遷移成果。
據心理學家研究顯示,原理及態度的遷移屬于體育教育過程的核心。所以,在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時,要促進學生加深對體育概念、體育定理的理解,這是實現高效遷移的關鍵手段。體育教師既要向學生傳授基礎的技術、技能,更要講解相關運動技能原理,以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舉一反三以及觸類旁通。只有在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之際,加強對基本知識的學習及掌握,才能增強教育教學和訓練效果,保障正遷移成效。
在體育訓練和教學時,教師應通過鼓勵及贊揚等方式,激活學生學習熱情與興趣,并且有效啟迪及誘導學生了解教學語言,為學生學習新技能營造優良的學習氛圍。另外,在學習新技能之際,教師應給予學生充足的練習時間,以保障學生熟能生巧,在反復訓練過程中掌握體育運動技能。具體實踐過程中,教師不可應用一成不變的教學原理及方法教學,而是要結合學生學習情況,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促使學生感受到訓練和學習的樂趣,最終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體育訓練及相關活動中,不斷提高體育學習水平[3]。
學生是否具有優良的心理狀態,直接關乎學習效果。與此同時,這也是影響運動技能遷移效應的重大因素。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訓練時,要關注學生心理變化,使學生在體育訓練及學習過程中,時刻保持優良的心理狀態,加強個人學習興趣及動機,這才能保障技能正遷移,不斷優化教學效果。
結合前文分析,便可以發現運動技能分為正遷移、負遷移以及零遷移等。只有運動正遷移,才能夠為學生學習新技能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體育教學訓練時,如何展現運動技能正遷移作用,是每一名體育教師研究的課題。所以,要求學生學會處理原有技能以及新學習的技能之間的關系。教師在體育教學訓練之際,可以先為學生展示某一種運動技能,并為學生提供了解和掌握這項運動技能的時機,然后,再引導學生學習與其有關的新技能。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便能有效處理原有技能與新技能間的關系,讓學生在訓練和學習過程中實現正遷移。
一般來講,具有相同因素的技能,屬于運動遷移的關鍵條件。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訓練時,應設置合理的運動遷移教學內容,以保障運動技能正遷移效果達到預期水準,進而提高體育教學訓練質量,加強體育教學訓練成效。所以,為了促使運動技能遷移在體育教學訓練時發揮優良的作用,教師則應科學布置教學遷移內容,展開合理的教學安排,優化訓練內容順序[4]。教師可以將具有相同特點的體育運動放在同一節課程中教學,并且按照學生學習能力,合理設置潛移默化的教學方案。比如,某一種運動技能教學過程中,教師則可先促使學生了解簡單內容,從簡單內容入手,逐步了解復雜知識,這樣便可以加速運動技能遷移。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主要角色,教師應不斷加強自身對運動技能遷移的認知,并將相關理念傳授給學生,努力減少運動負遷移帶來的訓練阻礙,更好的掌握更多運動技能。
目前,在體育訓練教學時,教師格外關注評價教學情況。體育教學訓練的關鍵目標,在于能令運動技能符合正遷移水平,達到理想的正遷移效果。展開科學的運動技能遷移教學評價,便可進一步落實這一目標。但是,在體育訓練教學時,教育目標是否能得以實現,仍需要教師通過測試方式展開驗證。最后,結合測試完成情況,針對學生進行客觀評價,方便教師日后調整體育教學計劃[5]。
綜上所述,在體育教學及運動訓練時,恰當運用運動技能遷移理論,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掌握相關的體育運動知識和運動技能,順利完成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任務,提高教學和訓練質量。所以,每一名體育教師,都要充分了解運動技能遷移表現形式,把握運動遷移規律,明確新技能及原有技能間的內在聯系,科學設置教學訓練內容,并作出客觀評價,這樣才能發揮運動技能遷移理論在體育教學訓練中的應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