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晁,王世玉,王貴升,王菲
(1.山東省畜牧總站 濟南 250010;2.山東聚誠五里霧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山東濰坊 261101;3.山東省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濟南 250010;4.山東省青州市王府畜牧獸醫站 山東濰坊 262500)
畜禽養殖場的生物安全管理不僅關乎畜禽健康和養殖效益,還影響生態環境和社會穩定。養殖場的生物安全管理包括場區選址、布局、隔離帶建立、種源管理、無害化處理和人車物管理。隨著畜禽養殖業的規模化、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每個養殖場要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和消毒防疫制度,從源頭上控制病原微生物滋生,對畜禽、人員、車輛、飼料、環境等進行嚴格、規范的消毒,降低動物疫病的傳播。
①合理選址。畜禽養殖場要選擇建在地勢平坦,坡度在15°左右,背風向陽、干燥通風、排水良好的區域,周邊有充足的水源,用電方便,交通便利,但是畜禽養殖場要遠離居民生活區、人員密集場所、加工廠、屠宰場和其他養殖場,同時距離國道、省道、鄉道至少分別超過2~3km、2km、0.5~1km,同時養殖區不能建立在主要公路兩側,以防噪聲和病原微生物的污染;②科學布局。養殖場一般分為生產區、生活區、管理區和隔離區這四個區域,且每個區域要有明確的劃分和間隔。生產區作為養殖場的主要組成,應設在生活區下風口和隔離區的上風口,可以根據養殖動物進行細分,如養殖舍、配種室、獸醫室、藥房、消毒舍、料庫等。生活區要建在整個養殖場地勢較高的上風口,與生產區用隔離帶或圍墻隔開。管理區一般建在生產區進出口的外側。隔離區是養殖場生物安全管理的主要部分,與其他區域的間隔至少在100~200m 之間,隔離區要包括隔離動物舍、糞污和病死動物處理區域等。
不同區域之間要有隔離帶,可以用圍墻作為隔離帶,每個畜舍之間也要有隔離帶,尤其是不同階段的畜禽由于其抗病力、飼養要求不同,通過隔離帶和分群管理可以有效降低致病菌交叉污染。養殖場周圍可以用植物或樹木建立綠化隔離帶,減少養殖場的大氣污染。
畜禽養殖場可堅持“自繁自養”模式,這樣能有效降低外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若需引種應采用批量引種方法,優先考慮從獲得農業部凈化評估認證的養殖場引種,嚴禁從疫區或發生過垂直傳播性疾病的養殖場引種[1]。引種后對其進行隔離觀察,由專人飼養、記錄畜禽情況,并對特定的動物疫病進行嚴格監測或實驗室檢驗,隔離期為30~45d,隔離結束后,畜禽健康檢驗后方可混群。
畜禽感染疾病后,有部分致病菌或寄生蟲隨糞便排出體外,不僅容易感染其他健康動物,還會污染圈舍、用具、飼料或飲水等,因此必須經過嚴格的無害化處理才能切掉傳播途徑。無害化處理常用堆積處理法,即將畜禽糞便收集堆積好,用泥土進行封閉,待糞便自身發酵產熱可殺滅其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蟲卵,一般堆積時間為1~2 個月。
①人員管理。畜禽養殖場要對出入廠區尤其是生產區的人員進行登記記錄,嚴禁外來人員入場,若有特別事項,需按程序批準后按照入場要求有序入場,每個進入生產區的人員清洗手臂、更換衣物后再由消毒通道進入。每日負責診療巡查的人員在巡視后要消毒后方可離場,同時畜禽養殖場內生產區內人員不得開展對外診療、配種或免疫等工作。養殖場內嚴禁攜帶同類型肉制品入場,尤其是生肉制品,如豬場嚴禁內部人員攜帶生豬肉入場,同時養殖場內嚴禁飼養貓、狗等動物;②車輛管理。進出場區的車輛要做好登記,并進行全面消毒后方可進出,外來車輛未經批準嚴禁進入生產區,運輸動物車輛工作結束后要對內部進行嚴格消毒。
除了控制人員出入外,還需要做好人員防護措施,畜禽養殖場要為工作人員和進入場區的人員選購防護口罩、帽子、防護服、鞋子和鞋套,這樣可以有效降低人畜共患病的發生[2]。
養殖場的生產區、生活區、管理區等環境要定期進行消毒,每月對飼養區道路及兩側5m 范圍、籠(圈)舍周圍環境消毒1 次,可用2%氫氧化鈉溶液噴灑消毒,且每月場區周邊、場內污水池、排糞溝、下水道出口用漂白粉消毒1 次。而畜禽舍內空氣消毒可用3%~5%過氧乙酸溶液加熱蒸發消毒,密閉時間約為2h,可有效殺滅空氣中的微生物。
養殖場和各個區域入口處要建立消毒池,消毒池至少長為4m,與入口門同寬,深度超過0.3m。在各個養殖棟舍出入口和通往糞池的必經之處也要建立消毒池,消毒池內的消毒劑可用10%~20%石灰石或3%~5%甲酚皂溶液或2%氫氧化鈉溶液,消毒池內的消毒劑每周至少更換1 次,這樣才能有效保障消毒劑的濃度和消毒效果。
為防止車輛帶毒,因此要對進入飼養區的車輛進行嚴格的消毒。除了消毒池外,規模化養殖場需要在生產區的出入口設置噴霧消毒裝置,消毒劑可選用0.1%苯扎溴銨或0.1%癸甲溴銨溶液。定期消毒生產區內勞動用具、運輸工具和飼料加工設備,可先用清水沖刷后再用0.2%~0.5%過氧乙酸消毒,在密閉環境內用甲醛熏蒸消毒(至少30min)徹底殺滅病原微生物,每周消毒1 次[3]。
生產區入口處要有人員更衣和消毒室,衣物鞋帽消毒可用紫外消毒燈進行消毒,并定期洗刷,人員進出飼養區必須洗手更衣,人員需要經過消毒池徹底殺滅鞋底致病菌,消毒池長度1.5~2m,深0.15m,消毒劑選用3%氫氧化鈉溶液,每周更換1 次確保消毒劑容量和濃度。人員通道也可選用固定式霧化器進行噴霧消毒,如五里霧氣溶膠冷霧化彌霧機,可有效杜絕外界攜帶病原污染廠區的危險。
畜禽舍內消毒程序一般為:全面清掃-高壓水槍沖洗-噴灑消毒劑—清水沖洗—熏蒸消毒,待空舍1 周后再轉入畜禽。消毒劑可選用0.1%苯扎溴銨、0.2%過氧乙酸、2%~4%甲酚皂,熏蒸消毒可用甲醛+高錳酸鉀,熏蒸消毒的盛藥容器要耐腐蝕,熏蒸24h 后再徹底通風。舍內的飼養用具可用3%~5%氫氧化鈉溶液浸泡3~5h后(或全面噴灑3%~5%氫氧化鈉溶液),再用清水沖洗,陽光暴曬后使用。
動物消毒常用噴霧法,不僅可以凈化環境,消除粉塵中的病原微生物,還能提高空氣濕度,以免損傷畜禽黏膜屏障,尤其是夏季使用噴霧消毒法,還能有效降低舍內的溫度,即使是食欲廢絕的畜禽,也可以通過噴霧消毒免疫的方法進行治療。家禽若地面平養,每200m2用1L 水計算噴霧,籠養蛋雞、肉雞可按50~80m2 計算,選用小孔噴頭進行噴霧,且噴霧高于雞頭平噴,家禽呼吸道及氣囊炎可用蜂膠+阿莫西林+延胡索酸泰妙菌素噴霧,家禽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可用阿司匹林+雙黃連+延胡索酸泰妙菌素噴霧。家畜在斷奶轉群前1~2d 可用枯草芽孢桿菌+氟苯尼考噴霧能有效緩解家畜斷奶后的負增長。母畜分娩前后3~5d 可用乳酸+阿莫西林噴霧能促進子宮恢復,且降低乳房炎的發病率。
霧化消毒可提高空氣健康度,節省人力,降低成本,是目前常用的動物消毒方法,同時霧化免疫與傳統的給藥免疫相比,具有療效快、生物利用度高、減少動物應激等優點,越來越多的畜禽養殖場青睞霧化消毒免疫方法。在今后的畜禽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從建廠開始對養殖場進行合理選址和布局,同時進一步規范種源管理,從源頭上嚴格把關,為畜禽健康生長提供一個良好的飼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