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
(山東省膠州市農業農村局 山東青島 266300)
飼養成本在養殖成本中占據很大的比例,如果飼料利用效率不高,不僅會造成飼料資源的浪費,還影響豬的生長速度,均會對豬場經濟利益造成損害。養殖生產中,影響飼料轉化率的因素主要有飼喂方式、溫度、飼養密度、通風條件、品種以及疫病等。
主要有熟料稀喂法、生料濕喂法和生料干喂法3 種,各有利弊。其中,熟料稀喂法在農村散養戶較普遍,雖然能軟化粗纖維、縮小飼料體積、提高粗飼料的利用率且不需要專人煮料,但是飼料煮熟后會導致營養價值降低、容易變質,而且需要購買蒸煮設備、耗費燃料,增加養殖成本。相比之下,生料濕喂法操作簡單、科學,只要把粉碎的飼料配比后加上青飼料和水拌勻就可以喂豬。這種方法既可節省人工、設備和燃料成本,又可提高飼料利用效率,提高豬群的抗病力、生長速度等,降低養殖成本。但是存在飼料濕潮不宜長期存放且寒冷季節容易結冰,需要每頓都進行調制,不適用于大規模養豬場。生料干喂比前兩種方法更簡單、科學,是很多豬場普遍采用的飼喂方式,就是把粉碎的精飼料和粗飼料按配方混合均勻后放入料槽內,另設水槽或飲水器,讓豬自由采食、自由飲水。此方式避免了人為因素的影響,極大提高了飼料利用效率和日增重。
豬是恒溫動物,有自身的適溫區,一般為26℃左右,只有豬只在適宜的環境溫度下,才能維持良好的生長狀態。如果超過或低于適宜溫度,豬只將受到熱應激或冷應激的影響,飼料利用效率下降,同時研究表明如果豬舍內的溫度低于16℃,溫度每下降1℃,豬就要多消耗飼料用于產熱來維持機體需要;如果溫度高于30℃,溫度每上升1℃,會導致豬群食欲不振,降低采食量,增加機體散熱消耗,兩者都提高了料肉比(0.01 左右)[1]。因此,養殖人員一定要注意溫度的控制,在做好夏季降溫、冬季保溫工作的同時及時通風,避免產生不利應激反應,提高飼料利用效率,進而降低豬場的經濟損失。
飼料密度是影響飼料利用效率和日增重的指標之一,一方面飼養密度過大會增加豬群間的采食競爭,出現強者欺負弱者的現象,強者更健壯,弱者更弱小,影響弱者的采食量和增重效果。另外,飼養密度過大也容易導致圈舍的空氣質量差(有害氣體成分增多)、溫度升高、擁擠及爭斗等行為增加,同時伴隨著豬群應激反應,營養物質利用率降低,進而降低飼料利用效率,不利于整體生產性能的增加。另一方面,飼養密度過低不僅會浪費飼養空間,無形中增加養殖成本,而且還會降低豬舍內的溫度,攝取的營養一部分用于機體產熱,同樣降低飼料利用效率。因此,養殖者要根據自身豬場的圈舍面積和豬群數量進行合理設置飼養密度,以促進豬群的正常生產。
不同豬種在生長性狀、肉質性狀等之間存在差異,且研究表明飼料利用效率與背膘厚度、日采食量、日增重、胴體瘦肉率、系水力和pH 等有關,顯著影響豬的生產效率[2]。隨著對豬繁殖性狀和肉質性狀等的遺傳改良,豬的飼料利用效率有下降趨勢,并且剩余采食量越低,飼料利用效率越高,產仔數、產活仔數、斷奶窩重等生長性狀相對較高。在選擇豬種時,要選擇品質優良的豬種,即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料肉比高、耗料少、肉質好、售價高,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很多豬場容易把豬場效益不佳歸咎于疫病的流行,殊不知疫病問題就是飼養管理問題。如果豬場的飼養管理不當,容易導致豬只患病,出現食欲不振、精神抑郁、流鼻液等臨床表現,這些都會影響豬的采食量和飼料利用效率,極大增加養殖成本。例如仔豬腹瀉是豬生產中常見的疫病,會在進食后出現嘔吐、食欲不振等問題,甚至導致豬只死亡。這就說明豬疫病極大降低飼料利用效率,不僅增加飼料成本,還增加治療成本、降低養殖效益。所以,養殖者要采取加強飼養管理、衛生消毒、隔離、檢疫監測、治療等綜合措施降低疫病的發生率。
仔豬成活率是衡量豬場效益的一項重要指標,提高仔豬成活率是提高養殖經濟利益的前提和基礎[3]。然而仔豬存活率低是很多豬場面臨的問題,低仔豬成活率的因素與溫度不適宜、疫病防御不當、空氣質量差、發育不良、管理不當等有關,因此提高仔豬成活率還需要加強飼養管理、防控疫病,即從仔豬出生后的護理、防寒保溫、固定乳頭、補充適量維生素到及時補料、適時斷奶的每一個飼養環節都要做好精細管理,提高仔豬的成活率、培育健康仔豬。
近年來從育種和營養角度展開了很多如何改善母豬繁殖性能的研究,特別是育種方面還有很多理論需要進一步研究。對很多豬場來說,提高母豬的繁殖性能是一直探討的問題,當然,提高豬場的母豬管理水平始終是放在首位的,只有做好母豬的科學化管理,包括重視妊娠母豬的管理水平,對其嚴格限飼(配種后1 周內嚴格限飼、控制好補料時間);保證哺乳母豬的營養均衡、豐富,并提供充足飲水。提高其泌乳含量和乳脂量,進而提高斷奶窩重,改善豬場的經濟效益。總之,要嚴格加強妊娠母豬和哺乳母豬的管理,提高產活仔數、初生重、斷奶重等,進而提高其種用價值,不斷提高豬場的生產效益。
飼料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豬場的利潤,因為飼料成本占豬場養殖成本的65%以上,尤其是當豬肉價格低的時,就體現出控制飼料成本的重要性。造成飼料成本增加的因素主要表現在:飼料配方不合理、飼料加工不當、飼料霉變以及使用管理不當等,這都會降低飼料利用率,造成飼料浪費,增加飼養成本。因此,養殖場要根據豬群不同的生產階段和營養需求提供合理且營養均衡的日糧配方、重視母豬能量的需求變化、做好飼料的抗霉工作,減少豬群受到霉變飼料的侵害、控制飼料原料采購成本等。總之,要在飼料原料采購及使用過程中注意飼料成本的控制。
豬場的經濟效益的提升是多方面的,涉及養豬生產的方方面面,需要養殖者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加強飼養管理水平,提高飼料利用效率、仔豬成活率、母豬的繁殖性能以及降低飼料成本,以此提高豬場的經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