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結構性改革挖掘發展潛力,提高發展質量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之下,怎樣才能進一步讓國內大循環能夠循環起來,靠國內大循環來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經濟體量跟服務業的比重實際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國際收入水平。所以要擴大國內大循環,最重要的是增加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提高收入水平。因為收入水平提高了,中國經濟體量在世界的比重就會提高,收入水平提高了,服務業的比重在經濟當中也會提高。
怎樣來實現這個目標?
第一,用結構性改革來挖掘發展潛力,拉長長板,補足短板,來提高發展質量。
中國的發展還有相當大的潛力,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中國現在的人均GDP剛過1萬美元,跟美國6.5萬美元、德國4.8萬美元、日本4.2萬美元比,我國收入水平低,一般產業的技術生產率水平也比其低,所以我們還有相當大的后來者優勢。另外,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產業,比如5G、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我們跟發達國家在很多方面有條件齊頭并進。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具備產業研發人力投入條件,而這些新產業如果屬于軟件方面,我國有最大的應用場景;如果屬于硬件方面,我國有全世界最大、最齊全的產業部門和最好的供應鏈。在供給側上,可以利用我們的優勢拉長長板、補足短板。
第二,要深化改革,打通在國內循環的堵點。
現在產品市場基本都放開了,但在要素市場,還存在很多結構性障礙。比如金融市場,金融應該服務實體經濟,這是共識。但是,國內大銀行、股票市場、公司債券等為主的現代金融,對農戶、微型、小型、中型企業是提供不了服務的。而這一部分的經濟體量占稅收的50%,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0%,占就業的80%以上,如果得不到金融服務,就會發展受限。所以,應該發展能夠能給它們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安排。
在勞動力市場,戶籍制度阻礙了勞動力的流動。房價太高也不利于勞動力流動。所以應該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并且在房地產上回歸“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政策導向。在土地市場上,最大的堵點就是怎么樣落實讓農村集體土地入市,增加土地的供給。在產權上面,應該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地鞏固加強國有經濟,但也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的發展。在市場中,不應該出現產權歧視,通過深化改革有利于挖掘我們的發展潛力,也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和流通效率。
第三,需要擴大開放。
擴大開放讓我們能更好利用國際資源、技術、資本。目前的自貿區試點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降低進口關稅,二是縮小負面清單的范圍,讓外國投資能夠更好地進入中國。要擴大自貿區的試點數量,同時在自貿區試點上取得的成功經驗要在全國推廣。與此同時,應該更積極地去推動世貿組織的改革,參加區域性的經濟合作。
總的來講,面對百年不遇之大變局,我們要保持定力,認清形勢,做好自己的事,利用我們的優勢發展經濟,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使中國的發展不僅有利于自身,而且有利于世界其他國家。
(摘編自林毅夫在“第五屆國家發展論壇”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