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靜
(四川省岳池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四川廣安 638300)
2018 年非洲豬瘟在遼寧省首次確診,隨后疫情向全國各省迅速蔓延,到2019 年下半年,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豬肉價格顯著升高,嚴重影響人民的正常生活。因此,做好非洲豬瘟的防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歐洲野豬、疣豬、叢林豬、患病家豬、康復家豬和非洲軟蜱為非洲豬瘟的長期傳染源。發病豬和病死豬的全血、組織、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都含有非洲豬瘟病毒,成為重要的傳染源。
主要傳播循環方式有:叢林傳播循環、家豬循環、野豬循環、蜱-豬循環和野家循環五種模式,重點闡述前兩種模式。
1.2.1 叢林傳播循環(蟲媒傳播)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軟蜱-叮咬野豬—被未感染非洲豬瘟的軟蜱叮咬獲得病毒——在軟蜱體內存活繁殖——叮咬其他野豬導致感染,即“野豬—軟蜱—野豬”的循環模式,非洲豬瘟病毒通過這種叢林循環長期存在自然界中。家豬循環(家豬—家豬,接觸傳播):非洲豬瘟經口—鼻途徑直接傳播,或接觸感染動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攝入豬肉或其他受污染物品,或通過被污染物之間間接接觸傳播。
直接接觸傳播:①感染豬與未感染豬在互相爭斗和撕咬過程中通過口、鼻等方式直接接觸傳播;②未感染豬直接接觸感染豬的分泌物和排泄物。
間接接觸傳播:①飼喂被感染的肉品廢棄物,如潲水、餐廚垃圾等;②接觸被污染人員的衣物、裝備等;③接觸被污染的各種車輛;④接觸被污染的生產生活物品;⑤飼喂被污染的飼料和飲水。
豬科所有動物都易感,但主要對家豬、野豬和它們的近親歐洲野豬致病。
潛伏期4~19d,具體時間主要受病毒、宿主和感染方式等因素影響。
傳染性強,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達100%。
該病無明顯季節性。
通常無明顯臨床癥狀,1~3d 內發生突然死亡。
體溫40.5~42℃,病死率可達100%,病程4~10d。
外觀:眼、鼻有黏液膿性分泌物;耳、四肢、腹部皮膚有出血點,可視黏膜潮紅、發紺。
呼吸系統:呼吸困難,有呼吸道癥狀。
消化系統:出現嘔吐、便秘,糞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蓋;腹瀉,糞便帶血。
神經系統:精神沉郁、厭食;共濟失調或步態僵直,病程延長則出現其它神經癥狀。
生殖系統:妊娠母豬流產。
體溫波動無規律,一般40.5℃以上,仔豬病死率較高。病程5~30d。其他癥狀與急性相同,但病情較輕,病死率較低。
波狀熱,病程2~15 個月。呼吸困難,濕咳,消瘦或發育遲緩,體弱,毛色暗淡。關節腫脹,皮膚潰瘍。死亡率低。
1)頜下淋巴結、腹腔淋巴結腫大,嚴重出血;
2)心內膜和心外膜出血;脾臟充血腫大易碎,呈暗紅色至黑色,表面有出血點,邊緣鈍圓,有時出現邊緣梗死;
3)肺臟腫大,切面流出泡沫性液體,氣管內有血性泡沫樣黏液;
4)腎臟包膜斑點狀出血;
5)胃、腸道黏膜彌漫性出血、膽囊瘀斑出血。
根據臨床癥狀、剖檢癥狀和流行病學,各符合標準之一即定為可疑病例。
對臨床可疑病例,經市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實驗室檢測為陽性的,判定為疑似病例。
對疑似病例,省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經普通PCR 或實時熒光定量PCR 方法復核陽性,結果為陽性的,判定為非洲豬瘟確診病例。
非洲豬瘟防控是一個系統工程,重點需做好生物安全、免疫完善和生產管理三個環節。
生物安全是通過減少病原入侵,及時殺滅入侵病原和阻斷病原在豬場內傳播來最大限度降低病原微生物的載量。提高生物安全需做好以下環節。
與豬相關環節:①最好不要引種,盡可能自繁自養;②禁止廚余垃圾喂豬;③實行小單元實心墻飼養,減少鼻對鼻接觸進行氣溶膠傳播;④糞尿處理實行暗溝室外下水排放;⑤豬場內禁止解剖;⑥病死豬和病豬的污染物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
人員環節人員帶進出豬場的頻率最高:①不去接觸危險的地方如聚餐、聚會、屠宰場和拉豬車;②外來人員不得進入豬場;③人員返場必須消毒洗澡換服裝;④進入豬舍前必須洗手和換專用靴子;⑤嚴禁在舍內排泄、吐痰。
賣豬環節相關數據顯示賣豬后發病幾率增高:①拉豬車、販運人不能靠近豬場;②停車裝載豬的地點使用前后消毒;③參與賣豬人員洗澡換服裝后才能返場;④參與賣豬工具消毒后才能返場;⑤賣豬時必須有專人負責消毒;⑥做好批次生產計劃,減少賣豬頻率。
水源環節水的使用風險性極高,1 個單位的非洲豬瘟病毒即可引起健康豬致病:①飲水要使用60m 以下深水井的水;②要設計好排水溝防止雨水倒流,尤其是雨季;③沖洗圈舍的水要清潔衛生,加入消毒液0.5h 以上處理,如二氧化氯泡騰片。
飼料環節飼料是直接進入豬體內的物質,風險性高:①運飼料的車輛可能攜帶非洲豬瘟病毒,最好在1km 外用自己的車輛進行轉運,轉運前凈置0.5h 以上稀釋濃度;②為消殺飼料外包裝可能攜帶的病毒應進行紫外線或臭氧消毒;③新進飼料在飼料倉庫放置15d 以上再使用,避免飼料原料攜帶病毒。
物品環節凡是進場的物品應保留最小包裝進行消毒,消毒方式可以是霧化、紫外線、臭氧等。
場內其他動物環節豬場內其他動物可能會機械性攜帶或搬運非洲豬瘟等病原:①場內除人和豬,不能養其他動物,同時防止野生動物進入;②消滅蒼蠅,滅蠅的關鍵是蛆,可以通過糞尿發酵或用環丙氨嗪殺滅;③消滅蚊子,滅蚊的關鍵是場內不能有死水,在死水區可用石灰、火堿、洗衣粉進行堿化;④消滅老鼠,根據不同品種老鼠的生活習性進行殺滅;⑤防止鳥類,可以采用動態稻草人、驅鳥器或驅鳥帶;⑥消滅寄生蟲,尤其是軟蜱,可以用阿維菌素透皮劑或辛硫磷。
消毒環節尤其是在有危險的時候必須進行消毒,包括賣豬、進人、進料、轉群(無癥狀感染的豬傳播)。
消毒藥與消毒方式:①臭氧或紫外線消毒,運用在封閉環境、有死角物品;②氫氧化鈉、生石灰消毒,運用在環境地面和空欄時,掌握好濃度(如氫氧化鈉2%~3%最佳)、溫度(氫氧化鈉高于4℃才有效)和時間等;③二氧化氯消毒,運用在飲水、環境消毒;④表面活性劑,運用在黏膜和接觸黏膜物品(如醫療器械等);⑤洗滌用品,運用于手、皮膚和服裝等清洗;⑥高溫消毒,豬舍復養前進行高溫消毒,如火焰消毒等。
疫苗是防控疾病的最后防線,因非洲豬瘟暫無有效的治療藥物和疫苗,所以要防控非洲豬瘟只能通過非特異性免疫力來抵抗非洲豬瘟病毒的入侵。特異性免疫的發生會增強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的功能,要提高非特異性免疫力首先要提高特異性免疫力。特異性免疫即為基礎免疫,指發病率高、發病后沒有治療藥物但有安全可靠的疫苗的疾病的免疫。常見的基礎免疫有偽狂犬、豬瘟、口蹄疫、細小病毒、日本乙腦、流傳二聯苗和圓環病毒等。
完善基礎免疫要根據豬群實際選擇合適的免疫種類。如所有豬群都應進行偽狂犬、豬瘟和口蹄疫免疫;種豬必須進行細小病毒和日本乙腦免疫;結合自己豬場實際選擇制定流傳二聯苗和圓環病毒免疫計劃。
生物安全做不到滴水不漏,免疫完善也不可能百毒不侵,這就需要加強飼養用來彌補生物安全和免疫完善的漏洞、協調他們的矛盾,通過做好每一個細節,在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生產成績。主要包括管理計劃和動物福利。
制定管理計劃合理制定豬場年、月、周和日工作計劃,同時注意工作先后順序,如免疫前要增加營養、保健前先驅蟲、驅蟲時需配合多西環素、治療不能過夜、在特殊情況下免疫和同時治療。
提高動物五大福利:①生理福利,供應營養全面的飼料和充足飲水,確保豬只吃飽喝足;②環境福利,根據不同豬群提供與之相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通風、飼養密度,睡覺的地方最好用橡膠墊板,確保豬只住得舒服;③衛生福利,搞好圈舍、食槽和豬只的清潔衛生,減少病害傳染;④行為福利,可以增設柔軟玩具,讓豬只表達天性的自由,快樂生長;⑤心理福利,減少應激讓其慢慢適應新環境,如仔豬斷奶和轉群不要同時進行,減少恐懼和焦慮的心情。
非洲豬瘟是能對我國養殖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的一類動物疫病,嚴重影響人民生活水平,從生物安全、免疫完善和飼養管理三方面進行綜合防控,才能確保生豬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