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印發《關于職業院校畢業生參加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部署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畢業生參加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
《通知》要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要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理念,破除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切實維護、保障職業院校畢業生參加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的合法權益和平等競爭機會。
對于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的資格條件,《通知》指出,應當以完成崗位職責任務所需具備的管理能力、專業素質或者技能水平為依據,按照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專業指導目錄設置,或者參考考試錄用公務員、高等學校、職業教育、技工院校等專業目錄設置,并將所參考目錄在招聘公告中予以明確。
《通知》提出,鼓勵引導職業院校畢業生積極投身鄉村振興事業,職業院校畢業生與普通高校畢業生同等享受艱苦邊遠地區基層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傾斜政策。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基層事業單位工勤技能崗位補充急需緊缺技能人才的,可面向職業院校畢業生專項招聘。
《通知》強調,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做好職業院校畢業生參加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的重要性、必要性,認真履職盡責,抓好《通知》精神的貫徹落實,助力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社會環境。
目前全國共有職業院校1.13萬所,在校生約3 088萬人,各級各類職業院校畢業生累計達2億多人,職業院校每年培養1 000萬左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在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成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見效最快的方式。不過,一直以來,社會上對于職業教育始終存在“低人一等”的偏見。一方面,許多地方把職業院校放在中招、高招最后批次錄取,“考不上高中去讀中職,考不上本科去讀高職”的想法,在學生和家長頭腦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待遇偏低,在擇業、升學、報考公務員等方面面臨諸多政策限制和歧視,存在唯學歷傾向。過去一段時期,職業教育止步于專科層次,而用人單位招考往往要求本科以上學歷,職業院校畢業生直接被擋在門外;即使專升本畢業,往往還會因為“第一學歷”歧視,被剝奪就業機會。
此次人社部下發通知,明確要求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要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理念,破除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在符合專業等其他條件的前提下,技工院校預備技師(技師)班畢業生可報名應聘學歷要求為大學本科的崗位,高級工班畢業生可報名應聘學歷要求為大學專科的崗位。事業單位招聘不唯學歷,意義廣泛而深遠。其一,有助于推動職業院校畢業生在參加事業單位招聘等方面與普通高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保障其合法權益和平等競爭機會。其二,“不拘一格降人才”,有助于建設高素質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隊伍,促進公共服務發展。其三,事業單位開了先河,對于企業具有重要的導向意義,有助于從根本上徹底消除對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歧視。
(陳 果)
11月10日,教育部召開師德專題教育總結交流暨師德師風建設重點工作落實推進會,結合落實中央巡視整改任務,進一步部署推進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工作。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孫堯出席會議并講話。
會議指出,教育部將2021年確定為“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強化年”,不斷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今年5月師德專題教育開展以來,各地各校將師德專題教育與黨史學習教育緊密結合,在教師思想政治建設上實現新提升,在規范教師職業行為上取得新進展,在融入教育教學實踐中抓出新成效。下一步要繼續鞏固師德專題教育成效,持續深化拓展教育成果,及時轉化運用到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高質量發展中。
會議強調,從本輪中央巡視反饋問題來看,教師思想政治引領不足、師德失范行為時有發生等問題依然存在,要結合中央巡視整改任務加強整改,逐項銷號落實。要落實師德第一標準,將師德第一標準體現落實到教師管理各環節,貫穿教育教學管理各方面。要加強體制機制建設,加快構建黨委集中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師工作部門統籌協調,各部門履職盡責、協同配合的大教師工作格局。要壓實各高校二級學院院長、書記直接領導責任,切實推動督促其真正擔起責任,把工作落到實處。要注重典型示范引領,大力選樹宣傳師德典范,厚植愛國情懷。要嚴懲師德失范行為,持續深入開展警示教育,各地各校要建立違反“十項準則”典型案例通報制度。要建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做好系統規劃,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一體化建設。
來自北京市教委、江蘇省教育廳、湖南省教育廳、東北師范大學、重慶大學的代表在會上作交流發言。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秘書局、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教育部紀檢監察組、教育部相關司局負責同志在主會場參加會議。各省(區、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部屬各高校、部省合建高校負責同志及相關人員在分會場參加會議。
(趙 琦)
為全面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推進職業院校德育與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學校治理水平,教育部職業院校德育工作調研組對江西省4所(縣所屬、地市所屬、省屬)、北京市3所中高職學校開展了調研,深入了解和研究職業院校德育與學生管理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調研結果顯示,調研學校德育與學生管理成效明顯,學生精神面貌發生了根本轉變,當地老百姓對職業教育的滿意度明顯增加,企業認可度顯著提高。具體來看,在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一是建立德育(思政)工作領導小組,強調多部門協同。大部分調研學校建立了在學校黨委直接領導下的德育(思政)工作領導小組,部分學校還構建了教務處、學生處、團委等多部門協同參與的學校思政工作大格局。二是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落實課程思政要求。大部分調研學校按國家規定開齊開足思政課,多種形式探索課程思政建設,并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創新,定期開展集體備課、教研、示范課評選等活動。三是勞動教育融入日常,貫穿育人全過程。調研學校通過持續開展日常生活勞動,定期開展校內外公益服務性勞動,依托實習實訓參與真實的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等,加強學生自我管理,提高勞動意識和技能水平。四是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實效,強調防治結合。調研學校將心理健康測試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均設立心理健康教育室,配備專兼職教師,開展心理咨詢和預防教育。五是紅色資源引入課堂,實踐活動豐富多彩。調研學校注重依托本地歷史文化資源,挖掘紅色資源思政教育要素,利用重要時間節點、節慶日等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并結合專業特點,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育人實效。六是社團活動豐富多彩,促進學生個性發展。調研學校積極開展社團活動,把社團活動作為校園文化的有機載體激發學生活力。
在學生管理方面,一是管理理念突出對接企業管理,強調職業素養養成。調研學校結合自身辦學理念,著力與現代企業管理要求對接,全力加強學生行為規范和職業道德養成。二是管理制度突出形成體系,強調規范精細管理。調研學校構建了較系統的學生管理制度體系,涵蓋了學生日常管理、學習指導、生活服務、禮儀規范、實習管理等方面,并有明確的量化考核分值。三是管理方法突出關心關愛,強調傳遞愛的溫暖。調研學校從學生學習、生活、心理等多方面給予更多的關注關心關愛,讓學生感受到學校、老師的溫暖。四是管理模式突出嚴格統一,強調標準規范管理。調研學校結合本校學生年齡、心理特點,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其中高職采用“輔導員+班主任+學生會”的管理模式,中職學校實行全封閉(住宿生)、全過程、標準化管理。同時,大部分學校堅持黨建帶團建,定期開展培訓,將校團委和學生會培育為校園文化建設、德育與學生管理的參與者。五是管理隊伍考核突出辦法多元,強調班主任隊伍專業化。調研學校著力提高班主任建班育人能力,并推進多元評價,積極提高班主任待遇,班主任工作經歷與教師職務職稱晉升掛鉤。
盡管調研學校結合本校實際,創新了德育與學生管理模式,取得了積極成效,但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職業教育特別是德育和思政工作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已進入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發出建設技能社會、技能強國的號令,但與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求相比,職業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人才培養的質量還不能完全滿足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特別是職校生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還需進一步提高和完善,因此深化德育和思政工作改革創新,成為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
職業院校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但與同年齡段孩子相比,他們大多數既有中高考失利的經歷,又有面對特殊學習領域和面向未來職場前景的焦慮,再加上很多學生來自農村家庭、單親家庭和留守家庭,特別是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面對各種眼花繚亂、良莠不齊網絡信息的沖擊,在思想行為上會出現一些新問題,因此增強德育和思政工作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成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關鍵。
一是強化價值引領。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四史”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教育,用好紅色資源,通過大講堂、選修課程、“沉浸式”體驗活動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教育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健全活動育人體系,結合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學生終身發展需要和綜合素養基礎系統設計,科學合理統籌安排豐富多樣、各具特色的育人活動,辦出地域特色、辦出學校優良傳統,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職業精神。
二是構建黨建引領的全員育人體系。始終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發揮黨組織作用,建強院系、師生基層黨組織。完善學校黨組織統一領導、書記和校長負責、分管領導主管、部門分工負責、全員協同參與的責任體系,落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管理為重、隊伍為要的工作思路,堅持關心關愛與嚴格規范管理相結合,從提高職業素養入手,規范學生管理流程、改進管理方式方法,完善評價制度,推進“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的規范化、精細化、全程化教育管理服務工作模式。
三是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指導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指導職業院校特別是縣一級中職學校,落實好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標準,開齊開足思政課,落實課程思政建設任務,推進集體備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指導高職院校和本科層次職業院校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做強學科專業,加強思政課教師培養,在引領學校思政課建設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四是加強管理工作隊伍建設。堅持理論引導與實踐指導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加強書記校長、班主任、輔導員等管理人員培訓,提高學生管理專業化水平。加強學生干部系列培訓,促進學生干部增強服務意識,當好榜樣、做好表率。開展職業院校德育與學生管理工作交流活動,推廣普及好做法、好經驗,帶動職業院校治校水平和管理隊伍能力提升。
(吳曉磊)
為貫徹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化職業教育支撐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能力,2021年10月30日,“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系列研討活動——“數字化、智能化變革與職業教育未來發展”論壇在上海舉行。受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委托,本次論壇由華東師范大學主辦。論壇分為主旨報告和對話交流兩部分,線上線下相結合,8 000余名來自地方有關部門、職業院校、行業與企業、研究機構的代表相聚云端,共議數字化、智能化變革趨勢,共商職業教育未來發展之策。
上海市經信委人工智能發展處副處長孫躍闡述了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框架和產業總體情況,并提出推進實施人工智能“上海方案”的下一步工作考慮,即持續打造更加融通的開放生態,更加活躍的創新集群,更加泛在的超級場景,更加安全的敏捷治理。江西省虛擬現實產業協會副理事長萬可謙介紹了虛擬現實技術產業的發展歷程、職業教育中的虛擬現實技術應用等,并結合具體的應用案例,闡述了虛擬現實技術促進產教融合發展的目標以及面向未來實訓場景的建設思路。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副校長鄧志良總結并回顧了“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主要成績,指出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要求與任務使命,并從學校建設的角度提出要注重頂層設計、加強資源庫建設、重視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等。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韓錫斌作了題為“信息時代職業教育‘三教’改革聯動”的專題報告。他從信息時代職業院校教育改革的再認識出發,指出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面臨的挑戰,認為改革要從思維方式、信息化教學、課程實施等方面全方位推進,以學校發展使命為驅動力、系統化持續推進,要創新教學模式、科學實證診斷和回歸教學常態,推進提升教學質量。華東師范大學職成所所長徐國慶在報告中闡述了智能化技術的內涵,分析了人工智能與自動化的區別,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智能化對職業結構、數量的影響,以及職業教育的應對之策,認為要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根據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深度改造傳統專業和設置新專業、有針對性地設置培養學生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能力的課程、提升公共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的比重,以及探索適合人工智能技術特點的教學方法。
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發展和教育應用展望”交流討論中,職業教育信息化教指委主任王鈞銘認為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會替代人工,其對人的釋放會對未來產業產生更大價值;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樓曉春分享了對產業轉移和職業教育適應性問題的思考;華東師范大學職成所所長徐國慶從信息焦慮、教育資源公平、設備依賴等角度對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進行了反思;江西省虛擬現實產業協會副理事長萬可謙認為要防止掉入經驗主義和傳統主義的陷阱,全方面培養適應數字化、智能化產業發展的職業人才;上海信息技術學校常務副校長葛睿分享了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并提出了傳統教育模式改革的若干建議。
在“數字化、智能化如何影響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交流討論中,上海城建職業學院校長葉銀忠認為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要與數字化、智能化產業發展相適應,做好“加、減、改”;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校長郝云亮指出數字化、智能化改變了學習方式,使職業能力的成長突破了時間、空間限制,學校應及時轉變教師角色與學校功能定位,用信息化手段培養學生信息素養;上海信息管理學校校長唐紀瑛結合學校實踐,指出要對學生從單一領域的培養轉向為符合復合型崗位技能要求的培養;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校長趙堅指出要提高教師在數字化教育轉型中的能力,打造數字化轉型的專業隊伍,完善教師準入標準,實行職前培訓等全生命周期培養。
本次論壇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拓寬了受眾面,更多與會人員參與云端研討。專家和與會人員一致認為,數字化、智能化代表了未來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發展方向,是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構建“雙循環”格局的重要動力。職業教育要通過自身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帶動人才培養規格升級,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助力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變革,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
(徐 芳)
10月25日,上海市職業技術教師教育學院在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揭牌成立。建設上海市職業技術教師教育學院,是上海落實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意見的重要舉措,是推動上海、長三角,乃至全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學院將圍繞“高水平、有特色”加強建設,在辦學模式、專家隊伍、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四個方面實現“高水平”,在與兄弟省市、其他同類機構錯位發展上體現“有特色”。從創新職業技術師資培養多方協同機制,完善職業技術教師職前職后貫通培養方案等方面著手,推動上海職教師資培養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上海市職業技術教師教育學院將堅持需求導向、任務驅動,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瞄準上海市重點領域(產業類)緊缺的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跟蹤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聚焦高端裝備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產業需求,精準對接職業院校師資需求,開展定制化人才培養。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突出“技術+教育”的特征,采用模塊化和項目化教學,引入“1+X”證書,既重視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持續提升,又強調教育教學能力的養成。畢業生具有相關行業知識和解決問題的綜合技能,同時掌握現代教育理論、技術和方法,具有開展專業教育教學及研究能力的高素質職業院校專業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
據悉,上海市職業技術教師教育學院實行院務委員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將成為上海先行先試,探索職業教育師資培養體制機制創新和培育一流職教師資的重要平臺。學院與大中型企業簽約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為每位學生提供企業實踐崗位;與職業院校簽約共建職教師資培養基地,為每位學生提供課堂教學實踐;與海外高校簽訂了交流協議,為每位學生提供海外交流學習的機會,確保人才培養的高水準和國際化視野。
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在會上指出,新形勢下,進一步發揮職業教育支撐人才強國戰略的動力源作用,構建高水平職教師資培養體系,對推進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翁鐵慧強調,要提高站位,精準定位,打造職教師資培養的世界級高地;要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探索職教師資培養的引領性模式;要優化機制,統籌資源,建設職教師資培養的標桿性平臺。翁鐵慧希望,上海市職業技術教師教育學院在未來建設中,一是要起點高,高站位協同、高標準要求、高效率推進,為國家職教師資培養培訓模式創新,探索上海道路,貢獻上海力量;二是要接地氣,堅持問題和目標導向,積極跟蹤科技發展前沿,著眼解決實際問題;三是要銳改革,勇做國家職教師資培養模式改革的突擊隊、排頭兵;四是要善融合,全面加強產教融合,吸納龍頭企業深度參與專業規劃、課程設置、教學設計,實現合作共贏;五是要匯資源,匯聚政府、行業、企業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六是要廣輻射,加強與中西部地區的交流與協作,在提升全國職教師資培養水平的同時,推動上海職教師資培養在更高起點上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上海市副市長陳群表示,上海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把推進職業發展作為“建設五個中心,強化四大功能”的重大舉措。成立上海市職業技術教師教育學院是上海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創新舉措,也是教育部和上海市新一輪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陳群強調,上海市職業技術教師教育學院要創新管理體制,加快構建政府給予政策支持,高校發揮專業優勢,行業企業深度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一是要在體制機制上形成合力,市教委要發揮好學院院務委員會作用,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既要辦好二工大校區,也要發揮好牽頭作用。二是要在培養模式上探索創新,堅持“技術+教育”的培養定位,突出技術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三是要在校企合作上持續用力,推動校企雙方在課程開發、實踐教學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形成協同育人整體合力。
(王 瀟)
10 月 29 日,為加快推進《四川省職業教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立法進程,四川省召開職業教育地方立法研究項目啟動會議,正式啟動四川省職業教育地方立法研究項目工作,研究《四川省職業教育條例》起草工作方案,明確下一步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和責任分工,推進立法前期調研、起草等各項工作落地落實。
四川省委教育工委委員,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張瀾濤;教育廳二級巡視員楊亞培;省人大教科文衛委辦公室二級調研員周明舉;省發展改革委、經信廳、教育廳、財政廳、人社廳、省國資委相關處室負責同志;省教育考試院、省教科院相關負責同志;來自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四川師范大學、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成都職業技術學院、成都市教科院、四川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熟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或地方立法的有關專家學者出席會議,教育廳職業教育處處長宋亞蘭主持會議。
張瀾濤強調了職業教育地方立法的重大意義,就開展立法調研、《條例》起草、意見征求、專家論證等一系列工作任務提出了明確要求,對下一步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周明舉、鐘俊敏分別就職業教育地方立法背景、立法程序、立法相關要求等作了詳細介紹,為做好下一步工作提出指導意見。
會議上解讀了《四川省職業教育條例》起草工作方案,為貫徹國家、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全國、全省職業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省人大關于教育立法工作的統一部署,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2021年立法計劃》要求,四川省教育廳于10月11日印發了《關于成立四川省職業教育地方立法研究工作領導小組和起草專班的通知》,建立了我省職業教育地方立法研究工作領導機構,成立了《四川省職業教育條例》起草專班,為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地方立法進程奠定了堅實基礎。職業教育地方立法研究工作是推動我省由職教大省向職教強省轉變的重要保障,職業教育地方立法研究項目工作正式啟動,為四川職業教育再上新臺階提供堅實的法制保障。
(周雨桐)
10月22日,由全國職業院校鄉村振興協作聯盟主辦,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承辦,以“新時代 新目標新征程”為主題的2021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
高峰論壇圍繞“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產教融合與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等話題,通過主題報告、優秀典型院校企業經驗分享、交流論壇,共商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理論與實踐,深入研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長效機制,著力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持續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在論壇上,廣東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吳艷玲表示,長期以來,廣東始終堅持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取得了優異成績和豐富經驗。她強調,廣東職業院校要堅定不移地服務區域產業需求,推動職業院校辦學定位與區域產業發展戰略深度融合,與企業攜手辦人民滿意的優質職業教育。“在‘十四五’期間,廣東將努力探索以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的產教融合新途徑。”吳艷玲說。
“職業院校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持續探索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圍繞產業升級靶向發力,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實現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有機融合。”廣州市教育局一級調研員林平表示:“職業院校要增強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建設‘院校集群+功能板塊’‘專業集群+產業鏈’的產教融合生態系統,實現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
校企合作現在已經成為了高職產教融合的“熱詞”。在開幕式上,還進行了校企共建項目合作簽約及鄉村振興學院揭牌儀式。廣州漫游計算機科技有限公司、中國銀行番禺支行、廣州質品服飾有限公司、廣東軒轅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易颯(廣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廣州大畫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深圳愛華教育集團與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簽約合作,7家企業2021年投資3 143萬元共建產教融合基地。對此,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彭華國表示,學校自2017年起謀劃融入廣州開發區產業園區,建設現代產業學院探索取得了成效。經過4年的積極探索,學校在廣州科學城光寶科技園與企業共建了6萬m2的實訓場地,引進科技公司投入5千萬元實訓裝備,吸引省內外本科、高職、技工等20余所院校的4千余名學生入駐產業學院,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辦學之路,初步形成了“入園建院、課崗融合”的產業學院育人模式。
在專題報告階段,校企5位專家結合各自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實踐做了精彩的報告。從教育基建、課證融合、課程改革等多角度探討產教融合新思路,分享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新成就。
(龔名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