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輝,王洪亮
(諸城市畜牧業發展中心 山東濰坊 262200)
豬塞尼卡谷病毒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發生,目前主要在巴西、美國、澳大利亞等各國發生,并呈現蔓延的趨勢。近些年來,在我國不同省份業也相繼出現該病的發生,對養豬業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引起了養豬業的高度關注。由于該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對豬的致死率不高,但嚴重降低了豬的生產性能,降低了養殖場的經濟效益。因此,必須要正確的認識該病毒病,進行合理有效的預防和診斷治療。
豬塞尼卡谷病毒病發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每年的春秋季節屬于高發季節。在養豬生產上,患病豬以及臨床上亞健康感染豬都是該病毒的主要傳染源,病豬口腔部、唇部以及蹄部等部位出現不同程度的水皰,水皰中含有大量的病毒,水皰的破裂極其容易造成病毒的傳播,該病毒通過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等方式都能進行傳播感染。塞尼卡谷病毒具有極強的存活能力,根據杭柏林等[1]研究表明,病毒可以在尿液中進行傳播,因此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為豬提供一個健康衛生的生產環境。此外,牛和老鼠的血型檢驗中存在該病毒的中和抗體,因此牛和老鼠被認為是該病毒的自然宿主,在養豬生產過程中要禁止以上兩種動物的出現,嚴格控制環境衛生,在野外養殖要禁止老鼠出現,防止老鼠通過糞便和接觸飼料造成該疾病的擴散,加速疾病的傳播。在豬生產過程中,不同年齡階段的豬都會發病,但母豬的發病率最高,高達70%以上,但死亡率低,且在半個月左右的時間可以自愈。塞尼卡谷病毒對仔豬的影響最大,仔豬感染該疾病會呈現出急性發病的癥狀,1~3 日齡的仔豬感染該病,其死亡率能夠達到30%~70%以上,4~7 日齡仔豬感染,該疾病死亡率達到30%左右,可見其病對仔豬的影響巨大。
病豬感染塞尼卡谷病毒具有一定的潛伏期,通常在4~5d 左右的時間,感染該病后,發病癥狀通常呈不同程度的水皰癥狀。豬在不同生長階段皆可能發生該病,母豬以及公豬的口鼻吻和口腔黏膜等部位會出現大小不一樣的囊皰,在蹄部出現發紅發燙,呈潰爛糜爛狀。成年豬一般表現出亞臨床感染,該病雖然致死率不高,但是具有較強的傳染性,一旦發病會導致整個豬群出現嚴重的傳染,嚴重降低豬群的生產性能。成年患病豬染病在一段時間后便會治愈,但感染急性塞尼卡谷病毒會導致各階段豬只出現頗行、難以行走等現象。個別感染嚴重的豬,會出現漿液纖維素性腹膜炎、心包炎等現象發生。由于豬塞尼卡谷病毒呈系統性發病,因此在發病的一段時間內,成年豬常會出現停止走動、厭食、嗜睡、體表發熱等現象,發熱溫度會達到39~40.5℃,最高可達41℃,嚴重影響采食。其癥狀持續長達3~10d 左右。成年豬只感染此病在一段時間后能夠自愈,但新生仔豬感染此病后會出現死亡率顯著升高,在感染初期會出現虛弱、嗜睡、不愿吸乳、拒絕走動、趴臥等現象,后期出現急性發病,導致仔豬出現死亡,死亡率可以達到30%~70%。在臨床診斷過程中,對于死亡發病仔豬進行解剖,可以發現在其腎臟部位有出血,在仔豬的舌、口、鼻吻、蹄等部位都出現潰瘍。塞尼卡谷病毒在豬群中流行一段時間,發病約在4~5 個月左右的時間,幾乎不會再有新例發生,但對于仔豬的死亡率仍然沒有降低,仍需要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法。
塞尼卡谷病毒病和豬瘟、口蹄疫不同,后兩種病對豬具有明顯的危險性,屬于我國規劃的一類疾病,一經發現需要立即撲殺,塞尼卡谷病毒病致死率不高,但是該病具有嚴重的傳染性,雖然大部分成年豬只感染后的幾個月內能夠有效地自愈,但是對仔豬造成嚴重的致死率,且因生產上沒有相對應的疫苗治療,極易被人忽略該病毒病,該病還沒有列入我國檢疫動物的疫病名錄之中,因此相關部門需要更加的重視對該病的關注。
3.1.1 有效的飼養管理措施由于塞尼卡谷病毒具有較強的傳染性,能夠迅速傳染健康豬。生產過程中一旦發生便會呈暴發性感染,會出現豬群呈現不同程度的感染,因此在生產中如果發現出現感染塞尼卡谷病毒的豬需要及時的控制,立即進行隔離,保證健康豬群的生產安全。在生產過程中要控制豬群的飼養密度,保證豬舍的飼養環境干凈、整潔和衛生是有效防止塞尼卡谷病毒病的手段之一。該病毒對仔豬產生較大的影響,容易引起死亡。因此要加大對仔豬舍的衛生管理能力和疫病防疫能力,該病毒主要傳播途徑是通過國內外的引種造成病毒傳播擴散。對引進豬只進行具體的調查和嚴格的隔離飼養,在確保豬隔離超過30d,血清檢驗正常后的前提下,才可以投入到生產使用。對病死豬只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避免該病毒進一步地擴散傳播。
3.1.2 控制好飲水和飼料安全豬塞尼卡谷病毒具有較強的傳染性,病毒存活時間長,且在惡劣環境中存活時間較長,塞尼卡谷病毒能夠在糞便中、尿液以及污水中存活較長時間。因此,豬場一經確認發生豬塞尼卡谷病毒病,要進行嚴格消毒工作。該病毒可以通過病豬的水皰破裂釋放,污染水源和飼料造成病毒擴散傳播,因此感染該病的豬舍水源需要進行徹底消毒后再重新使用,在生產中禁止飼喂含有發霉的飼料,一經發現飼料出現問題需要及時換料,不可抱有僥幸心理,使得豬群出現擴大感染。在豬場發病地區需要嚴格劃分疫點和疫區。外來人員和來往車輛及時進行嚴格的消毒,才能進入豬舍,避免造成豬塞尼卡谷病毒病的傳播。
對于豬塞尼卡谷病毒,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疫苗免疫,雖然我國在不斷的研究該病毒的相關疫苗,并取得了一些勝利,發現了豬只感染該病毒后產生的中和抗體,但在該階段仍然沒有可以商品化使用的疫苗,因此在生產過程中主要是以預防為主,以防治相結合。對于該病的研究,主要參照口蹄疫病毒的預防治療,重視日常的防蚊滅鼠工作,主要從切斷感染源等途徑避免該病的發生,雖然該病對于成年豬沒有致死性,但對仔豬造成嚴重傷亡危害。一旦某一個地區發生該病毒,將會造成該省份豬場大面積傳染,因此生產上發現該病毒的出現,需要及時的進行上報相關部門制定對策進行應對。
根據張振庭[2]的研究表明,采取對癥治療的方式,以減少水皰的發生、破裂和潰瘍等,可以在肌肉中注射頭孢噻呋鈉注射液,1 次/d,連續注射3d,能夠減少水皰的發生,如果在口鼻、蹄部等位置出現潰爛等現象,可以使用一定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清洗,之后涂上碘甘油,減少潰爛,1 次/d 即可。此外,還可以在飼料中添加一定的營養物質來增加豬的抵抗能力,從而降低該疾病的發生。根據樊曉旭[3]等研究報道表明:如果某地區發生該疾病,一旦確診豬塞尼卡谷病毒,需要立即進行上報,對于發病仔豬進行嚴格的封鎖或撲殺等措施,劃分疫區進行封鎖,嚴禁疫情擴散,降低該病在豬生產上造成的損失。
塞尼卡谷病毒在豬生產上具有較強的危害,該病毒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對仔豬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嚴重的降低了畜牧生產效率,提高了養殖成本。生產上發生該病主要以預防為主,防治相結合。本文主要從塞尼卡谷病毒在豬生產上的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及預防治療措施等方面進行綜述,希望對養豬業工作人員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