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紅英 劉其龍 百色學院體育學院
瑤族銅鼓舞,是瑤族人民創造的一種民間舞蹈形成,流傳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田林縣各地“木柄瑤”“長發瑤”中銅鼓舞,至今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受到當地瑤族同胞的喜歡。農歷正月初三是木柄瑤一年一度的銅鼓節,按照傳統的習慣,每逢這天、木柄瑤同胞都要跳起銅鼓舞,以紀念先人、歡慶祈福。木柄瑤銅鼓舞一般由四個部分構成,先跳打長鼓舞,接著《圓圈舞》,再跳《迎春舞》,最后是《扁擔舞》,舞姿獨特,動作優美,魅力無窮,令人心曠神怡。跳舞時鼓手有節奏的擊鼓,通過擊鼓節奏的變化而引起舞蹈動作和隊形的變化,舞者情緒隨舞蹈而起伏,舞法矯建有力舞姿,粗獷靈活,舞蹈場面歡快動人,顯示出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瑤族銅鼓舞主要以銅鼓打擊樂為伴奏的舞蹈,音樂節奏的快慢、強弱以及舞蹈的動作隊形的變化均由銅鼓指揮。它的音樂節奏特點是:
1.打長鼓舞鼓聲節拍特點是男舞者雙手拿鼓槌互相敲擊兩下,左手和右手各敲擊鼓面一次,表示起始。開始時的動作緩慢輕柔,節奏有兩短一長(一拍一動)和一短一長(一拍兩動),結束節奏快速敲擊鼓面2*8拍,然后再敲擊鼓面3拍結束;中間男舞者左手敲擊圓鼓背面兩聲后右手再敲擊同一個鼓正面一次,同時左右旁邊兩位男舞者同時敲擊長鼓正面一次,重復兩次;接著中間男舞者左手敲擊鼓面兩聲后右手再敲擊另一個鼓面一次,同時左右旁邊兩位男舞者同時敲擊長鼓正面一次,重復一次;依此類推后,男舞者敲擊鼓面開始跳躍。鼓聲節奏鮮明,舞蹈的節拍基本上是擊鼓面三聲再敲鼓槌一聲。銅鼓聲分為三個部分,鳴鼓開始時,銅鼓聲緩慢輕柔,逐漸加快,鼓點高亢激昂,最后如疾風驟雨。
2.圓圈舞由于演員的缺失已經不再進行表演,所以相關的資料也無法查找。
3.迎春舞鼓聲音樂節奏特點是跟長鼓舞節奏特點是一樣,節奏明顯,歡快;前半部分的節奏趨向于2/4拍的節奏,這個大概要完成3*4*8的節拍左右;第二部分節奏跟前半部分的節奏一樣,但在第4拍和第8拍的時候變成兩拍一動,這個大概要完成2*4*8的節拍左右;第三部分節奏跟第二部分的節奏一樣,但是節奏較前面明顯比較歡快,舞者聽鼓聲節奏的同時還要跟著節拍喊叫,這個大概要完成5*4*8的節拍左右。
4.扁擔舞鼓聲節奏特點主要是舞者雙手握鼓槌敲擊長鼓兩面,再加上扁擔碰撞發出的聲音組成的。節奏歡快,規律性強;鼓聲節奏趨向于2/4拍的音樂節奏,完成節拍可根據打鼓者打鼓時間的長短來完成。
田林瑤族銅鼓舞是木柄瑤寨在平時的勞動中創造出來的集體舞,是木柄瑤的瑤族同胞獨一無二且特色的一種原生態民間舞蹈,舞蹈動作是模仿勞動人民在生產中的打稻谷動作和鋤地動作而成,它的律動特點和結構特點在廣西其他瑤族支系的銅鼓舞及其他民族的銅鼓舞都是沒有的,它的動作結構特點是:
1.打長鼓舞是田林瑤族銅鼓舞的重要部分,有單打和雙打兩種形式,銅鼓合著長鼓的節拍,舞者踏著節拍而舞,舞中擊鼓。“打長鼓”所要表達的情緒是由個人技藝和節日的歡樂來展示的。由2男2女或4男4女逆時針方向合打,開始舞時由兩個男舞者分別站在大木鼓的左側和右側,兩人都面向大木鼓的鼓面,跟著銅鼓的節拍,每邊手都握著鼓槌互相敲擊兩下,同時左手和右手各敲擊大木鼓鼓面一聲,表示舞蹈開始,開始時的動作緩慢輕柔,左手和右手輪流敲擊大木鼓鼓面兩聲后,敲擊鼓棒后再開始敲擊鼓面跳躍。舞蹈的節拍基本上是敲鼓槌一聲再擊鼓面三聲。舞者身體面向鼓面,右手上舉敲擊鼓面一聲,膝關節上抬右腿,左手鼓槌上揚敲擊鼓面一聲,膝關節上抬左腿,右腳放下,兩腿相互交替。右手握槌敲擊鼓面第三聲后,雙手背后兩只鼓槌互擊一下,跨步到木鼓的另一面轉身,以同樣的動作擊打木鼓的鼓面三聲后抬起右腿,雙手握槌腿下互擊,反復動作。它的動作特點:下肢動作主要以蹲轉體交叉、跳躍、抬腿、并腳等步伐為主,上肢動作主要以單手敲鼓、雙手敲鼓、前面擊槌、身后擊槌、胯下擊槌、頭上擊槌等動作為主,動作由慢到快、流暢,隨著鼓點的節奏變化引起動作變化,男女動作有別。敲打大木鼓時若是女子,動作與男舞者是有些不一樣的,女子動作是敲擊鼓面三聲后,雙手同時在背后用鼓槌相互敲擊一下,而不是在腿下相互敲擊動作,這樣的動作看起來更加好看優美。
2.圓圈舞由青年男女牽手繞圈而舞,取團結、齊心、相連之意。由文獻和資料中發現,瑤族銅鼓舞中的《圓圈舞》目前只剩一人會跳,該舞在過去由八個女子進行表演,而現在由于演員的缺失已經不再進行表演了。
3.迎春舞則由男青年和女青年手拿一短紅綢巾走位和穿插隊形,表示對春天到來的喜悅。它的舞蹈動作是模仿勞動生產中的打谷動作和鋤地動作而成的。做動作時圍成兩個圓圈,里圈是女青年,外圈是男青年,男女動作有別。它的動作特點:下肢動作男女青年都以點地(腳跟腳尖)、弓步、移動重心、走步、并步、抬腿、吸腿、馬步轉身、跳起踢腿等步伐為主;男青年的上肢動作主要以雙手擺動、單手擺動、插腰、雙手頭上擊掌、鋤地動作、前后擺動(同手同腳)、雙手胸前擊掌等動作為主;女青年的上肢動主要以雙手擺動單手擺動、插腰、雙手胸前擊掌、上下擊掌等動作為主;風格獨特,動作簡單,協調,舞姿優美。
4.扁擔舞主要在扁擔里完成的舞蹈,跳扁擔舞時男青年和女青年各分一組,每組隊員都需要有兩個人下蹲手拿長扁擔的兩端做一開一合的敲擊,其他人在扁擔的一開一合之間跳上跳下起舞,情緒高漲熱烈,有狂歡的色彩。它的動作結構特點主要以跳躍點地轉身向前移動等步伐為主,上肢動作兩手插腰,動作簡單,男女動作可以面對面或背對背完成動作。
銅鼓舞則通過鼓點節拍的變化而變化舞蹈中的各種隊形,它的集體舞有好多種隊形,例男青年和女青年可以圍成大小圓圈,也可以排成半圓形、一字形、縱形、交叉相互對跳、四方形、穿插走等隊形,隊形變化簡單明了,容易走位,但是圖形不夠鮮明。
經過反復觀看視頻資料和大量文獻資料的研究,發現銅鼓舞的音樂節拍有快有慢,動作與動作、段與段之間的音樂節拍銜接不是很自然,節拍有多有少,沒有固定段落和拍數很難記住,過渡不順暢,很難聽懂;而現代健美操節拍通常分為四小段,每一小段都有八個八拍的節拍,節奏感強,節拍明顯,容易記住,段與段之間的節拍銜接自然、流暢;將銅鼓舞的節拍在原有的基礎上與現代健美操節拍相互融合,音樂節拍更加突顯、優美,更加緊湊鮮明,過渡更加順暢,且容易記住拍數,容易學習;節拍記住了就會增強學習者的信心;或且把銅鼓舞音樂節拍的弱拍和慢拍部分編入現代健美操的開始部分和結束部分,也可以把鼓聲融入現代健美操音符當中。把兩者音樂節拍相互融合后帶入課堂中學習,也容易被學生們接受和喜歡,為非遺傳統舞蹈的保護與傳承起了一定的作用。
經過反復觀看銅鼓舞的視頻資料和大量文獻資料的研究,銅鼓舞的下肢動作主要以抬腿、提膝、跨步、跑步、點地、交叉、馬步轉身、跳起踢腿等步伐為主,上肢動作主要以敲擊鼓面(左右輪流擊鼓、跳躍擊鼓面)、兩鼓槌互擊(前后兩只鼓槌互擊,胯下互擊)、甩手、擺手(雙手、單手)、擊掌等為主,動作簡單、易懂,變化不多,容易學習。而現代健美操下肢動作主要以并步、交叉步、v字步、十字步、漫步、后踢腿跑等步伐為主,步伐種類繁多,易于變化;上肢動作主要以手型(掌、拳、指)、手臂(擺動、舉、屈伸、繞環)、軀干、頭部等動作為主,動作豐富多彩,生動活潑,表現出美感;把兩者動作進行融合時,在創編上把銅鼓舞中具有特色的民族舞蹈動作直接編入現代健美操中;或者把現代健美操的基本步伐融入銅鼓舞中;也可以把銅鼓舞的動作步伐與現代健美操的基本動作步伐進行混合搭配,如現代健美操的步伐,搭上銅鼓舞鼓槌動作;或者把現代健美操的手臂動作配合銅鼓舞的腳步動作;或者把現代健美操的腳步動作,配合銅鼓舞的手臂動作等。在融合時必須堅持民族特色性,典型性原則,豐富多樣的內容和形式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和喜愛。
從銅鼓舞的文獻和視頻資料中,我們發現,銅鼓舞的隊形設計是而通過鼓點節奏的變化引起舞蹈隊形的變化的,表演時有單人舞、有雙人舞,還有集體舞。它的集體舞有多種隊形,男女青年可以圍成圓圈,也可以排成半圓形、一字形、交叉對跳、四方形等,隊形簡單,變化不多,表演視覺效果沖擊力不大;而現代健美操的隊形設計種類繁多,圖案多樣,圖形清晰,豐富多彩,變化多端,巧妙流暢,觀賞性極強;把兩者隊形設計元素進行優化性的提取,改編,變形和轉換,在不違背現代健美操特點和編排原則上巧妙把它們融合在一起,具保留了兩者特點,又不失銅鼓舞舞蹈民族特色的風味,在舞臺表演效果上也會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
銅鼓舞蹈的舞蹈元素與現代健美操舞蹈元素融合時,動作改編要大膽,動作音樂等元素的運用要引人注意,給人的視覺沖擊感要強烈;銅鼓舞蹈動作音樂等元素的運用在整個現代健美操中的布局要注意合理,嵌入時不能唐突生硬,要流暢自然,渾然一體的感覺,融合時既要親切又要有熟悉的感覺,又要給人眼前一亮的驚喜。銅鼓舞蹈的動作元素在運用時一定要掌握好度,不能嵌入太多,太多了就會沖淡主題;嵌入過少會使人感覺不到有什么變化;銅鼓舞蹈動作元素的編排要根據音樂的強弱快慢給人以張弛有度、跌宕起伏的戲劇般的美感。
銅鼓舞舞蹈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除了按常規的保護和挖掘下,還要加強研究,整理和創新,以現代思維方式整合,把銅鼓舞和現代健美操融合起來,既滿足了人們愛美,求新,健身的需求;也同時把銅鼓舞的舞蹈元素保護與代代傳承下去。眾所周知,一種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最直接,最有效,最科學的手段便是將其納入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當中,這樣不僅能得到很好的保護,也不會讓它失傳;能否讓銅鼓舞舞蹈文化得到保護與傳承,這就需要有關的專家和教育工作者肩負起傳承與創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