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興廣
大城市“邊角地”建設微型體育文化公園的研究
龔興廣
(首都體育學院,北京 100191)
文章對大城市的邊角地建設微型體育文化公園進行分析,指出其優勢在于: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緩解體育場地不足;優化城市布局,增強城市治理水平;投資小,可連接性強;鞏固社會信任,調動社會資本。不足在于:土地的經營使用權不明確,程序繁雜;法律機制不明確。提出如下策略:摸底清查,仔細梳理;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市場運作,政府扶持;創新機制,強化管理。
大城市;邊角地;休閑健身;微型;體育公園
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1]。全民健身的開展是我國建成體育強國的重要保障,然而隨著我國體育人口的增長,類似的情況在體育領域也較為典型。體育場地設施建設不能跟上體育人口增長的步伐。尤其是在的大城市當中,社會民眾對體育場地等基礎設施的需求,是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徑,但體育場地設施卻表現出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性問題[2],尤其是在惜土如金的大城市當中,這個矛盾顯得尤其突出,因此,要加強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方便群眾就近健身和鍛煉[3]。
“邊角地”是指未登記土地使用權屬且不宜實施單獨項目建設的、面積大于1畝的國有土地[4]。邊角空間是指遍布城市各個角落,數量眾多、隨處可見,伴隨各種各樣功能空間產生同時被剩余,或被規劃設計者忽視的城市空間的邊角地帶[5]。伴隨著城市變遷和建設過程中所遺留下的,位于建筑與道路之間、立交橋下、項目建設后遺留由于這些零碎的邊角空間面積小、位置不佳、不規則、開發價值低,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因而未能夠充分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往往成為城市發展的羈絆。
在蘇聯1985年出版的《世界公園》中定義體育公園為“設在風景如畫的園林空間中,包括體育設施、運動場以及在這些場地上舉辦系統的體育訓練、體育表演、競技比賽和保健活動,并吸引居民來此休閑的公園[6]。順著體育公園的定義發展脈絡,體育公園除了要具備普通公園的性質,還要涵蓋體育產業所需要的功能[7]。微型體育文化公園的概念是在體育公園的基礎上所延伸的[8]。因此可以定義為:在占地面積小于1萬平方米范圍內,因地制宜有綠化植被,又有體育設施、運動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居民休閑健身的需求的場所。
3.1.1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緩解體育場地不足
當前我國許多城市都存在著大量的“邊角地”閑置,閑置所帶來的不僅是城市中土地資源的浪費,更是變成了藏污納垢之地。而相對應的是城市體育人口的增長,體育場地的不足和失衡所帶來的“廣場舞擾民”、“跑團侵占馬路”等不良現象。當人口高密度地集中在城市中,缺乏必要的體育場地設施時,只得尋找“替代品”——公園、廣場、街邊、立交橋下等。露天環境、水泥路面、汽車尾氣污染、人聲嘈雜等環境條件大大降低了全民健身活動的效果和質量[8]。
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在第5次普查中只有1.03平方米,第6次普查中為1.46平方米[9](表1)。通過對城市“邊角地”的合理規劃建設微型體育文化公園,不僅將有效緩解目前大城市人均體育場地不足的情況,更是能夠合理利用閑置的土地資源,加強城市的有機更新,緩解當前公共體育場地不足的問題。
表1 “五普”與“六普”體育場地情況比較
指標單位第五普查第六次普查增長% 全國體育場地總數量萬個85.01169.4699.34 人均場地面積m21.031.4641.75 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數量個6.5812.4589.21
3.1.2優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城市“邊角地”是由于在城市升級規劃中遺留下來的,沒有開發價值的閑置土地。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利用,往往被違法占用亂搭亂建,甚至成為垃圾堆,嚴重影響了市容市貌。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零散的“邊角地”也是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當前倡導生態宜居的城市建設中,怎樣充分合理利用好“邊角地”,極大的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水平,成為了城市建設試卷上的一道難題。為了改善公共服務領域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情況,以上海為代表的超大城市和大城市正在逐漸邁入存量規劃時代,土地資源和環境資源緊成為城市建設中的新常態。對已建建筑和環境進行更新改造的規劃實踐也越來越多[11]。需要城市國土資源部門摸底清查,掌握“邊角地”的形成歷史、區域范圍、了解其管理和使用情況、梳理周邊對應的環境設施等,因地制宜,合理的規劃成為微型體育文化公園,確保每一塊閑置的土地都能夠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山城”重慶充分利用“邊角地”進行微型體育文化公園建設,合理使用街頭巷尾的邊角地,閑置地改造成為微型體育文化公園。此舉為城市的閑置土地做減法,進一步盤活了存量資源,從而創造宜居的城市環境,獲得了城市居民和新聞媒體的好評。體育場地對擴大體育人口、提升國民生活質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重要程度同樣體現在城市的規劃和治理中[12]。優化城市的布局,進一步增強城市的治理水準,同時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
3.1.3投資小,可操作性強
目前,我國大多數的省會城市、比較發達的中小城市都在大舉興建體育公園,如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上海的浦東體育公園等。但是大型的體育公園面積一般要求在幾萬平方米以上,占地面積大,在當今有限的城市土地資源中需慎重考慮;投資巨大,后期維護和管理成本對政府都是巨大的財政負擔。當前我國建設體育公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沒有系統的規劃、城鄉分布不均衡、重復化建設主題不突出、缺乏統一的管理等[13]。由于這些因素導致了現有的體育公園不足,新體育公園建設移至城市遠郊也無法滿足居民就近健身休閑的需求。充分利用城市”邊角地”建設微型體育文化公園不僅占地面積小,投資小,滿足政府倡導的“15分鐘健身圈”要求,同時避免了“大拆大建”的開發模式,也實現了閑置土地的合理利用,符合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要求[14]。而且微型體育文化公園的建設能夠形成以大型體育公園為核心,微型體育文化公園為輔的輻射型模式,能夠實現有效的對接,滿足所倡導的就近健身需求。讓更多的人透視見窗、出門入景。無疑會讓生活在“火柴盒”,工作在“格子間”的人們更加怡然自得[16]。
3.1.4鞏固社會信任,調動社會資本
微型體育文化公園的建設是為了滿足居民就近休閑健身的需求,使得居民在體育鍛煉、溝通交流過程中彼此相互熟悉,產生了共同的興趣愛好,建立起信任關系。原來很多“宅”在家里的居民也更愿意走出家門進行休閑健身,有助于打破“同住一層樓互不相識”的城市通病,使得在“水泥森林”中的城市居民人情味更濃,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指數[17]。微型體育文化公園不僅僅是政府,多部門投資參與建設,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微型體育文化公園市場運營主體培養,從供給側優化場地資源配置,加強中小規模體育場地建設[18],應該鼓勵民間投資,引入社會資本,由市場主體依據市場需求進行建設,合理下放微型體育文化公園的經營管理權限,以實現微型體育文化公園的專業化運營。
3.2.1土地的經營使用權不明確,程序繁雜
“邊角地”的屬性是屬于國有土地性質,但是在開發建設過程中牽涉到政府多個部門,需要多部門審批,整個過程冗長繁雜,且容易出現各政府部門之間相互“踢球”的現象。從計劃到招標建設可能要等待大量的時間。
3.2.2法律機制不明確
政府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但沒有健全的法律機制對企業進行保護,將嚴重制約社會力量的參與積極性[19]。由于與其他部門的協調不足,給一些積極參與的社會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的情況。在改建后不久因居民舉報其擾民被強拆的武漢洛克籃球公園。在耗資約200萬元的南京軒轅體育館將南京寶通鼓風機廠的廢舊廠房改造成體育場館后不到半年時間,就遭遇夭折,因廠房被征收終止了廠房租約。因此遭受了多方面的損失。
在城市當中“邊角地”都較為分散,需要國土資源部門仔細的摸底排查,全面掌握每一塊邊角地的形狀大小、分布區域、使用狀況和周邊設施覆蓋情況。進而做出基本判斷,進行系統的規劃建設微型體育文化公園。
微型體育文化公園的建設的出發點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休閑健身的需求。而使用邊角地建設微型體育公園結合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依據各城市各地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采取分類推進的方式,確保每一塊“邊角地”都能夠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20]。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微型體育文化公園的建設需要充分運用市場的思維運行,提高市場的活性。利用“邊角地”建設微型體育文化公園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在政策制定、宏觀調控、監督管理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1]。
用“邊角地”建設微型體育文化公園應當確定建成一處用好一處。已經建成投入使用的應當強化管理,明確管理的責任,建立系統的管理程序,積極的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參與到建設當中,共建共享,實現可持續發展。
城市“邊角地”作為與人們日常生活中息息相關的空間,開發利用關乎著人民的切身利益。利用“邊角地”建設微型體育文化公園符合人們對空間質量的要求和城市打造宜居環境的需要。而在“邊角地”建設微型體育文化公園有利于進一步探究閑置土地的開發利用,對今后的相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十九大報告》http://sh.people.com.cn/n2/2018/0313/c134768-31338145.html.
[2]齊曉英,郇昌店.我國體育場地設施資源供給側改革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9,35(5):30-35.
[3]胡鞍鋼,方旭東.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內涵與發展思路[J].體育科學,2016,36(3):3-9.
[4]國家體育總局http://www.sport.gov.cn/n319/n4832/c935504/content.html.
[5]曹新紅.城市邊角休閑空間環境設計[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和諧城市規劃:200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07:902-905.
[6]楊鐵黎.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4.
[7]葉郁,潘思融.體育公園模式演變與空間系統發展脈絡研究:基于競技、風景和觸媒的邏輯[J].中國園林,2019,35(9):62-66.
[8]陳冬平,張軍.體育公園的分類及可持續發展方向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0(4):58-60.
[9]盧元鎮.為社區拓展“體育空間”[J].環球體育市場,2010(2):16-17.
[10]尚力沛.我國第六次與第五次體育場地普查結果的比較分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5,31(5):45-49.
[11]《體育強國建設綱要》http://zw.china.com.cn/2019-09/03/content_75165542.html.
[12]鄭軼楠.從上海徐家匯體育公園更新改造看新時期公共體育中心規劃設計趨勢[J].上海城市規劃,2018(2):57-62.
[13]何金廖,張修楓,陳劍峰.體育與城市:德國城市綠色空間與大眾體育綜合發展策略[J].國際城市規劃, 2017,32(5):44-48.
[14]陳冬平,張軍.體育公園的分類及可持續發展方向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0(4):58-60.
[15]楊金娥,陳元欣,黃昌瑞.社會力量投資運營體育場地的政策困境及消解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9,43(5):1-6.
[16]饒思銳.邊角地可以做出“大文章”[N].重慶日報,2019-04-11(2).
[17]宇紅,王歡.解讀布爾迪厄的社會資本理論[J].理論界,2004(3):97-98.
[18]張強,王家宏,王華燕.日本體育場地發展與管理運營特點及啟示[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9,43(5):7-18.
[19] 鄭美艷,王正倫,耿文光.舊廠房改造為體育設施的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6(8):127-132.
[20]吳陸牧.如何有效利用“邊角地”[N].經濟日報,2019-05-15(9).
[21]楊越,姜兆銀,馬文博,等.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建設的框架、路徑及策略[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8,34(4):10-12.
Exploring the Building of Mini Sports and Cultural Park of "Marginal Land" in Large Cities
GONG XingGua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China)
龔興廣(1994—),碩士生,研究方向:體育經濟與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