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娟
(山東省平度市東閣動物衛生與產品質量監督站 山東青島 266700)
豬群在飼養管理過程中,如果生物安全工作不到位、環境衛生較差、免疫接種不當、從疫區購買豬只等,就很容易引起豬只感染傳染性胃腸炎。健康豬只可以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本病,嚴重損害消化道上皮細胞和組織,引起典型的腹瀉和脫水癥狀。給豬群帶來巨大的危害和損失,由于本病屬于病毒性疾病,目前沒有特效藥物來治療,必須遵循預防為主的原則,采取綜合措施進行防控。
各種年齡的豬只均可感染本病,而貓狗和鳥類很少感染本病,但是能夠成為本病的傳播源,因為它們可以成為傳播媒攜帶病毒或著排毒,進而傳播給健康豬群。本病毒的貯存宿主主要有四種:
①呈亞臨床癥狀的豬場,一般是有新生仔豬或育肥的豬場,病毒可以長期存在于豬場內,一旦遇到適宜的環境條件,就會在豬群中暴發本病;②狗貓、野鳥和蚊蠅等有害動物,能夠成為機械性傳播媒介或向環境中排毒;③病豬或帶毒豬,它們的分泌物、糞便和母乳中攜帶有病毒,健康豬只通過接觸這些物質而攝入病毒發生疾病;④病死豬的尸體,實踐證明,病死豬經過屠宰后,血液或廢棄物中含有的病毒可以傳染給健康豬群[1]。
根據豬群的不同生長年齡,本病在豬群中呈三種流行模式:①流行性:當病毒入侵易感豬只后,會在整個豬群中迅速傳播,各種年齡的豬只均會感染發病,尤其在寒冷冬季,豬群大多呈典型的臨床癥狀;②地方流行性:一般有新生仔豬的豬場或新引進育肥豬的豬場,雖然仔豬能夠獲取一定的母源抗體來抵御外界野毒的入侵,但是如果外界野毒毒力較強,或者仔豬體質衰弱時,仔豬就會感染本病,促使本病長期存在于豬場中;③周期性流行:一般是病毒重新感染免疫母豬的豬場,有的感染豬只已經在冬季或秋天被屠宰,新引進的豬只成為易感豬群[2]。
病毒經過呼吸道和消化道侵入仔豬體內。病毒通過鼻腔侵入呼吸道后可以在呼吸道黏膜或肺臟內增殖,再經過血液進入腸道。病毒通過口腔進入食道、胃部和消化道內,感染小腸上皮細胞,致使回腸和空腸絨毛萎縮,上皮細胞受到嚴重破壞而發生脫落,造成小腸吸收營養物質或分解乳糖的功能下降,腸腔內形成高滲狀態,最后引起嚴重的腹瀉癥狀。仔豬感染病毒后,經過短短的十幾個小時就可以發生典型的腹瀉和脫水癥狀,隨后很快衰竭死亡。
仔豬感染傳染性胃腸炎后通常表現嘔吐、腹瀉等典型癥狀,排出水樣糞便,顏色呈黃綠色或灰白色,并且有的糞便中能夠看到沒有消化的凝乳塊,隨著病情發展,病豬明顯脫水、消瘦、口渴、停止采食,大約經過2~6d 時間開始發生死亡現象。通常1 周齡以內的仔豬發病后死亡率會很高,能夠達到90%~100%,隨著豬只日齡的增長,發病后的癥狀越來越輕,育肥豬和母豬發生本病后,僅僅表現食欲下降、嘔吐和下痢癥狀,一般經過幾天時間就可以自行恢復健康狀況,很少發生死亡情況[2]。
因為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辦法,建議在實際生產中,必須遵循預防為主的理念:建議采取自繁自養模式,嚴禁從疫區引進豬只,需要引種時,應進行認真考察或調查,從無疫區引種,并且經過嚴格檢測,引入場區后進行隔離飼養,確保沒有任何疾病后才放入大群混合飼養。
定期將環境中的廢棄物質清理出去,進行生物發酵或物理消毒處理,多圈舍每周定時清洗和消毒2 次,對活動場所每周定時清理和消毒1 次,及時殺滅環境中存活的病毒。同時每天定時清洗和消毒飲水和喂料器具,避免飼料和飲水受到病原體的污染,降低豬群感染本病的風險[3]。引起本病的病毒對高溫比較敏感,在高溫下或光照下經過幾個小時就可以失去活性,并且對碘制劑、乙醚、甲醛等消毒藥物高度敏感。
在母豬分娩前45d 和15d 分別接種免疫強毒滅活疫苗,以提高母豬機體抗體水平,仔豬可以通過吸吮母乳來獲取足夠的母源抗體,增強抵御外界野毒的能力。還可以在仔豬出生后3d 接種人工致弱的弱毒疫苗,來提高仔豬自身免疫力,對外界病原體的感染具有較高的保護力。
一旦發現仔豬感染本病,需要用補液鹽進行口服,來防止繼發感染其它病菌,縮短病程,促進仔豬盡快康復。還可以用康復成年豬的全血給仔豬口服,對預防本病有一定效果。還可以用康復成年豬的血清給仔豬注射,能夠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還有一個土辦法就是將草木灰和土霉素粉混合在一起,撒在仔豬圈舍內,讓仔豬自由舔舐,使用2d 后可以收到很好的療效[3]。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冠狀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病豬主要以嘔吐、腹瀉和脫水等為主要癥狀。在豬群飼養管理過程中,如果環境衛生較差、從外地購買種豬、免疫接種不當、飼料營養缺乏、生活環境條件較差等情況下,極易引起豬群感染本病。豬群感染本病后不僅影響生長速度和飼料利用率,還會降低仔豬成活率和養殖效益,給豬場帶來很大的損失,所以管理者需要了解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提高飼養管理水平,控制好豬群飲食,及時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增強豬群體質和抵御外界野毒的能力,幫助養殖業更有效地防控好本病,減少本病對豬群帶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