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江
(青州市畜牧發展服務中心 山東濰坊 262500)
狂犬病是一種廣為人知的急性烈性傳染病,主要由狂犬病毒引起,因為病人具有對水的明顯恐懼現象,又被稱為恐水病。本病也可以感染羊,其臨床特征是病羊高度神經調節障礙,狂躁不安和意識紊亂,最后發生麻痹而死亡。目前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在亞洲和南美洲流行嚴重。對國內廣大養殖戶來說,因為該病發病相對較少,對本病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認知,一旦發生往往忽視而白白造成損失。
狂犬病病毒為彈狀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屬的成員。在電鏡下觀察病毒呈子彈狀或桿狀,長約180nm,寬75~80nm。本病毒的核酸結構為單股正鏈RNA。RNA 和核蛋白構成芯髓,外面是螺旋對稱衣殼,最外層是帶有若干個10nm 長的釘狀糖蛋白纖突的囊膜,對病毒感染和誘導中和抗體起重要作用。狂犬病病毒僅在動物中樞神經細胞內繁殖,在細胞漿內有數個嗜酸性包涵體,呈圓形、橢圓形、菱形,在大腦海馬角處存在最多,此包涵體又稱為內基氏小體。根據資料證明狂犬病病毒能凝集鵝紅細胞,但不凝集其他動物和人的紅細胞。
病毒可在雞胚絨毛尿囊膜、原代雞胚成纖維細胞、地鼠腎細胞、小鼠上皮樣細胞中增殖,并在適當條件下形成蝕斑。
狂犬病病毒分為兩種。一種是街毒,是指從自然界發病的動物中分離出來的狂犬病病毒。另一種是固定毒,是將街毒多次通過兔體傳代使其減弱對人和動物的毒力的毒株。狂犬病毒的保護抗原為病毒囊膜上的糖蛋白。采用單克隆抗體病毒中和反應可將狂犬病毒分為4 個血清型,但交叉保護試驗均相同。采用基因的同源性比較,目前可將狂犬病病毒分為7 個基因型。
本病毒對外界抵抗力不強。在50℃下15~60min,70℃下15min,100℃下2~3min 均可將其滅活。紫外線和X 線照射也能將其滅活。在凍干或冷凍狀態下可長期保存。在50%甘油溶液或4℃下存活數月到1 年。病毒能被甲醛、升汞、乙醚、酸或堿滅活。
家畜及野生動物對本病均易感染。羊發病較少,這與動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性有關。自然發病的還有許多野生動物,如狼、狐、豺狼、貂、鹿及其他動物。實驗動物中兔、豚鼠、小鼠及雞等都能感染,人也易感染。
患病的家犬、病羊及帶毒的野生動物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
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延腦,大腦皮質,海馬角,小腦和脊髓中,唾液漿和唾液中也存有大量病毒,并隨唾液排出體外,在臨床癥狀出現前10~15d,可從唾液排出病毒。在臨床癥狀消失后6~7d 也可能排毒。多數病例是被狂犬病動物咬傷而感染,也可通過氣霧溶膠感染或傷口感染。
本病主要為水平傳播。
本病多由咬傷引起,但只有一部分動物發病,新的流行鏈特別明顯,一個接一個以散發形式出現。本病的發病無年齡和性別的差異,多散發。
存在于發病動物唾液中的病毒,通過咬傷進入羊的皮下組織,然后沿神經纖維由外周進入神經中樞,并在神經系統中繼續散布。病毒除了以向心方向到達中樞神經系統外,也可按離心方向由中樞神經系統到達外周神經。唾液腺和唾液中的病毒,按后一種方式進行傳播。病毒在中樞系統繼續繁殖,一方面侵害細胞,另一方面損害血管壁。血管壁受損后,引起血管四周的細胞浸潤。神經細胞受到刺激后,首先引起興奮癥狀,當延腦患病時則引起發熱,多尿和糖尿;到后期,由于神經細胞變性,逐漸引起麻痹癥狀。呼吸中樞的麻痹是造成動物死亡的直接原因。
羊狂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4~6 周,其典型經過分為前驅期、興奮期和麻痹期。
1)前驅期。此期多為感染后的8~48h,病羊精神沉郁,常躲在暗處。出現異嗜,好食碎石,干草,泥土,羽毛及木片等異物。咬傷處發癢,不久發生吞咽困難。唾液開始增加,有時呆立不動。
2)興奮期。經1~2d 的前驅期后進入興奮期,病羊狂躁不安,攻擊人畜。無目的奔走,有攻擊性,可攻擊其他動物及人。在狂暴過程中,沉郁狂暴交替發作。由于咽喉麻痹,吞咽神經及舌下神經變性,下頜下垂,吞咽困難,飲水困難。甚至由于咽喉麻痹不能飲水,見水即表現神志緊張,故有恐水病之稱。此期持續3~4d。
3)麻痹期。病羊消瘦,精神高度遲鈍,在咽喉肌發生麻痹之后,下頜肌、舌肌、眼肌等也出現不全麻痹,斜視。由于脊神經變性,后軀麻痹,常臥地不起。一般經6~8d,有時可延長到10d,最后因全身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
病羊被咬部位發生奇癢,興奮不安,常以角抵觸人畜和墻壁等。不斷磨牙,大量流涎,反芻停止,輕度臌氣。在興奮過程中亦間有沉郁期,而后反復出現狂暴癥狀,興奮期較短,病羊起臥不安,病的末期麻痹而死。
病羊尸體異常消瘦,可視黏膜呈藍紫色,血液濃稠,不凝固,體表有傷口或裂傷。牙齒發生折斷,口舌黏膜糜爛。胃內空虛或充滿異物,胃黏膜高度發炎,胃黏膜充血、出血或糜爛。腸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變化。組織學上主要呈非化膿性腦炎變化,在大腦海馬區,其次是小腦和延腦的神經細胞的胞漿內出現嗜酸性包涵體。
根據典型癥狀,結合咬傷病史,一般可以確診,病羊死后方可采集腦部組織做實驗室診斷。
1)內基氏小體檢查。采取海馬角、小腦、延腦等觸片和組織切片染色檢查,發現內基氏小體者為陽性。此法檢查為陰性者,也不能否定不是狂犬病。還可以進一步進行生物學診斷。
2)動物接種試驗。將腦組織研碎用肉湯或生理鹽水制成10%黏劑,低速離心15~30min,取其上清液,加青霉素1,000IU/mL、鏈霉素1mg 處理,1h 后,每只小鼠0.01mL,腦內接種6~10 只。如有狂犬病病毒存在,一般在注射后第9~11d 死亡,死前1~2d發生興奮及麻痹癥狀。如為了及早診斷,可于第5~7d 各殺死小鼠1 只,檢查內基氏小體,其余繼續觀察。如第9~11d 不死,繼續觀察到21d。
3)熒光抗體診斷技術。此診斷方法快速而準確,適宜推廣。
本病需與破傷風、腦膜炎、腦炎相鑒別。
1)破傷風的潛伏期短,有牙關緊閉及角弓反張而無恐水癥狀。
2)腦膜炎、腦炎常易與狂犬病前驅期的癥狀相混淆,但沒有咬傷史,精神狀態出現遲鈍、嗜睡、昏迷及驚厥等,與狂犬病的神志清楚、恐慌不安等癥狀不同。
1)免疫預防。平時要加強對羊群的防護,防止野犬及狼咬傷羊只。撲殺野犬,按免疫計劃對軍犬或家犬定期注射狂犬病弱毒疫苗。
2)治療。治療被咬傷的羊只時,用肥皂水沖洗傷口,再用0.1%升汞、2%~5%碘酊或3%石炭酸溶液對傷口進行處理。同時要在24h 之內注射狂犬病弱毒疫苗,皮下注射10~25mL,隔3~5d 后再注射1 次,密切觀察羊只臨床癥狀,一旦發病立即撲殺。也可用抗狂犬病高免血清對每只羊皮下或肌內注射5mL,必要時再重復注射1 次,有較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