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波 鄭州職業技術學院
自課程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提出以來,作為高校實施“五個教育”關鍵環節的公共體育課程思想政治建設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高校公共體育不僅是幫助大學生實現身心健康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大學生鍛煉身體、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環節。公共體育課程教學與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結合,既符合高校人才培養的理念,又能實現立德育人的教育目標,深入挖掘高校公共體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通過對體育課程思想政治建設的探索,可以幫助學生深刻認識體育對個人和國家的意義。對于個人而言,體育可以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對于一個國家來說,體育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考慮到課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首先構建課程結構,然后進行設計,梳理課程主體,確定思想政治主題,形成貫穿整個課程的脈絡,然后進行細節處理。體育課程的思想政治主題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戰斗精神、安全意識、團隊意識、公平競爭意識、紀律素質、競賽禮儀、理解國家體育文獻精神等,教師應將這些主題作為貫穿整個課程的主旋律進行教學設計;挖掘契合點,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確定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挖掘具體專業知識點,拓展思想政治內涵,實現“你有我,我有你”,自然的實施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體育的意義,感受體育精神,理解體育政策,培養學生“理解競爭、學習技術、欣賞”的全面體育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自覺地走出宿舍,走進操場。
目前,高校體育教師大多擅長運動技能的教學,但在思想政治理論研究方面存在不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各種體育運動的技能教學,很少進行思想政治課教學,這對課程思想政治理念的整合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現階段高校體育課程目標存在明顯的偏差。它過于注重技能目標,而忽視了德育目標。在這一目標的引導下,教師會無意識地把重點放在教育教學上,盲目地向學生灌輸體育技能,造成非常枯燥乏味的課堂氣氛,阻礙體育學科魅力的體現,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當然,要提高教學質量是很困難的。
在傳統的大學體育課程中,準備和放松活動通常占課堂時間的20%左右,技能教授占50%,其他活動允許學生自由活動或休息。這種方式極不利于激發學習興趣,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有負面影響,創新和改革刻不容緩。
評價環節是高校體育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直接關乎到教學改革的成效。高校體育教學評價往往只考慮到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分、出勤情況等,忽略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團隊合作等,這樣很難對學生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打擊到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
要想將課程思政更好地融入體育教育課程中,體育教師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體育教師的德育水平對學生未來的生活和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提高高校體育教師的思政教學水平和思政教學能力是現階段高校對體育教師的重要要求。高校應加強對體育教師的思政建設,并結合現階段教育的實際發展情況,定期組織高校體育教師進行思政方面的學習,從多方面抓起,提高體育教師的思政素養。例如,學??梢蚤_展相關的講座活動,邀請優秀思政課教師到學校進行有關思政方面的教學講座,使體育教師能夠從中不斷學習到各種思政教學的經驗和思想,使高校體育教師在體育課堂中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有所提高。再如,體育教師通過制定合理的體育課程思政教學計劃,并與思政課教師進行有關課程思政方面的交流和溝通,互相學習彼此的長處,發揮自身的學科優勢,共同提升課程思政的教學能力,從根本上促進課程思政融入體育教育課程。
加強課程思政在高校體育教育教學中的融入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高校和體育教師長期不斷的努力。教師應注重課程思政教學模式,通過各種手段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政教學水平和思政素養,抓住體育課堂中的思政教學關鍵點,將兩者更好地融合,還應與時俱進,根據現階段的發展情況調整課堂教學內容,全方面地推動高校學生各項能力水平的提升,滿足現階段國家對高校體育教學的新要求。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素質教育,強調高校在教育教學中不僅要關注教學質量的提高,還要注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強化,加強學生創新能力等的培養。在此背景下,課程思政理念越來越受關注,將其合理引入高校體育教學中顯得十分必要。要想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最為首要的任務便是合理落實素質教育。一方面,高校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應該始終以學生為中心,體現他們的課堂主體性,教師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實現能力和體質的提高,同時要引導學生學會相互協作、友好交流;另一方面,素質教育要求在教育教學中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創新能力。為此,高校體育教師要積極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以差異化的教學方式組織開展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機會,這樣才能有效拓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本質就在于體育要與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發力,將思想政治元素充分融入體育教學中,這就要求體育教師要加大對體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力度。第一,為了提升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效性,體育教師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將其巧妙融入體育教學中,使大學生切實體會到體育的人文魅力,提升思想道德素養。具體而言,體育教師要根據每位學生不同的身體素質、體育天賦和不同的思想道德水平、思維方式等,為每一位大學生選擇適合其實際情況的體育學習項目。這樣一方面能調動大學生參與體育項目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個人項目訓練中更加專注,更加積極努力地實現自身價值,在團體項目訓練中更愿意與他人合作,展現出勇于拼搏的精神;另一方面,大學生在師生交流中更能樹立起強大的自信,培養樂觀進取的心理品質。第二,為了拓展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深度和廣度,體育教師要改革體育教學方法,提升體育教學的吸引力,使大學生的運動技能得到充分提升,道德素養得到提高。體育教師要在深入了解學生體育和思想發展訴求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體育器材等教學資源,廣泛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例如,對于某些受到多數學生歡迎的體育項目或體育游戲,體育教師要適當增加其難度,拔高對學生技能的要求,激發大學生頑強拼搏、不怕困難的體育求勝心。
優化公共體育課程中課程思政的相關內容,首先就要明確人才培養的思政教育目標,按照目標導向、產出導向的要求,明確體育課程各環節思政教育目標,構建系統完善的課程思政內容體系。通過挖掘課程中涉及的諸如愛國、責任、果斷、刻苦、擔當、勇敢、樂觀、合作等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原有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目標、課程實施方式、課程評價標準,不斷優化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同時,探索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與體育項目課程知識相關的人物、歷史、事件等內容。在課堂教學、群體活動、課余鍛煉等課程教學過程中挖掘和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改變體育課只是讓學生掌握一項運動技能的局面,將愛國主義、民族情感、尊師重教、團結協作等思想品德和體育精神融入其中,體現體育運動項目獨特的思想性和趣味性,轉變過去只重技能掌握的教育理念。借助課程內容的重新設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育理想信念,培養正確的世界觀,鍛煉意志品質和品德修養,全面提升綜合素質。同時充分發揮高校各自的地域優勢,積極參與地方大型高級別賽事的志愿者等活動,帶領學生通過志愿活動、賽事服務等方式感受體育賽事中運動員頑強拼搏、不畏艱難的意志品質和展現出來的愛國情懷,使學生通過賽事服務拓寬視野,增強對公共體育課程的認知,加強對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認同度。其次,積極邀請高水平運動員、裁判員、知名體育專家走進課堂講授他們的親身經歷和自己的體育奮斗故事等,通過這種新穎的授課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促進體育教學活動的優化必須具備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要不然將會使教學沒有依據,教學目標的達成自然無從提及。在課程思政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能夠很好地克服這些弊端,強調教育教學的科學性與規范性,注重立德樹人目標的體現。對此,高校在體育教學改革中,應加強注重課程思政理念的引入,并借此優化教學評價體系,將評價環節的作用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為教育教學發展提供助力。要想有效達成這一目標,教師應該加強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客觀合理地評估學生的發展潛力,基于此,加大課程思政理念的融入力度,最大程度上發揮體育課程的育人功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目標的達成。
綜上所述,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合理應用課程思政十分重要,有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其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所以,高校應該基于素質教育要求與教學實際合理融入課程思政理念。在這一過程中,高校體育教師也得積極更新傳統教學觀念,在教授學生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加強學生優良品質的培養,為學生全面發展目標的達成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