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峰,陳媛媛
(濟南市章丘區畜牧獸醫事業發展中心 濟南 250200)
疫病防疫是生豬養殖的重點工作,且豬肉又是我國肉類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疾病防治工作,不僅能夠增加養殖者經濟收入,而且還能夠保證食品安全,因此,降低患病風險,實現生豬飼養業的健康發展就成為了養殖者養殖過程中所面對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對于豬肉類食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生豬養殖已經成為人們實現脫貧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措施,因此各地的養殖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與此同時,各類疫病對于生豬養殖產業的威脅程度也越來越大,這就要求養殖戶在養殖中重新審視目前的疫病防控方向。目前我國各類生豬疾病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首先,危害性大,其危害性包括高死亡率和高傳染性,以非洲豬瘟最為典型,此類疫病在發病時往往能夠迅速波及整個養殖區域甚至出現全國性的暴發,死亡率高,若錯過防治時間,則很容易造成養殖場生豬的大面積死亡。其次,單一病例在減少,多病原感染突出,若養殖環境為疫病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則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加重病情的危害程度以及影響范圍。再次,疾病控制難度明顯增加,其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①致病原的進化造成了傳統疾病防控手段難以應對各類新型疫病;②各類藥物的濫用使致病原產生了抗藥性,這其中以抗生素的濫用最為突出,因此,目前疫病的防控難度增大。最后,隨著我國各類生豬疫病治療藥物的研發,對于原有養殖場中出現的傳統疫病能夠起到防疫作用,但是隨著養殖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加速了生豬交易的流通,這在豐富了生豬貿易的同時,也加快了各地區本土疫病種類的傳播,使得生豬疫病的診斷與治療愈加困難[1]。
雖然目前我國各類生豬疾病具有高傳染性,但是造成大規模傳染的原因除了防控不當以外,還與養殖方式密切相關,在養殖場中,缺乏科學的管理措施會極大地增加患病幾率。首先,養殖區建設不合理,在某些農村地區,由于其養殖規模較小,因此主要以家庭為單位進行養殖,養殖區域靠近住宅區和交通線等地,人類以及車輛攜帶的各類病菌均能致病。其次,接種免疫不規范,養殖戶在進行接種時,為了降低養殖成本會使用三無產品進行接種,這往往會造成免疫失敗,加大了患病風險。再次,養殖環境臟亂差,疾病的發生與養殖環境存在直接聯系,在某些養殖區域缺乏定期消毒、衛生打掃等,對于養殖使用的物品隨處放置,無秩序的養殖方式也為疫病的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最后,為了縮減養殖成本,選擇已經被市場淘汰的品種進行養殖。
在養殖過程中,為了保證生豬養殖的最終品質,首先需要做到科學的選種,我國生豬種類主要有本土養殖豬、品種改良豬以及國外引進豬三類,通常情況下應當選擇性成熟較早、繁殖能力強以及抗病能力強的種豬進行養殖,在傳統的生豬養殖中,養殖戶較為側重本土生豬,本土生豬的優勢在于對本土的各類疫病具有較高的抵御能力,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本土化生豬會出現退化的情況,因此可以通過引進其他地區高品質生豬進行養殖,或者引進優質種豬進行品種改良。
良好的養殖環境能夠促進生豬的生長和提升免疫能力,通過實踐研究表明,養殖地區暴發疾病與養殖環境存在著密切聯系,因此,為了降低生豬患病風險,還應當保持良好的養殖環境。首先,養殖區域應當設置在遠離人群和公路的地區。其次,養殖場內豬圈的設置應當確保向陽、通風等。再次,應當定期打掃豬圈,并使用消毒液進行定期消毒,及時清理養殖場中的雜草、鼠類和蠅類,并做到人畜分離,除養殖人員以外,其他人員禁止進入養殖區域。最后,降低養殖場中細菌和病毒的污染,疫病暴發并傳播必須具有傳染源、傳播渠道以及易感源三個部分,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減少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均能夠有效地降低疫病的傳播速度,降低生豬患病風險[2]。
在整個養殖過程中,飼料成本占據整個養殖成本的主要部分,因此某些養殖戶為了縮減養殖成本,會使用一些低品質的飼料進行喂養,這種飼料雖然價格較低,但是飼料中含有的營養物質卻無法滿足生豬生長的需要,因此會造成生長速度緩慢、免疫力低下等結果。生豬的成長對于各類營養物質的要求較高,因此只有保證營養的均衡與全面,才能為生豬的健康生長打下基礎,在選擇飼料中,既要考慮養殖成本,同時也要考慮飼料品質,因此要首選那些蛋白質豐富、各類礦物質和維生素充足的飼料進行使用,且在使用過程中要做到科學合理,避免由于投入過多或者過少對生豬的生長造成影響。在夏秋季節,可以向生豬投喂適量的青綠飼料,以此促進生豬的腸胃吸收。
生豬在生長過程中,通過科學的免疫接種能夠預防大多數的疫病,因此做好免疫工作也是降低患病風險的重要舉措。在進行接種時,首先要注意接種疫苗的毒株、生產廠家、批號以及有效期等,仔細閱讀說明書中使用禁忌和使用方法等,并注意疫苗使用的劑量和免疫方式的規范性。
提升生豬的免疫能力能夠調整生豬的免疫系統,使其對各類疾病具有免疫能力,生豬的免疫功能是通過兩種方式實現的,第一種是非特異性免疫,這種免疫效果是先天性的,不需要通過后天進行彌補,非特異性免疫對于多種疫病均能夠起到防疫作用。第二種是特異性免疫,也稱之為獲得性免疫,這種免疫方式只能夠通過后天人工干預的方式獲得,因此可以使用免疫劑對生豬的獲得性免疫進行干預,目前生豬市場中常見的免疫調節劑主要有維生素類、礦物質類、多糖類、微生物制劑、各類激素以及抗寄生蟲等,適當地使用免疫調節劑,不僅能彌補先天性免疫中的不足,而且還能夠提升生豬的整體免疫效果。
綜上所述,各類不合理的養殖方式均能夠導致生豬患病,因此在養殖過程中,為了減少患病風險,養殖者必須強化養殖管理工作,制定科學的生豬管理制度,從而做好疫病防控工作。隨著目前養殖規模的擴大,養殖方式也逐漸向規模化靠近,在規模化養殖場中,保障養殖環境、飼料使用、免疫程序以及品種的選擇,能夠及時規避各類疫病風險,確保生豬養殖產業朝著健康化、高收入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