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新穎 安菊花 黃超 馬潔 張萌
天津電氣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 300180
傳統工業時代,各大企業的運營機制尚未成熟,有著粗放發展的特征。然而,隨著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等科學技術的發明、應用以及普及,多數企業開始將目光瞄準現代科技,企圖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優化自身的管理系統,精簡管理層面的人員,削減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此種趨勢下,企業需要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勇于改革現有供應管理模式中不適應時代的部分,將供應管理工作的內容具體化、標準化、有序化,以減少不必要的物資損耗,提高物資供應的效率,進而保證企業正常的研發、生產、銷售等活動。
新興事物誕生的那一刻,人們對之不太了解,也不敢冒著巨大的風險嘗試。不過,世界上總有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隨著嘗試新興事物人數的增多,人們對之的了解程度越來越高,也越能意識到新興事物的優點和缺點。如同新興事物一般,最開始我國尚沒有熟悉供應鏈模式的學者或實踐家。但是,隨著社會各界人士嘗試著將供應鏈模式融入至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我國越來越多的人熟悉并應用供應鏈模式。
從供應鏈概念最初含義說起,剛開始,人們將供應鏈與原材料的采購、運輸等環節掛鉤,認為其屬于企業內部的物流系統,主要涉及物資的采購、儲存、分配、運輸等工作,主要是為了優化企業的物流系統,以便減少運輸成本,已達到增大企業利潤空間的目的。供應鏈不再僅與生產活動有關,還與運輸、銷售等活動有關。從企業向供應商采購原材料開始,到原材料被運輸至各個生產點,被加工為新的產品,再被銷售到使用用戶手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流程,一個連貫的閉環。
信息時代,信息也屬于資源。當信息發送者和信息接受者,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互相理解對方的想法,那么行動上的偏差不會太明顯。如果信息發送者未能很好地表達自身的想法,接受者未能正確理解想法,則雙方的合作很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物資的無序運輸或延時送達等等?,F階段,由于物資供應信息量大、數據交換頻繁[1],再加上企業內部各部門間的協調不夠,員工存在溝通能力的不足,信息傳輸環節信息的損耗,企業間的利益沖突等原因,物資供應鏈條上工作主體的溝通不夠順暢,存在信息理解誤區,信息傳輸損耗,信息惡意盜取等情況。一旦與物資供應有關的重要信息未能如預期般傳達,會耽誤物資的供應時間。比如,由于信息傳輸錯誤,預期下個月月末到達下一個生產點的物資,未準時到達,進而打亂了下一個階段的生產工作、銷售工作等。
現如今,產品的迭代周期越來越快,與產品生產、銷售等有關的企業數不勝數??梢哉f,一個產品從研發到進入使用者手工的過程中,需要經過多道工序。比如,加工物資的工廠,運輸物資的物流企業等。每一個環節中也有許多與之有關的工作人員,影響著企業物資供應的效率。一旦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不夠高,或者能力有所欠缺,便不能很好地完成物資的供應工作,那么,整個物資供應管理工作的效率將很難提升上去?,F如今,部分企業尚未有成熟的審核制度,常常會出現供應工作未能準時準點完成、找不到事故負責人、物資出現質量問題未能及時解決、過于依賴某個供應商而受制于他人等情況。此種情況下,一方面企業的供應管理工作未能得到很好地完成,影響到企業的收益情況。另一方面,企業員工的工作滿意度較低,未能將熱情投入至工作中,進而出現敷衍了事,缺乏工作責任心的情況。
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不斷完善的,科學技術也會隨著人類認知的提高而不斷發展,就意味著企業的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持續優化的狀態。目前階段,其他國家有很多企業開始將供應鏈模式應用于實際的企業管理工作中,我國的企業也不能落于人后,不應該“抱著”原有的管理模式不變,而是應該創新企業供應管理模式,嘗試著改革供應管理工作,利用先進的模式和技術,提高現有的供應管理效率。但是,盡管供應鏈模式有利于企業的供應管理工作,部分企業考慮到創新型、專業型人才的缺乏,創新周期長且投入較高等原因,遲遲未能邁出創新供應管理工作的第一步,仍然沿用傳統的管理模式,做著傳統的管理工作。比如,部分企業的物資供應工作,仍然以人工操作為主,而不是利用大數據和智能軟件將人工從瑣碎、低效率的工作內容中解放出來。
計劃經濟之時,物資的采購、運輸、加工等環節均處于政府部門的管理范圍之下。市場經濟模式下,物資的供應管理工作變成了市場采購,自由度高了,采購難度也隨之增大。如遇到不遵守契約精神的供應商、惡意競爭的加工廠等。因此,企業需要制定供應管理計劃,即保證一切供應管理工作照常進行,又要保證其能解決多數的突發事件。一方面,企業注重計劃的制定。比如,派遣專門的市場人員調查某類物資的市場情況,詳細制定下一季度的物資采購計劃。另一方面,企業注重計劃的執行。當細化采購工作內容后,需明確相應的審核制度,嚴格控制物資的質量,送達時間、成本等。
市場瞬息萬變,需要企業掌握物資的市場變化情況。比如,金融暴風時期,由于國外不少物資供應商倒閉,國內不少企業由于物資供應不及時或不足,生產活動不得不停止;由于季節更替,國內某物資價格上漲,導致物資的采購成本超出預算。因此,市場經濟環境下,要想減輕市場對物資供應的影響,則需要掌握物資的市場信息,進而保證物資采購工作的正常。一方面,跟蹤、分析、預測市場變化,預定好物資的成交價格、成交數量與質量等。另一方面,保證供應商的可靠性,確定最佳的供應商。比如基于生產對物資的最低要求和最高要求,利用有關儀器對所有物資進行質量監測,再結合報價,做出科學化和全面化的評價工作[2],選擇性價比最高的供應商,即要降低物資采購成本,又要符合生產的質量要求。
員工屬于寶貴的人力資源,企業需將人力資源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盲目消耗人力資源。現如今,計算機、物聯網、自動化等技術的成熟,為物資供應管理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技術支撐;先進管理理念、模式、制度等意識形態內容,有利于企業供應管理模式的優化迭代。因而,在外部技術和較為成熟的管理模式的支持下,企業需創新供應管理工作內容,簡化繁瑣的供應工作流程,優化供應考核指標,將人工的精力和時間放在最能產生效益的位置。比如,從組織機構入手,將以往縱向的架構轉變為扁平化的架構;利用人工統計、記錄、分析物資基本信息變為自動化、智能化記錄、分析、預測等,從而提高企業供應管理工作的效率。
信息傳輸過程中會遇到技術、地區、時間、行業等各種障礙,而一旦信息傳輸受阻,企業的供應管理工作將難以準時完成。因此,企業不能忽視對信息管理的投入,而是要將信息建設納入企業發展計劃之中,充分利用好信息資源的功能。一方面,將信息技術融入至物資供應管理工作中,從而搭建出能滿足多方交流合作的集采購和運輸于一體的物資平臺。另一方面,將優化迭代觀念融入至信息建設中,不斷升級物資信息平臺,推動企業物資供應管理工作的信息化進程。
企業的物資管理工作,離不開每一位工作人員的努力。工作態度和工作能力,則是影響企業員工工作成績的兩大因素。因而,企業需從兩方面入手進行員工培訓,以保證人員的專業素養隨時能跟上變化[3]。一方面,對員工進行意識形態的宣傳,讓其意識到供應管理工作的價值和重要性,進而自發認真地完成供應管理工作。比如,空余時間,學習與經營核算有關的課程。另一方面,組織與物資供應有關的培訓活動,增強員工的物資采購能力、運輸能力等,從而保證物資的質量、降低運輸損失等。
綜上所述,物資供應管理工作如同企業的糧倉,影響著企業的利潤量。為了提升企業的綜合實力,延長企業的生命周期,就需要對物資供應管理工作進行強化。因此,本文中筆者逐一就管理計劃、市場變化、創新方式、人才培訓等方面,簡要談了現代企業物資供應管理工作的強化思路,希望每個企業激發出源源不斷的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