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生強 韋吉年 柳州城市職業學院 體育教學部
近些年創意產業受到了人民廣泛的關注,尤其是在我國人民的民族文化精神被喚醒之后,民族文化創意產業更是受到了空前的認可。文化創意產業需要具有創造性、文化性、版權性以及融合性,在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側重。傳統體育和旅游產業的融合是多路徑、多層次以及全方位的融合,融合的路徑不同會讓兩個產業融合的形式、深度以及內涵都會產生一定的差異。當前廣西民族文化旅游發展已經到了一定的時期,一些問題逐漸凸顯了出來。想要讓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旅游更好的融合,對問題進行分析并尋找對策,并對傳統體育文化路由項目進行創新,讓旅游具有更強的文化內涵以及吸引力,讓體育和旅游能夠更好的融合和對接,這是未來廣西民族傳統體育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必然道路。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傳統體育文化項目非常多,其中有2項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有134項,占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傳統體育項目的一半左右。當前搶花炮、陀螺、摔跤、競速滑板以及民族健身操等成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的競賽項目。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人口聚集區有著豐富的傳統體育文化活動,例如“三月三”、布羅陀節、炮龍節、花炮節、田陽敢壯山壯族歌圩等等。
為了讓優秀的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能夠進一步被弘揚,讓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保護與繼承的工作能夠得到加強,讓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建設能夠得到促進,廣西壯族自治區內加強了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讓少數民族的體育事業能夠得到發展,促進了經濟社會繁榮發展,深入貫徹落實了地方政府關于重振廣西體育雄風建設體育強區的決定,出臺了傳統文化保護條例,條例中對具有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和體育活動進行了保護[1]。
為了保護和傳承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的傳統體育文化,將全民健身條例充分的貫徹落實,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族自治區根據相關的管理條例,對省內17個首批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體育特色鄉、6個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體育傳承館等進行了命名。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的支持之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制度建立了起來,通過幫助傳統體育文化活動尋找繼承人,提供保障措施等方式,讓傳統體育文化有了傳承的條件。制度中主要的措施包括了為體育文化活動提供開展的場所、提供財政支持、授予榮譽稱號、加強文化宣傳的方式,使得傳統體育文化能夠更好的得到傳承。
對于少數民族的體育項目來說,政府更多的是從政治政策以及體育文化的角度看待的。當前廣西壯族自治區已經舉辦了多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將陀螺、毽球等數十項體育項目納入其中,在運動會中搶花炮以及珍珠球等項目如今已經成了傳統體育強項,多次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取得佳績。然而這些體育項目并未轉化成實際的經濟效益,當前很多人對少數民族傳統旅游以及體育旅游的發展缺乏足夠的認識,很多人認為民族傳統體育不過是民間娛樂活動,對項目中含有的經濟價值以及文化價值缺乏足夠認識,缺少市場戰略目光,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化發展的潛力認識不足,因此在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的時候缺少敏感性。在對少數民族體育旅游的發展進行對位的時候,僅將其看作是一種體驗式的文化項目,卻未對其產業地位進行肯定。這種現狀使得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體育旅游的發展始終實現對旅游行業的替代,在旅游業中長期處于從屬地位。
少數民族的文化體育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時間較短,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支持。當前廣西壯族自治區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保護推出了多項政策,有著很好地政策支持,然而對于傳統體育項目和旅游產業融合開發的支持力度存在不足的情況,主要表現在當前缺乏政策性指導文件。當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業化相關的政策不足,使得在進行旅游資源開發的時候,各地區都對自然資源有著較高的依賴,發展旅游業的時候更重視對景區和景點的建設,對人文建設方面的缺乏相應的重視,沒有將傳統體育項目的優勢發揮出來。地方政府對于傳統文化體育的經濟價值認知存在偏差,這導致了雖然很多運動員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運動會上取得了出色的成績,但是人們對體育文化方面依舊缺乏認識,這讓傳統文化體育的經濟價值難以得到發揮,缺乏足夠的影響力,這對體育文化的保護來說也有著一定的影響[2]。
當前廣西壯族自治區對傳統文化體育旅游管理的水平相對較低,一方面來說,在產業縱向管理體系方面,沒有系統性的管理,還缺乏相應的產業發展目標,相應的政策機制有所欠缺,這使得廣西壯族自治區當前體育旅游產業仍然高度依賴觀光旅游業,缺乏獨立位置,在旅游業收入中占據的比例較小。另一方面來講,體育文化旅游缺少橫向的聯動,很多傳統文化體育項目發展的時候不分主次,各自為戰,缺乏相應的特色。目前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傳統體育項目往往需要掛靠在旅游景區之中,具有特色的拋繡球、跳竹竿、蘆笙踩堂等等民族體育項目普遍存在于桂林、漓江的民俗風情園之中以及各大旅游景區之內,定位是山水旅游的附屬體驗項目。由于對民族體育旅游項目的開發和挖掘力度不足,使得傳統體育項目在旅游業中變現能力不足,進一步導致了體育旅游項目編制、彩排以及規則都相對粗糙,存在大同小異的情況,盈利的空間就被進一步壓縮,無法提高投資回報率。
廣西壯族自治區旅游發展的時候更側重于利用旅游產業實現鄉村振興,做好旅游扶貧的工作,在政策上對民族體育旅游的定位合理但存在片面的情況,這使得民族體育旅游的產品多數情況下處于孤立的狀態,沒有形成區域旅游品牌的宣傳,缺少具有品牌價值的民族體育節日或者項目。由于體育旅游發展時的主題不夠鮮明,定位存在片面、單一的情況,缺乏相應的特色,使得廣西少數民族體育旅游在進行資源開發的時候受到了限制。
廣西壯族自治區想要將民族體育文化和傳統旅游業進行融合發展,首先應該將體育旅游項目的定位進行明確,讓其充分發揮功能。首先政府可以牽頭舉辦傳統文化體育賽事,讓民族傳統體育能夠走出地方,走向全國,并在全國性的少數民族運動會中取得成績,將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運動員的影響力擴大,進而加強傳統體育項目的影響力;其次,政府應該對體育旅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進行明確,從文化產業的角度出發,對體育旅游進行重新定義,再將現有的體育項目以及旅游產業進行整合,通過合理的規劃產業融合,實現拓寬旅游市場,增加旅游受益的目的,讓體育旅游的影響力能夠得到擴大。
如何將數量豐富的民族體育項目進行合理的整合和規劃,讓其發揮出聯合價值,是當前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體育旅游最需要思考的問題。廣西壯族自治區可以充分將地方文化和體育旅游進行結合,例如將劉三姐的故事以及桂林山水等重要的文化IP進行整合,將其融入民族體育項目當中,構建出既具有觀光和休閑作用,還具有文化、運動、體驗等作用的旅游模式,讓消費者的旅游粘性能夠得到提升,讓游客可以更深度的體驗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特色體育旅游,讓旅游產業的品質能夠快速提升。此外,作為體育旅游中最重要的少數民族體育項目,其本質就具備了健康、社交、運動等相關的屬性,不僅能夠和風景旅游進行綁定,還可以和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化交流傳播中心進行綁定,向游客灌輸體育旅游的目的是休閑養生的觀念,進一步對民族體育項目進行推廣,讓其能夠成為人們生活中休閑娛樂的方式,讓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具有更多的受眾[3]。
發展體育旅游產業的同時也應該將周邊產業鏈進行延伸。優質的文化旅游產品屬于智力密集型的產業,在前期投入的成本較高,有著較大的投資風險,資金回籠的速度較慢,需要多方面的扶持與培養。在我國當前消費不斷升級的背景下,對旅游產業優質旅游文化產品有著很大的需求,潛在的資本回報率大幅提高,是當前各地區發展旅游產業的好機會。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旅游的發展來說,想要抓住機遇,建立相應的文化產業運作方式非常的重要。通常來講可以從兩個方面構建良好的文化產業,第一,政府應該對文化產業提供充足的政策保障,通過政府的力量將文化產品進行切實的保護,讓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都可以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運行,從而形成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第二,要加強多方籌措資金的手段,文化產業的發展本身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因此常規的投資渠道通常無法滿足文化產業的需求,必須制定一定的措施和政策,讓文化產業能夠更好的吸納資金,鼓勵多渠道籌集資金,讓體育旅游能夠形成文化,讓文化形成產業,通過產業帶來資本,拉動旅游業經濟的發展,使得旅游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渠道進一步增加。
廣西壯族自治區需要加快構建全民體育旅游的管理體制,將管理的目標和方向進行明確,從而構成良好的組織結構與管理團隊。我國目前很多體育旅游項目的運作已經成熟,具有較高的影響力以及回報率,廣西壯族自治區在發展體育旅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借鑒這些項目管理方面的經驗,加強和體育旅游項目資本的合作,通過引進資本以及管理理念,讓體育旅游管理體系能夠更加成熟。
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展體育旅游的過程中,應該將優質的資源進行整合,從而形成優質項目,打造專屬的旅游品牌。廣西少數民族旅游想要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體育旅游文化形象,就應該充分重視對文化的發掘,將民族體育中的歷史與故事中含有的意義進行傳承,將其進行整理再進行推廣。在當前尚未形成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之前,可以先將現有的文化符號進行整合,將其整合成相應的主題,這能讓體育旅游的特色更加鮮明,讓旅游的內涵充分發揮。
廣西少數民族體育是廣西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具有獨特的特征與文化魅力,具有和旅游業融合的巨大潛力。在發展體育旅游的時候,一定要將民族傳統體育系統、全面的融入旅游產業當中,打造出具有文化符號的旅游形式,這對廣西壯族自治區旅游業的發展以及經濟的增長都有著巨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