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迪
沈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 遼寧沈陽 110000
在現存的傳統街區的改造案例中,很多傳統街區建筑被肆意拆除、重建現象。
像筒子樓,城中村或者胡同這種傳統街區,存在部分的生活設施較差,或者功能模式缺失的現象;住宅區內無衛生間、街區中建筑摩肩接踵,空間利用率極高等等現象[1]。
傳統街區中“原始空間”即是最能體現街區特有的生活方式、街區記憶、場所精神的人文氣息濃郁的傳統街區的核心價值空間蕩然無存,致使空間所承擔的場所精神、街區記憶也隨之丟失。
“微設計”概念的產生最早源于一個多世紀前人類工業文明的發展,之后由“都市實踐”的建筑師王輝提出來,并應用在傳統街區中來解決現存問題;“微設計”理論方法與傳統意義上改造方式明顯不同的是其更注重從最低層人的角度出發,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設計方法。通過對社會生活中微觀現象的觀察,研究分析找到問題本質,并提出相應解決方案。
①干預程度低:改造對象盡可能多的保留,片段化修復;區別于以往的大面積的“粗魯式”改造,“低干預”的改造過程更柔和,對街區整體負面影響較少。②精準度高:精準定位于亟需改造的對象,然后采用一種小尺度的改造方式,進而更有效的、更直觀的介入到傳統街區中。③自下而上:與街區居民的生活方式緊密結合的,通過研究傳統街區居民生活方式所慢慢演化生成的空間模式——典型空間,將其延續下來,并應用到街區改造中的一種自下而上的、不改變太多街區居民原本生活模式的一種改造手法,使得改造后的街區能夠再次拉回與人的距離。
對于經過時間的沉淀后所遺留下來的——特色的舊墻垣、建筑外飾面顏色和材質、檐口線腳等元素進行修復與激活,試圖以積極的、微小的片段化方式改造、修復現有元素及資源,營造一種低干預的、積極向上的街區氛圍[2]。
通過系統分析傳統街區內造成街區問題的“癥結”,然后針對具體癥結點進行精準化的“小尺度改造”,達到以點帶線,以線帶面,最終激活整個街區的效果。
典型空間即街區整體形態、具體空間尺度、街巷走勢、第五立面等類似這種典型生活空間,重塑街區典型空間其主旨是回歸以往的有效的街區生活空間,重塑傳統街區的場所精神,從根源上解決傳統街區的問題。
天津河北區三岔河口傳統街區位于天津市海河旁邊,市中心的范圍內,交通發達;這片傳統街區因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加之復愈傳統街區重要性,因此亟需更新狀態。下文是結合實地調研天津河北區三岔河口傳統街區現狀問題,提出“微設計”提出改造策略:
通過保留和修繕原有的片段空間,用一種干預程度盡可能低的改造方式,延續舊街區的生活記憶。對天津河北區三叉河口附近傳統街區提出具體的改造方案如下:①針對在街區中部建筑單體內部結構保留完好,外立面部分破敗這類現象,設計策略是保留原本的柱網結構,拆除破敗外墻,加建新墻。②針對隨意加建的這類現象,設計策略是將肆意加建的部分從水平方向轉移至垂直方向,利用屋頂平臺來實現加建部分的功能的補償,而并非大面積的拆除。③針對街區肌理,設計策略是采用傳統“街屋”模式分離,重塑傳統街區小尺度肌理,同時形成的一條條窄窄的宜人的胡同,更增加了鄰里間日常交流的可能性[3]。
對傳統街區空間進行有針對性的一種功能補償手段,將缺失的功能空間設計成適宜的最小尺度,方便其更便捷的植入到有功能缺失的空間中去。對天津河北區三叉河口附近傳統街區提出具體的改造方案如下:①針對傳統街區部分建筑單體內不設置衛生間的現象,設計策略是將衛生間與洗漱間整體統一做成一個個小的“功能泡泡”,植入到民居旁,因其體量小,方便空間布置。②針對街區缺少垂直交通問題,設計策略是將通向二層的樓梯做成較小的體量單元,作為一個個“功能細胞”加入所需的建筑旁,既是室外樓梯的補充,便于屋頂平臺的功能使用又使屋頂平臺成為景觀平臺,便于居民登高遠眺海河。③針對街區缺少公共活動空間,提出設計策略是將街區開頭與結尾兩塊大空地用作公共活動區,增加室外空間的趣味性,激活街區氛圍。
即自下而上的改造,延續長久以來自下而上形成的生活方式、城市記憶。對天津河北區三叉河口附近傳統街區提出具體的改造方案如下:①視覺空間記憶:內部空間設計策略是還原原本店鋪內逼仄的樓梯間、在庭院中二層加建連廊形成小尺度采光天井等。②聽覺空間記憶:引入屋頂平臺及二層連廊的,使居民在室內仍然可以感受到室外人們熱切討論著家長里短的呢喃軟語、孩子們一起嬉戲玩耍的歡聲笑語;在中庭、天井,室外庭院等空間布置綠植,讓居民可以再次重溫夏日的正午,伴著蟬鳴入睡的時光。③身體記憶:設置多處可上人的屋頂平臺,實現居民重溫旁晚登高遠眺的、仰望星空的一種情感寄托。
本論文所討論的“微設計”街區改造方式可以不斷延續其固有生命力。不僅符合當下時代背景所強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對資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可以幫助建筑師開啟探索建造宜居環境、優質社區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