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英 安青青 貴州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在人的生活中情緒參與了絕大部分活動,對調節人們行為活動起著重要作用,良好的情緒起著積極的作用,消極情緒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都將帶來影響,對人們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抑郁、焦慮和壓力都會導致疾病。因此,在生活中保持良好心態對人們心理健康發展非常重要,體育鍛煉能培養生活中的自信,給身體帶來極大的放松,感受各種運動的美,長時間參與體育鍛煉科研形成良好樂觀、開朗的心態。
體育運動可以幫助學生與人相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體育教學競賽、課余競賽等活動都可以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長期堅持參與體育鍛煉對促進心理和諧、培養學生心理適應能力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自信、自我調控和自我調節能力等都是良好心理素質應具備的條件。體育運動是一組鍛煉形式,也是對學生意志的考驗。體育鍛煉激勵的標語中常用到“追求更快、更高、更強”“堅持不懈、勇于拼搏”等。通過以上激勵的語句展現體育精神,讓學生在運動中體驗樂趣,展現自己。
在教學過程中多數體育教師不注重本堂課教學內容的相關精神文化以及背景知識的講解,以至于多數學生對體育知識的缺乏,無法認識體育知識在體育學習中的重要性,使得學生在學習時采用應付、敷衍的態度。同時,在課堂上體育教師的教學缺少豐富的教學方法,多數教師采用的是先教后學的方法,給學生講解學習動作的動作要領、示范,學生再進行練習,此教學方式不僅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還不注重引導學生對運動方法的學習,師生之間缺少互動。學生僅通過聽和看憑借記憶進行學習,學生學習處于被動狀態,對教師所教授的知識缺乏思考,導致“教”“學”分離,學生缺乏技巧的學習,練習也無法達到理想效果。多數體育老師在課堂上表情嚴肅,語氣嚴厲,在教學時展現的威嚴感會使師生之間充滿距離感,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會選擇逃避,不敢請教教師。學生在體育學習和練習中體育成績不達標,害怕責備,因而形成體育的抵抗心理,這種心理一旦形成將不利于學生體育的學習,學習缺乏積極性、自卑等。
影響學生健康體育心理的第二個因素是學生的自卑心理過于嚴重。多數大學生之間存在身體素質的差異性,在教學中體育教師往往會忽略這點,在分層教學中以單一的男女分組來開展教學。除了男女之間的性別差異,學生身體素質的差異體現在很多方面,如學生的體格、身高及運動神經的發達情況。隨著學生學習的層次不同,學生的身體差異性也各不相同,身高的差異在我國的南北之間體現得最為明顯,北方人口多數身材高大,南方則較為矮小。在教學中學生因身體素質和運動實力的懸殊而導致他們對體育產生抵觸心理的案例比比皆是,學生在練習中無法體驗學習的樂趣,會導致自卑心理的形成,這種心理令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
人們對客觀事物態度的情感和情緒足以代表人們實際的心理健康狀況。隨著社會迅速發展的腳步,生活煩惱、工作壓力和社會環境帶來的精神緊張,都會給學生帶來焦慮、不安、和緊張的不良情緒。參與體育鍛煉不僅能消除高度緊張的意識和情緒,還能在體育運動中使焦慮不安的心理得到釋放,讓人們在生活的苦悶和煩惱中得到解脫。當代大學生任務繁重,同學之間的競爭和就業壓力大因而產生擔憂,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學生容易產生煩躁、焦慮、擔憂等消極精神狀態。在生活中成功和失敗都會給學生帶來較強的刺激,而體育鍛煉能較好的轉移和分散學生注意力,有利于調節大腦活動。通過參與體育運動能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建立自信心,能夠讓學生對學習生活充滿活力和期待。
良好的意志品質應包含果斷、堅毅、主動獨立及勇于拼搏的精神和自我認識。自我認識是對自我的一種正確評價,是依據不同環境和條件下對自身進行認識的行為。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在困難與問題中慢慢磨煉出來的,這也是學生應具備的重要品質。不同體育運動項目練就的意志品質各具不同,如,長跑項目能練就學生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質;集體運動項目鍛煉學生團結合作的品質等。體育教學是將學生聚集在同一場地,通過練習、訓練和比賽學生相互之間會形成親近感與信任感。不需要任何語言就能傳遞信息與想法的交流。因此,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缺乏的品質選擇運動項目來培訓自身堅韌不拔的品質,從而提高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的信心。參與體育鍛煉還可以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自我概念是指個體的主觀層面對自身身心、思維及情感的綜合評價。體育運動避免不了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交往和溝通,學生參與體育運動需要在特定的環境中開展,他們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應的項目進行鍛煉來達到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健康和適應社會的發展能力,在這過程中逐漸形成自我概念的構架,從而培養自信心和改善各種不良的心理問題。許多研究表明,體育運動是治療心理疾病的良藥,一些心理醫生給予部分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療建議中都有提到適宜的體育運動能減緩焦慮和緩解緊張心理。由此可見,體育運動可以改善部分心理問題,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有利于他們積極健康的成長。
當代大學生面對激烈復雜的社會環境,學習和生活壓力繁重,容易導致大學生出現悲觀的消極情緒,進而造成焦慮、憂郁、孤獨、難過等心理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最好辦法是選擇自己較為感興趣的運動項目,通過參與體育運動調節生理機能和提高身體素質,減緩疲勞,使身心得到放松,形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戰勝心理障礙。其次,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能增強信心,良好的自信心可以讓學生在困難中重新站起來。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競賽還能體驗成功的樂趣,部分學生的理論文化知識成績較差,導致他們在成績優秀的同學前會產生自卑,缺乏自信心,當成績較差的同學在自己十分擅長的運動項目上顯得出比別人更勝一籌時,就顯得不那么自卑,因此這類學生會更愛展示自己,更加自信。
學生在學習中占據著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取其精華融入教學,有效的培養學生健康的體育運動心理。在運動中促進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運動心理,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讓學生時刻體會到教師的親切感和關注,幫助學生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并促進學生積極的投入課堂,培養學生自主進行體育運動的探索。其次,創新體育教學方法也尤為重要,體育教師通過創新和改進教學方法教授學生在運動時選擇適合自身的運動方法。教師還應當以引導為主進行教學,從而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必要時可邀請學生一起進行實際演練,通過這種形式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還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對學生養成良好體育心理起著積極推動作用。
個體差異性是體育教學中較為常見的問題,也是培養學生健康體育心理不可避免的問題。體育教師在教學時,需注意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和克服學生的恐懼自卑心理,要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展現的更加積極,更加自信。對于個體差異性的問題,在教學中除了男女分層次教學外,還應當根據不同地區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進行分層教學,教學中還應當采用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進行教學。面對難度較大的運動項目教學中,可采取拆分教學或降低學習難度等多元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運動中充分體驗成功的樂趣,通過高效的學習建立信心。在教學中還可以安排教學比賽,學生對體育有著強烈的比賽愿望,并希望自己能夠成功,成功的體驗能進一步強化人的參與意識和前進的動力。[1]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才會樹立自信,從而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在課程中融入競賽是培養學生運動興趣的最好途徑。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材開展不同形式的教學比賽,教學比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最有效的手段,同樣教學比賽也能活躍課堂氛圍,給枯燥的課堂帶來生機。
體育本就是一項非常有趣的活動,教學過程中,重復的技術動作練習不可缺少,只有改進教學方法,才能提高學生練習的興趣。傳統的練習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課前,體育教師需要重視課的組織和內容并選擇靈活、適合學生的教學步驟和教學形式,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教具,進行生動的示范和講解。例如,在課堂上,分發課堂教學內容的示圖,學生分組進行自主探究學習。通過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索式學習,不僅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體育學習是漫長的過程需要在練習中不斷探索學習,這便需要學生主動、合作的學習,從中尋找自身存在的問題并糾正,通過探索地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富有創造意義的方法,也是當下許多地區普遍采用的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教師的指導、小組成員合作而形成的“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一種學習模式。通過合作學習的形式,在學習中相互觀察、幫助,彼此發現問題并加以改正,體會合作學習帶來的樂趣,學生也能更加主動積極對體育進行探索。
體育教師積極正面的評價對學生具有激勵作用,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在教學中,體育教師要注重課中、課后對學生的評價,關注學生情況,主動了解學生性格特點,對性格內向自卑、膽怯、不敢表現的同學應當給予多的關注和鼓勵,讓學生體會到教師的關注,培養學生學習的信心。同時,教師還應當適當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盡可能幫助學生建立信心,培養學生堅持不懈、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
綜上所述,大學生參與體育運動能有效的調整和改善心理障礙問題,學生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或通過體育教師的建議參與體育運動來釋放學習的壓力,具有顯著效果。在體育運動中的有氧項目能較好的調節學生易暴躁、易怒的心態;球類項目有助于學生釋放心理壓力和調節生理機能,從而使學生在體育運動中逐漸改變,養成積極向上的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