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海成
(肇慶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 廣東肇慶 526061)
研究顯示,2016年,全球有超過19億成人超重,6.7億多人肥胖,每年至少有280萬人死于超重或肥胖。早在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首次將肥胖定義為疾病,2000年,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承認肥胖是一種疾病,2013年,美國醫學會(AMA)認可了肥胖的疾病身份[1]。兒童期肥胖與成年后肥胖密切相關,而且始于兒童期的超重肥胖比成年后才肥胖的人更易罹患各種慢性病,肥胖對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的近期和遠期危害也得到證實[2]。肥胖曾一度被視為高收入國家的問題,而現在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國家也廣泛存在這一問題。目前,肥胖已經在我國社會引起了眾多群體的焦慮。大學生作為新時代高素質人群的代名詞,總體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整體素養也逐年提高,這是社會進步的象征。不過,在當前我國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卻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究其原因,身體素質的下降是各界關注的焦點。
醫學角度認為,原發性肥胖與家庭、個人生活習慣、社會經濟發展文化背景等環境及不良的飲食習慣和運動不足有關。事實上,肥胖對健康的危害遠遠大于對外表的影響,“世界上沒有健康的胖子”就是真實的寫照。男性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棟梁之材,在完成學業的情況下還要保持足夠的健康才能在未來更好地報效祖國。但是,目前大學生肥胖群體越來越“壯大”,這個因素對于我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塑造前景極為不利。該研究以地方性高校肇慶學院的男性肥胖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其進行深度調研,探索改善其肥胖現狀的策略,力圖尋求一種有效的長效干預機制。
肇慶學院男性肥胖大學生。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的目的和內容,通過查閱經典文獻,并全面檢索關于大學生肥胖方面較為前沿的文章,查閱與肥胖相關的最新書籍和期刊論文后進行總結和分析,以此獲取該文的相關信息和資料。
1.2.2 訪談法
針對研究的目的和內容,以走訪、座談的形式訪問了肇慶學院多名教授及有關的主管領導,對當前高校男性大學生肥胖的現狀、影響因素及干預策略征求了相關的意見和建議。
1.2.3 問卷調查法
按照研究的要求和內容,在閱讀相關文獻資料的前提下,對研究目的和內容進行了系統梳理和分析,制訂了相關調查問卷,并確定了問卷的信度和效度達到要求,從肇慶學院參加體質健康測試的2018級學生中,隨機抽取體重指數 BMI≥28的男性大學生100名,一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1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8%,符合研究要求。
1.2.4 數理統計法
將收回的問卷資料獲得的數據錄入電腦后進行數據整理和統計,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為論文的完成提供較為有力的數據支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于2018年8月發布并實施的《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與肥胖篩查》標準,將肥胖定義為:由多因素引起,因能量攝入超過能量消耗,導致體內脂肪積累過多達到危害健康的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3]。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BMI=體重(kg)/身高(m)2,BMI值在18~24時屬于正常,BMI≥28為肥胖。該研究依據此標準對男性肥胖大學生進行界定,即肥胖大學生的BMI指標值≥28。
《2018-2023年中國疾病防控行業市場前瞻與發展戰略規劃分析報告》[4]中顯示,2000-2016年間,5歲以下超重兒童數量增加38%,其中一半在亞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到2025年,全球超重或肥胖兒童將超過7000萬。肥胖的成人從1975年的1億上升到2016年的6.7億,至2025年成人肥胖人數將超過8億人(見表1)。
男性大學生肥胖影響因素如表2所示。
2.2.1 遺傳基因的影響
遺傳是指父母或親代的特征向后代傳遞的現象。男性大學生肥胖現象的發生,與父母的遺傳可能有很大關系,父母的體質遺傳給子女時,并不是由一個遺傳基因,而是由多種遺傳基因來決定子女的體質,父母有一人肥胖,則子女有40%肥胖的機率,如果父母雙方都表現肥胖,子女可能遺傳肥胖的機率升高至70%~80%。調查發現,肇慶學院男性大學生肥胖的遺傳基因因素占比為35%,說明遺傳因素在肥胖的成因中占據較為主要的因素。
2.2.2 飲食結構的影響
脂肪是人體能量的儲存形式,營養物質如果攝入過剩均會轉變為脂肪儲存在體內[5],約61%的學生認為個人飲食結構不合理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作息時間不規律,三餐不成比例,包括進食速度太快、咀嚼次數過少、暴飲暴食;進食時間過長(比如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或朋友之間聚餐);平時零食不斷,晚上夜自習之后有夜宵習慣,長期高油、高脂、高鹽、高糖飲食;不吃早餐、晚餐過飽等。以上這些不良飲食習慣均是導致肥胖的重要因素。
2.2.3 教育體制因素的影響
男性大學生的肥胖多為單純性肥胖[6],主要是因為攝入體內的能量大于消耗的能量,而運動則可以調節神經與內分泌的功能。目前,已經形成的共識是運動在維持和調節體重等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對肥胖的影響是動態的,受到包括身體活動的強度、總量、方式等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加強運動,可以增加體內多余脂肪的消耗。但是,在現行學校教育體制下,大學生的體育課存在較多的問題[7]。例如,學生在體育課堂中怕苦怕累的情況非常普遍,肥胖男性大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的怕難情緒更加嚴重,由于現在多數大學生是獨生子女,學生在體育課堂上會有意無意地降低練習的質量,達不到鍛煉的標準和要求,從而使得很好的運動機會沒有達到高質量的鍛煉效果。調查顯示,教育體制導致肥胖的比例約為26%。另外,飽受質疑的體育課堂評價體系,也讓體育教師無法在課堂或課外訓練指導中給予保質保量的教學和練習,肥胖大學生的體質難以得到質的改變和提升,這也許是當下教育體制改革過程中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困境。
2.2.4 家庭因素的制約
研究表明,父母超重肥胖、母親文化水平高、家庭年人均收入高等相關因素與中國青少年超重肥胖呈正相關[8]。大學生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的成長過程中,也受到家庭因素的重要影響。如果父母或其中一方在飲食或生活方式方面不夠健康,那么對于孩子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在對男性肥胖大學生的調查后發現,家庭的飲食結構不合理,甚至個別家庭在母親的生活照顧下,其飲食和運動方面明顯出現某種偏好。例如,20%的學生長期習慣于每周多次去肯德基、麥當勞等高熱量快餐店飲食,在生活方面偏向于“宅男”,長期飲食不合理,加上極少運動,肥胖也就順理成章地日積月累,很難消除。
2.2.5 個人因素的影響
由高中階段的高壓生活和學習狀態,進入大學階段后,大學生的壓力一下子得到釋放,尤其是在大一、大二階段,很多學生迷失了前進的方向,開始游走在“自由”的空間。吃飯懶得下樓,直接叫外賣;課外長時間在宿舍或網吧中打游戲,久坐之后的直接后果體現在身體肥胖上,等等,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當期中或期末面對各種考試壓力時,身體會分泌出能夠應對壓力的激素,而壓力是肥胖的來源,激素會發出積聚脂肪的信號,多余的熱量會被轉化為脂肪并積聚在體內。男性肥胖大學生就是在這些亞健康的生活方式下,逐漸肥胖起來。
2.2.6 其他因素
除了以上幾種原因外,環境因素也是形成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環境因素包含心理方面、生活方式及飲食行為等。周圍環境的變化如果帶來巨大壓力,在宣泄壓力時,用暴飲暴食或胡吃海喝的不健康方式來緩解不安的情緒是現代大學生常見的方式,在學習競爭與考試壓力下,常規的生活方式會發生變化,偏離了正常的飲食方式,很容易短期內造成熱量過剩從而形成肥胖并且很難逆轉。
2.3.1 建立正確健康觀念
大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應對肥胖的侵襲,只要能從健康的理念著手就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先從健康的觀念開始學習,了解肥胖產生的原因,結合自身的特殊情況,總結肥胖的根源,在教師或專業人士的幫助下,制訂合理的減肥計劃并嚴格執行,減肥一定能夠收效。
2.3.2 增強學校體育干預的質量
在學校體育教育方面,應該與肥胖學生做好對接工作。相關機構或工作人員應該主動和肥胖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現狀和需求,在體育課堂中能夠扎實推進體能訓練,對肥胖男性大學生應著重嚴格管理,課外給予相應的幫助,比如制定合理的運動處方、推薦合理的飲食規劃,或對于重點肥胖學生給予一定的學分目標獎勵等,都會獲得相應的減肥效果。
2.3.3 養成良好的個人飲食與運動習慣
可以從建立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著手進行減肥計劃。運動方面的習慣,可以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在專業老師的建議下安排相應的運動處方,運動處方中安排的項目建議以有氧運動項目為主,逐漸進階,從而改善肥胖者的身體成分,提高其身體素質。
2.3.4 心理輔導和干預
心理因素對肥胖的影響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據統計,大約有30%的肥胖患者是因為心理因素所造成的[9]。常處于焦慮、恐懼、淚喪等失落情緒下的學生,通常習慣用暴飲暴食的方式來舒緩不安,這類肥胖“患者”通常不易維持體重或使體重減輕,因此需要專業醫師或心理教師的協助。
地方性高校男性大學生肥胖群體的肥胖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遺傳基因、飲食結構和教育體制的影響,又有家庭、個人或其他因素的影響,其中飲食結構和個人因素導致的肥胖占據主要地位。對肥胖男性大學生的干預措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增強學校體育干預的質量,養成良好的個人飲食、運動習慣,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和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