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愛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盵1]青年大學生作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的主力軍,應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承擔起該有的責任與擔當,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
在任何條件下,大學生都肩負著社會進步、國家發展、民族團結的責任。在祖國需要的任何時刻都應挺身而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對國外的“中國威脅論”、利用宗教等問題干涉我國內政等,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不能以事不關己、置之不理的態度,而應維護祖國,作出積極勇敢的回應。只要國家有需要,每個大學生應做新時代大學生應該做的事,用自己的方式肩負起責任。
回顧新中國發展的幾十年歷程,都是敢于擔當、勇往直前、勇于迎難而上積極地解決一個又一個困難。在科技信息發展迅速的今天,“享樂主義”“個人自由主義”等西方社會思潮滲透,面對各種誘惑,青年大學生要堅定信念、踏實做事,堅持正確的價值觀,保持敢于擔當的優良作風[2]。大學生應加強社會實踐,了解我國當前發展中所遇的困難和瓶頸,了解我國就業、住房、醫療等現實問題,綜合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提出專業性解決方案。
一個個“家”組成了我們的社會,“家”不僅是我們避風的港灣,而且是我們獲取知識的重要來源。家庭責任擔當意識的培養有益于家庭和睦幸福與社會的安定、文明、祥和。在家中主動為父母分擔家務,孝敬長輩,可以利用假期或業余時間做兼職等方式減輕家中經濟負擔;在學校要刻苦學習,回報父母,報效祖國;今后組建自己的家庭后,要撫育子女,分擔家庭責任,努力把家建設得更加溫馨、美好。
當今時代發展日新月異,各種社會思潮從四面八方涌來,大學生缺乏社會磨礪,面對失誤,無法選擇逃避,而是需要他們敢于擔當的品質。大學生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通過自我的選擇、約束、管理、發展、完善與實現等來強化個人責任擔當意識,對自己的未來做好規劃,應具有敢于擔當的精神,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義務,實現自我價值。
培養大學生責任擔當精神,促使大學生主動承擔責任,有利于完善大學生的人格,有利于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必定要經歷很多挑戰,這就需要具備全面發展素質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備愛國責任擔當、社會責任擔當、家庭責任擔當、個人責任擔當精神,能幫助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才能成為有擔當能擔當的一代,成為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有多少人不畏困難,不畏敵寇,努力拼搏與奮斗。“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這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它被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繼承和發揚。大學生在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時,要培養責任擔當意識,當國家有難、社會有需要時,將其轉化為實際行動去保衛祖國、守護人民。通過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總體上看,當代青年大學生具有一定責任擔當意識,他們能夠自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熱愛祖國、熱愛集體、熱愛家庭、熱愛生活。他們感恩父母,懂得分擔家庭責任,通過課外兼職、爭取獎學金等方式以減輕家庭負擔;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積極參加各種社團活動及技能大賽,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他們對生活充滿希望,積極向上,認真努力,充實每一天。
但是,大學生中也存在著一些大學生責任擔當情感冷漠、公共責任擔當意識不足、集體責任擔當意識淡薄、踐行責任擔當意識不夠強烈、自我中心意識明顯等問題。比如,對待國家、社會、家庭冷眼旁觀,不關心國家大事,重個人利益;對社會缺乏同情憐憫之心;對父母不關心,不主動承擔家務;個人公共場合隨地吐痰、亂丟垃圾、插隊、在公共場合看到小偷行竊時視若無睹等行為,說明有些大學生公共責任擔當意識不足;上課曠課逃課、遲到早退、課堂上睡覺玩手機,晚間在宿舍大聲喧嘩影響他人休息;“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思想充斥一些大學生的腦海,以自我為中心,不思進取,毫無目標,自控力弱等削弱了其責任擔當意識。
大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的形成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缺乏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剖析。
第一,西方文化中消極思想的“入侵”。有些大學生開始大肆追求物質享樂,“校園貸”超前消費、追求名牌服飾等,使他們責任擔當意識逐漸喪失。第二,受市場經濟影響,出現了一批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的情況。如轟動一時的偷稅案,高收入的影視明星沒有積極承擔起社會責任,反而想方設法偷稅漏稅,未擔起榜樣責任。第三,大眾媒體水平的參差不齊。有的新聞為了博眼球、牟利,甚至歪曲事實;娛樂八卦版面占據頭版頭條;“炫富”短視頻等干擾了大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的養成。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的一言一行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父母對于培養孩子成為有責任、有擔當、人格健全的個體是非常重要的。但有些家長未能以身作則,對老人不孝順、打罵甚至遺棄老人;夫妻關系緊張;對外誠信缺失等行為都會對孩子的教育起到負面影響。還有些家長則過度保護和溺愛孩子,包辦所有事情,使得孩子缺乏思考與實踐,容易養成自我為中心,無責任擔當意識等問題。
一方面,大學生還沒有真正步入社會,社會磨礪少,心理不夠成熟,看待問題也不夠全面,容易以感性來對待周圍一切,這些都制約著大學生責任擔當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另一方面,有些大學生因為家庭條件好、父母長輩寵溺,沒有承擔起家庭責任,更不用談社會、國家責任。他們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為了滿足個人私欲,不顧及他人,毫無責任意識。
從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及個人五個層面,多方位多渠道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提升責任擔當能力。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國家的精神旗幟,帶領著全國人民勇往直前,激勵著一批又一批的先進集體和模范。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工作中要時刻貫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要學好本專業,而且要學習各方面知識,關心國家大事,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等,運用強大的理論知識把責任擔當精神化為實際行動。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人民的信仰。文化滲透在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它能影響人、塑造人。只有將文化內化成為內在信仰,才能更好地指導與規范人們的行為。挖掘中國歷史上關于責任擔當精神的素材,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對心系國家、關心民間疾苦的典型素材進行歌頌與宣傳,讓更多人尤其是青年大學生對責任擔當精神有進一步了解。例如“感動中國”等節目,有助于宣傳影響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正能量,建立起大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與使命感,提高責任擔當能力。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師。孩子的成長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父母行為習慣、言行舉止的影響,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則,樹立好榜樣。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培養孩子尊老愛幼,為家庭負責、為人友善、樂于助人、工作細致、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積極引導孩子勇于擔當、敢于擔當,做有利于他人、社會與國家的事情。
大學生責任擔當意識需要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客觀地全面培養責任擔當意識。
1.加強理論學習
這是一個快速變化、發展的時代,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知識,不僅要認真學好本專業知識,而且要學習專業以外可以增長見識的知識。只有通過不斷獲取知識,不斷探索新領域,拓寬視野、提升高度、拓寬格局,才能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家庭、認識社會、認識國家,才能更明白責任擔當的意義。
2.踐行責任擔當意志
學有所悟、學以致用,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目的是要讓他們能真正肩負起建設社會主義的重擔,承擔起新時代賦予他們的社會責任。為此,大學生需要踐行責任與擔當的意志。青年大學生要有國家意識、集體觀念,在國家和人民需要時挺身而出;在家主動為父母分擔家庭責任,多做家務、關心父母、孝敬長輩、珍惜手足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