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鐵鳳,鄭福貴
(1.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哈爾濱150001;2.黑龍江職業學院,哈爾濱 150080)
十九大報告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無論從規模方面還是質量方面都有了長足進步,職業教育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在破解高質量發展、供給側改革瓶頸和提高勞動力綜合素質能力方面,職業教育功不可沒。在教育部倡導下實施開展的產教融合、現代學徒制、職教集團,以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的課程改革,以提升學校綜合管理水平和質量的診改試點, 以促進產教深度融合為目標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等一系列舉措,對于全面提升職業院校的整體實力和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伴隨著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其面臨的諸多問題也逐步顯現,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產教融合度不高的問題。
職業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為產業發展培養適用的高技能人才,如何滿足產業對人才的“適用性”要求,是衡量職業院校辦學質量的核心指標之一。產教融合是破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適用性”難題的關鍵一招,探索企業成為辦學主體新路,鼓勵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興辦或參與興辦職業教育,是實現“產”與“教”有機結合、融為一體的關鍵節點。
進一步克服目前產教融合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破解產教分離瓶頸。從近些年職業教育發展實踐看,實現產教融合最大的障礙來自于體制機制方面限制,目前職業教育的辦學主體是政府,用人主體是企業。簡單說就是學校(育人的)和企業(用人的)、“廠長”和“校長”的興奮點不在一個頻率上,產生不了同頻共振效應,基本上處于自拉自唱狀態,如何提高產教融合度,是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的當務之急。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發展現實需求和長遠規劃,有針對性地培養、引進人才,相信會出現和目前不一樣的局面,也會一定程度上改變當下辦學主體和用人主體的游離狀態。
進一步明確辦學定位,解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目前職業院校普遍的困惑是辦學定位難,如何與產業和市場對接,對接到什么程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需求,客觀上要求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目標要面向市場,主動與產業對接;另一方面學科建設又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和沉淀過程,不可能完全跟隨市場的步伐而翩翩起舞,從一般的常識看,這不符合基本的辦學規律。積極探索和嘗試(準確說應該是回歸)新時代企業辦學的路子,突出企業辦學的主體地位,逐步提高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的程度,根據自身需求的規格和類型,為企業自身培養人,培養自己需要的人,無疑有助于破解這方面的現實與長遠問題。
進一步強化課程改革的針對性,突出問題導向。課程改革同樣是目前職業院校面臨的難點之一,課改的目的本質上也是為了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的適用性,提高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鍥合度,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課程層面的具體體現,更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目前課改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帶有較大的盲目性,無論在理論上怎么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怎么擺布,恐怕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至少是針對性不強,問題導向不突出,在一些表面層次或者理念方面做文章,人才培養的規格、質量更是難于在實踐中進行有效的檢驗,進而帶來人才培養適用性不高,出現就業難就業質量不高現象就不難理解了。設想一下,如果企業自主辦學,上什么課、怎么上課、什么時候上課、什么方式上課、在哪里上課等一系列困擾職業教育的普遍問題,都會得到相應的破解。
進一步聚焦人才能力培養的有效性,進而較好地解決人才的“適用性”。人才能力培養,特別是動手能力、實踐技能培養,應該是職業教育固有的要義。人才的適用性不高,關鍵是人才的上述能力不強,只有企業才真正清楚自己需要具有什么樣能力的人才,什么是人才的適用性,從這個意義上說,鼓勵企業辦學也是應該積極倡導的。
從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歷程上看,職業教育辦學的主體就是企業。一方面職工大學、職工業余文化學校、師傅帶徒弟、技工等級制度、職工革新小組(全國聞名的馬恒昌小組)等多樣靈活的企業辦學(廠中校)方式,對技能型人才培養,對于推進國家工業化進程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實踐已經證明企業辦學主體地位的有效性和正確性;另一方面校辦工廠(校中廠)校辦企業的興辦,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人才培養的適用性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令人遺憾的是,由于歷史上的諸多原因,無論是“校中廠”還是“廠中?!?,都以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退出了職業教育的歷史舞臺。雖然近些年來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特別是廣大職教工作者,在政策、理論和實踐等多方面都對職業教育所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嘗試,出現了令人鼓舞的局面,但產教融合的“深度”、“廣度”和“有機性”方面,確實亟待進一步提升,這方面需要進行大膽的嘗試和探索,更需要政策方面的有力支撐。
首先要搞好頂層設計。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頂層設計尤為重要。近年來關于職業教育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和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了企業是職業教育重要辦學主體的重大命題;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中進一步明確指出,支持國有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將企業辦學情況納入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支持行業領軍企業建設全國性職教集團。在三年時間內依托企業建立1000 個左右示范性教師實踐流動站,打造500 個左右實體化運行的示范性職教集團(聯盟)、100 個左右技工教育集團(聯盟),并推動300 個左右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上述具有操作性和引領下的頂層規劃設計,對于促進企業成為職業教育辦學主體具有基礎性決定作用。
二是要出臺優惠扶持政策。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過于強調院校的主體地位,在校企融合過程中,企業是“被合作者”,出現院校“熱”而企業“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對企業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企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利益沒有得到充分保證。國家在鼓勵企業辦學的同時,應該及時出臺相配套的優惠政策,如在稅收、貸款、政府扶持資金及員工培訓等方面都要有所體現。如韓國政府規定,凡勞動力超過1 000 人的企業不需設立學校法人,就可以開辦附設學校,一些大型企業如三星、現代都紛紛興辦教育。日本的《中小企業勞動法》就明確國家對實施“實習并用職業訓練制度”的中小企業及事業團體提供資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
三是要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培養。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企業(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普遍偏低。記得前些年到新加坡考察職業教育期間,有人對南洋理工大學的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新加坡的企業是如何對待學生實習的?對方在驚訝之余后回答,新加坡的企業把接納學生實習作為自己的社會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是道德要求,也要有相應的基本法律要求。德國20 世紀50 年代以后,政府頒布了十多項有關職業教育的法律法規,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做出了具體明確的義務要求與規定。因此,德國企業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活動既是公民意識的產物,也是法律要求和完備規范體系的結果。在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普遍較低的當下,建立健全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社會責任的相關規定,建立一套完備的社會責任考核體系顯得尤為重要。教育部和工信部關于《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中,對于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的指導思想、建設目標、建設原則、建設任務等都做了比較明確的闡述,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也應該有所界定。
四是要處理好校企間利益分配關系。企業和學校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是實現產教深度融合的前提與基礎,企業與學校間利益科學合理分配是校企深度融合行穩致遠的根本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說,積極探索新時期校企合作體制機制,特別是利益分配保障機制,為雙方合作融合的興奮點、積極性提供制度層面保障具有十分現實和深遠的意義。在校企利益分配方面,目前存在的問題從宏觀總體上看,就是國家對校企深度融合的期望與公辦院校管理相關制度特別是財務管理制度(黨風廉政建設要求)方面的相互系統銜接性尚未形成,具體到操作層面往往感到無所適從,這方面的政策制度跟進顯得十分迫切。
企業應該成為職業教育的主體,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以及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下發的《職業教育提職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等一系列文件中,在鼓勵企業興辦職業教育方面都有相應的表述。相信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企業成為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辦學主體的進程將會進一步加快,職業教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必將肩負起其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