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曉敏
信息化時代,越來越多的新鮮詞匯映入眼簾,而這些詞匯無疑正在潛移默化著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和擇業觀。面對如今紛繁的科技信息,面對復雜的媒體信息,師范類大學生的就業理念究竟如何,值得探討[1]。
許多大學生一直希望畢業后能“一步就位”。受傳統家庭的影響,部分師范類學生仍存在“鐵飯碗”的思想,認為體制內穩定、工作環境舒適、社保有保障。大學生畢業后加入大考的部隊,參加了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培訓,導致考試的隊伍越來越龐大,進體制難成為常態,同時也需要家人的經濟支援。這種“慢就業”的形勢加大了對畢業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驗,渡過難關便能順利抵達彼岸。
繼續深造的學生,選擇的學校和地域成為必須考慮的因素。雙一流高校、一二線城市成為吸引學生的重要原因。由于城市發展的不均衡性,學生畸形的就業價值觀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才愿意留在大城市,而小城市的發展則顯得較為緩慢,基層和偏遠艱苦地方的就業成為傷痛。不愿吃苦、眼高手低成為部分剛畢業大學生的常態。
專業對口和薪資待遇成為大多數畢業生首要關心的問題,今后的發展前程、晉升通道等排在其后。追求高工資、不加班、舒適環境,甚至有些學生畢業后開始啃老。這些源于畢業生對就業形勢的認識不足,無法合理預估現階段的就業形勢。與此同時,未能做到放下身段,主動向前輩請教,眼高手低,認為自己被大材小用,這么多年的學習淪為無用,這樣的想法讓人大跌眼鏡,自身也在就業的市場頻頻遭遇挫折。
受地域和資源條件限制,一些地區企業較少。以山西為例,大型國有企業以煤炭為主,適合師范類畢業生的企業少之又少,從而導致畢業生就業面臨局限。多數單位以招聘考試為主,長此以往,畢業季畢業生不再積極應對校園招聘,而是坐等各單位發布考試信息,這樣的就業態度導致畢業生長期處于備考狀態;同時因需求少而報名人數多,幾年的畢業生大量累積導致學生就業壓力和精神壓力大,循環往復,造成消極的就業態勢和嚴峻的就業局面。
信息化時代,面對眼花繚亂、鋪天蓋地的求職信息,一些畢業生由于自身法律意識淡薄,急于找工作,輕而易舉地被高收入、高回報率的信息所迷惑,誤入歧途。部分畢業生對《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學習不到位,欠缺基本的法律常識,對三方協議的簽署和違約規定等缺乏了解,導致某些時候任由用人單位擺布而自身無招架之力。學校雖多次對就業法律文件進行解讀和學習,但效果不佳,學生對就業法律的概念不重視,每每遇到問題后才來咨詢[2]。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成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出生到上學,家長的理念時刻影響著孩子的判斷力,甚至有些家長直接為孩子規劃好以后的人生,使其本身失去應有的判斷力。家長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切實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一份穩定的工作才是父母眼中所謂的“工作”。這樣的理念造就了每年招聘考試成為主流,培訓應聘人員的機構滿地開花。
部分高校受地域、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因素,學校的整體發展理念滯后,教育理念不夠先進。教師隊伍受學校的影響,數字化程度不夠,知識更新速度緩慢,導致學生視野不夠開闊,就業思維局限,對就業形勢沒有清楚的認識。教師的理念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教育理念是否先進,直接關系到學生對就業的態度與選擇。
面對每年大批量的畢業生就業問題,崗位有限導致畢業生內心焦慮,社會壓力大,社會環境復雜,導致畢業生紛紛選擇繼續深造。同時,用人單位在招聘人員時,多數優先選擇“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導致學生考研時不得不選擇這類高校。此外,師范類學生以女生居多,部分用人單位在聘用人員時,由于考慮到女性結婚、生育、哺乳等一系列問題,在同等條件下仍優先考慮男性,導致學生在選擇職業時,更傾向于穩定的公務員、事業單位和教師等行業。
信息化時代,各類網站和APP成為謀生的手段。疫情期間全國人民居家抗疫,線上買賣、線上課程、線上找工作等成為主要的溝通方式。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利用網絡銷售產品,基層村官利用網絡幫助農民銷售農副產品,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新媒體技術促進了這一經濟的發展[3]。但是信息化的同時也加大了就業的風險,合理過濾不良信息成為一項必備技能。大學生因各種利益被迷惑,稍有不慎,誤入歧途。
當代大學生,胸懷理想抱負,但想要走向成功,必須樹立正確的就業理念,具備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需要: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作為一名未來的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責任、有擔當、有使命感,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有積極陽光的心態,立德樹人,以人為本。時刻以學生為本,愛護學生,關心學生,一切為了學生,做永遠的蠟燭,為學生照亮前行的道路。
在童年時代,我們常說理想和信念是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前行。理想信念就像我們心中的精神支柱一般,支撐著我們的整個人生。理想信念是人生前進的動力,是推著我們前進不可缺少的東西。如果沒有理想的信念,人生便形同行尸走肉一般,缺少了靈魂。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抱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4]。
現如今,剛走出校園的學生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現象,薪資不匹配、工作環境不好、地域不合適、專業不對口等,各類因素成為尋找工作路途的絆腳石。師范類學生大部分就業以教師為主,多數學生想一步到位,因而出現畢業后即開始了各種奔波于求職考試中。先就業再擇業一直是我們倡導的理念,當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后,再選擇職業是對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的負責,而不是被迫形勢下的屈就。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至關重要,關系到人生的職業和未來的發展,所以,一定要埋下正確的種子。
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畢業后傾向于選擇大城市、高收入、工作環境優美、體面的工作,而不愿去偏遠的西部地區。在日常教學中,學校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積極投身于一線地區,鼓勵大學生到西部和基層區域實踐鍛煉,既能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發揚吃苦耐勞的品質,又能滿足國家西部和基層對人才的需求。培養學生做有責任、有擔當、有作為的新時代愛國青年,將自己的職業理想與國家的需要高度融合,真正做到“下得去,留得下,干得好”。
1.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和競賽
以新媒體為平臺,創立線上、線下各類創業課程,提高學生的理論學習能力,加強理論聯系實踐,聘請專業老師為學生指導,投入專門的創業資金。同時,除每年全國性的創業大賽外,學校可以設立自己專屬的創業大賽,加大投入力度,鼓勵學生積極參加。
2.設立專門的學生社團,打造金牌社團
通過社團的新媒體運營和宣傳,將就業觀念根植學生心中,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在設置上可以將第二課堂學分融入其中,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
3.加強創業實踐,建立創新創業孵化基地
結合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將新媒體技術應用于創業實踐中,設立專門的創業服務器,建立完善的運行機制和先進的管理理念,合理利用社會中各類資源,有效實現高校和行業、企業的無縫對接和融合,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的成功率。
4.加大就業法律意識教育和心理關愛輔導
學校要設立專門的就業法律咨詢機構,加強畢業生就業法律意識教育,擴大就業法律政策解讀范圍,模擬招聘現場可能遇到的法律問題,提出及時的應對和處理方案。并加強畢業生心理關愛和輔導,指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求職觀念,積極應對挫折和挑戰,及時解決各類突發狀況,將可能出現的損失或者傷害程度降到最低[5]。
如今,各地為吸引人才紛紛制定人才引進政策,以戶口、編制、薪資、人才補貼、住房補貼、子女上學等為條件,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留下來。只有樹立正確的、開放的就業理念,才能贏得用人單位的青睞。面對龐大的求職群體,核心競爭力和綜合素質不強成為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扎實的專業知識、良好的心態、深厚的法律意識、成熟的創新創業理念、過硬的職業道德素養不可或缺,更需要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培養,逐步形成。信息化時代,機會增多,挑戰也在加大,師范類畢業生唯有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勇往直前,才能做時代的先鋒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