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莎莎
(哈爾濱商業大學基礎學院,哈爾濱 150028)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為信息傳播提供了新樣態,形成了立體多樣、協同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不斷完善民眾信息獲取的質量與途徑,提升媒體信息傳播的實效性。高校作為培養時代新人的主陣地,在新時期如何借助融媒體優勢,激發傳播新活力、回應時代新課題、掌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實現思想引領、培育新人、振興文化的目標任務,已成為切實推進思想宣傳工作的重要議題。校園媒體是在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目標指導下從事信息生產和傳播的專業組織。作為高校重要的宣傳載體,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校園媒體必然要利用融媒體功能進行自我發展,以應對大學生日漸多元的信息需求,有效發揮思想引領、鑄魂育人的載體作用。因此,探究校園媒體在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中的有效策略具有一定研究價值。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大學生提供了自我展示、自我發展的新平臺。但與此同時,紛繁復雜的網絡輿論場中存在的大量負面信息也在不斷沖擊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傳統的宣傳方式、抽象的教育內容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對于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需求,需要更為貼近現實、貼近個體需求的傳播模式來獲取他們對高校宣傳思想教育內容的認可與踐行。馬克思曾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接地氣的傳播內容、新穎易操作的傳播方式更是吸引大學生,引導輿論導向的重要因素。高校應持續轉變宣傳思想工作理念,將打造傳播內容作為立身之本,增強智慧本領,深刻分析青年學生的時代特征,不斷提升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傳播引導能力。精準打造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有情懷、接地氣的宣傳精品,引導青年學生崇德向善,不斷增強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真正起到引導共識、凝聚人心的作用。
隨著信息載體的不斷創新,主流媒體已不再是大學生獲得信息的唯一途徑,新興媒體為大學生創造出超越時空限制、及時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使青年學生隨時隨地獲取信息成為可能。除此之外,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信息傳播主客體之間的互動關系,大學生不再局限于信息接受者的角色,逐漸擁有了信息的生產者與發布者的身份。他們利用各類自媒體隨時隨地發布個人狀態、查看他人動態并進行評論,呈現出信息反饋多通路、高時效、表達主體意識更突出的特點。社會信息化的過程不斷促進大學生思想的多元多樣發展,也促使大學生群體內部分化更為明顯和復雜。面對不同層次的大學生群體,高校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傳播途徑來開展宣傳思想工作,在潛移默化中給大學生以價值引領和精神力量。
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對象征性事物的選擇、加工和傳播,向大學生提供關于外部世界及其變化的信息,以期作為引導大學生認識、判斷和行動的基礎。校園媒體作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載體,其傳播內容多涉及學生活動報道、校園信息公告等與大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因為報道貼近學生日常生活,所以更容易提升大學生的興趣度。而校園公告的內容大多與學生自身利益相關,大學生的關注度更高,他們迫切需要得到學校及時公開的信息,來指導自己下一步的學習工作,因而更具有解釋力與說服力。校園媒體的撰稿者大多是校內師生,新聞的撰寫方式與角度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更具代表力和親和力,更容易對大學生起到引導和動員的作用。因此,在宣傳思想工作方面,校園媒體更具有關系優勢,可以利用其優勢對大學生在思想、心理和行為上進行輿論引領,傳播、彰顯、點贊、弘揚正能量,形成高校師生相向而行的思想凝聚力。
校園媒體作為最為貼近學生的信息傳遞載體,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也在不斷創新傳播模式,除報紙、廣播、宣傳欄等傳統模式之外,逐漸加入了校園網站、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APP 等新興傳播模式。校園媒體深刻烙印著高校的特定屬性,因工作人員均為本校師生,與作為信息受眾的大學生處于共通的意義空間,有著一致或相近的學習工作經驗和生活背景,對信息傳播中所使用的符號含義具有同樣的理解,所以,校園媒體的宣傳視角更關注師生自身需求,內容也更為貼近師生,也更容易提升師生的歸屬感與忠誠度。除此之外,校園媒體作為校園信息交流傳播的重要媒介和載體,在信息獲取上也具有空間優勢。校園媒體的工作者身處校園之內,對大學生的思想狀態和實際生活情境非常了解,在信息生產過程中,同空間的經歷更容易創作出引起大學生共鳴的作品。在信息生產、傳播過程中能獲取真實鮮活的校園素材,有利于提升信息傳遞的準確性及實效性。
傳統校園主流媒體的傳播活動大多具有很強的單向性,與師生的互動性較弱,對于師生的信息反饋缺乏即時性和直接性。但是校園媒體在高校傳播活動中卻能很好彌補這一短板。校園媒體利用空間優勢構建靈活有效的反饋渠道,增強了信息傳播過程的雙向互動性,提高宣傳思想工作者與大學生之間的話語黏度,助推二者之間的思想情感融合,加強雙方互動交流,提升宣傳思想工作效果。由于校園媒體工作者與校園媒體的受眾均為高校師生,生活在相同的場域內并共享相同的角色,因此校園媒體通過大學生的信息反饋把握學生的態度反應和利益訴求,區分不同大學生群體,并相應地完善、補充傳播內容或改變傳播方法,實現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個性化。校園媒體工作者可以從學生集中反饋的熱點事件入手,推送高質量作品,及時解讀大學生反饋的問題,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不斷提高雙方的視域融合,獲取更多大學生的關注,令校園媒體真正成為大學生認可與信賴的高校思想宣傳主渠道。
校園媒體是高校做好宣傳思想工作,開展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宣傳途徑。高校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利用先進網絡技術,結合校園媒體發展規律,構建新時代校園信息傳播體系,提升宣傳思想工作的輻射力與影響力。高校應根據當代青年思想形成規律與現實需要,形成校園紙媒、網絡、新媒體一體化發展新態勢。充分開發微博、微信、微視頻、微課堂等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功能,辨析不同校園媒體之間的差別與優勢,找準各媒體工作著力點,構建各有側重、整體協作的同心圓發展格局。發揮網絡技術優勢,形成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傳播合力,不斷擴大校園媒體的輻射范圍與影響力度。
作為承載高校宣傳思想使命的校園媒體,其使命在于創造有溫度、懂人心、接地氣的作品,起到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把握輿論導向的作用。以內容創作為主線,充分挖掘體現時代精神和校園精神的鮮活素材,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不斷輸出有思想、有品質、有溫度、有情懷作品,是吸引青年受眾、提升高校校園媒體矩陣自身軟實力的有利舉措。近年來,青年對高質量傳播內容訴求越發明顯,題材多元、過程互動、表達創新的優秀作品已然成為青年人認知和探索世界的新窗口。對大學生關心的問題把握越精準,創作內容越能回應學生的訴求,作品對學生的吸引力就越強,高校在宣傳思想工作中的話語力量就越大。因此,校園媒體應切實提升傳播內容的質量和效果,借助大數據技術,整合管理校園媒體系統數據,準確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將政治性、學理性、科學性的教育內容與大學生關注的難點熱點相結合,創作出滿足大學生需求、解決大學生困惑、體現大學生特點的優秀作品,實現精準傳播,讓大學生在瀏覽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形成認同感,提升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感染力。
融媒體環境下,大學生之于信息傳播的行為習慣也隨之改變,從單純的接收信息到參與信息的制作、傳播與反饋,大學生越來越注重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參與感、體驗感與互動感。如何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創新宣傳方法、增強宣傳方式的新穎性與可接受性的同時,兼顧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互動性,不斷推進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有效開展,是校園媒體在發展過程中無法回避的新挑戰。高校應找到傳統校園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點,進一步優化傳播方式,確保資源獲取、內容生產、傳播渠道的專業一體化。校園媒體應利用大學生的代入感進行輿論擴展,借助各類媒體的優勢,創新信息傳播角度,實現集群效應,產生多維傳播效果,不斷提高校園媒體在宣傳思想工作中的影響力與引導力。利用校園微信公眾平臺、官方微博等載體,加強校園信息的公開度;利用短視頻、微視頻等形式,提高大學生對校園媒體的關注度;通過錄制微課、專家名人在線對話等主題教育,進一步提升宣傳思想工作的影響度。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北大、清華等23家高校聯合抖音平臺進行在線名師授課,為青年學子提供豐富的線上教育資源同時起到了輿論引導的作用。
高校應整合校園媒體建設的各方資源,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協同保障機制。管理機制負責校園媒體發展的頂層設計,統籌規劃、明確各類校園媒體平臺的定位與特色,協調聯動、整合校內資源,引領發展方向,在政策制度上為校園媒體的發展提供保障。運營機制負責拓寬傳播渠道、把控傳播內容、創新傳播方式,將高校宣傳思想理念貫穿于校園媒體工作全過程;負責組建一支政治堅定、理論扎實、技術過硬的校園媒體工作隊伍,定期開展業務培訓與理論教育,為工作的開展提供人才支持。構建信息監督機制,防止惡意攻擊,過濾不良信息,在技術層面保障校園媒體的良性運營。利用反饋機制,通過前置反饋收集師生需求與校園活動信息,回應師生關心的熱點問題,保證信息渠道暢通。通過后置反饋,匯總平臺用戶量、瀏覽量、轉載量等信息,通過運營與數據分析,掌握用戶信息需求、閱讀愛好等情況。分析問題、總結經驗,并反饋給不同部門進行優化完善,通過各機制之間的相互協同,不斷推進校園媒體育人宣傳功能的有效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