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婭 會澤縣者海鎮社會保障服務中心
現階段人們十分重視的問題是延遲退休年齡問題,目前傳統化退休制度難以滿足現代社會實際發展需求,制度執行過程中也會產生相應問題,對現代化社會進步具有一定制約性,因此延遲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年齡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延遲退休年齡可以積極發揮個人價值,以此增加社會財務,同時可以推遲退休金領取時間,理論層面上可以彌補養老保險資金。在其他方面上退休年齡與人力資本實際投資成本以及就業空間等均存在較大聯系,因此延遲退休年齡影響因素不斷深入分析,可以提供具備合理性的途徑,設定合理化的政策范圍,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國實施的退休制度,在男女設置上退休年齡是不同的,差異性較大,因此在退休年齡制度上存在不公平的情況。伴隨現代化社會不斷進步,其中女性涉及的行業數量較多,大部分女性學歷較高,實施現行退休制度會造成大部分優秀女性缺乏職業競爭力,女性事業發展受到較大影響。在養老保險制度上女性也存在不公平性,相比之下女性工作時間較短,因此相比于男性養老保險金較少[1]。
在現行退休年齡制度上,部分工傷致殘或者是從事特殊工種的工作人員可以申請提前退休,但經常會在相關部門責任缺失情況下,這一問題監督不夠全面,部分事業單位產生不正常退休情況。個別事業單位員工通過相關部門“關系”,獲得資格證明,申請提前退休。這一過程中事業單位沒有認真核對員工提供的材料真實性,為員工辦理提前退休具有盲目性,對養老保險制度的正常運行造成較大影響。于法律層面上,也缺乏相應制度規范不正常退休行為,極易產生提前退休情況。
在制定事業單位退休年齡直至現階段,并沒有產生變化,現代社會不斷進步,過程中受到生活條件以及醫療水平的影響,人們的生命周期不斷延長,現代化受教育程度提升,傳統化退休年齡制度難以滿足現代化要求,在整體表現上退休年齡數值較低。這種情況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同時社保基金的供給壓力也會增加,老齡化以及少子化情況均會產生相應的社會作用,經濟發展過程中,其具體需求難以通過人力資源方式滿足[2]。
在事業單位延遲退休意愿影響因素分析過程中,經過整合共有以下幾種因素:(1)收入因素,研究社會中個人財富水平情況,其中有收入因素以及社會保障待遇因素,其中社會保障體系需要在政策框架下實施,在事業單位中,社會保障支付水平與工作時間以及工作層次具有密切聯系,因此強制退休制度也會對職工延遲退休態度產生影響。(2)制度因素,通過生命周期理論以及社會網絡假說因素分析,退休計劃是通過個人自主決定,這種決定因素主要是通過人們所處環境產生的認識決定,同時也是個人特征(養老保險金、制度等)產生作用形成的結果。(3)個人特征因素,在生命周期理論以及人力資本理論影響下,人力資本投資會通過工作形式獲得相應的回報,個人也會在預期壽命限制過程中不斷權衡收益以及回報因素,保證更具理性地選擇退休年齡。收益內容主要是經濟回報,同時也包括工作過程中收獲的成就感以及滿足感,因此與個人特征因素相關。(4)工作因素,這一內容包括工作層次、忙碌程度、滿意程度、升職空間、退休后再就業意愿等[3]。
延遲退休改革,應該充分考慮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在統一實施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允許個人根據自身情況和條件,選擇提前退休的具體時間,充分體現改革的靈活性和包容性。一般來說,員工退休意愿強烈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的工作時間,是一項決定性因素。結合現行規定,目前事業單位員工退休制度中,明確男性退休年齡為60歲,女性為55歲。調查反饋顯示,存在延遲退休意愿的人群,理想的退休年齡大概在60歲至64歲之間,其次是希望在55歲至59歲退休,這兩種情況占比較大。對于不希望延遲退休年齡的員工群體中,占比超過1/2的員工傾向于50歲至54歲退休。由此看來,多數事業單位的員工認為目前實行的退休年齡過早,傾向于延遲退休的人數較多,因此在后續事業單位員工退休年齡設定中應綜合考量這一實際情況予以調整,更具人性化。
工齡與延遲退休年齡之間是呈正向發展,工齡時間越長,延遲退休想法越強。我國現在實施的養老制度是現收現付制度,也就是正在工作的人員需要為已經退休的人支付養老保險費用。工齡時間較短的員工繳納養老保險金的年限時間更長,因此過程中承擔的養老壓力也會更大,這也是這部分員工延遲退休年齡反對比較強烈的原因。工齡較長的員工與退休年齡更加接近,其承擔的養老壓力相對也較小,因此延遲退休年齡反對意愿也會不斷下降。
延遲退休年齡與升職空間之間存在正向聯系,升職空間越大,延遲退休意愿更加強烈,升職空間較小的員工會對工作前景產生質疑,這部分會更傾向于提前退休;升職空間較大的員工,工作前景良好,過程中會存在更加廣闊的平臺以及目標,這部分員工更傾向于延長工作時間,自我發展需求得以滿足。
繼續工作意愿對退休年齡存在正向聯系,員工繼續工作意愿越強,延遲退休意愿更加強烈。繼續工作意愿因素與升職空間比較相似,工作人員不想繼續工作,想要降低工作強度,減少工作時間。想要繼續工作的員工,忠實于本職工作,希望延長工作時間[4]。
退休社會保障外收入與延遲退休年齡存在負向聯系,退休之后社會保障外收入高情況下,延遲退休意愿較低,退休之后收入較多的人員,社會保障金以外收入會通過較快速度進行累計,這一過程中并不會過多依賴社會保障福利,因此這部分人缺乏延遲退休年齡的必要性,相反會更希望提前退休。退休之后除了退休金外并沒有其他社會保障收入的人,在職工資下班相比于退休之后社會保障外收入更加重要。在退休之后獲得更好的生活,需要延長工作時間。在退休初期階段,其財富積累水平增加,其次是增加社會社會保障金的繳納年限,在退休之后領取更高的社會保障支付[5]。
目前勞動力市場體現出的實際情況是供求不適應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措施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升級,加強勞動力市場體系的不斷完善,為社會上的人們增加就業機會,對就業壓力緩解具有重要作用。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需要重視公共就業崗位方面的開發,老年群體的職業技能培訓同樣需要提高重視程度,依據現階段老年人實際情況設計相應數量的工作崗位,強化老年群體就業能力。在較短時間內延遲退休導致的就業壓力較大,同時需要增加一定數量的就業崗位,針對老年群體以及年輕人群體來說,與之相適應的工作具有必要性,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反對意見,實施全面化推行需要利用相對應措施,制定相應政策重點分析弱勢群體的實際勞動效益,依據工作立場,確保勞動進行具備合法性,減少實際工作時間,加強勞動者權益保護力度。延遲退休政策實施之后,同樣產生變化的是繳納保險金時間,有所延長,領取養老金時間也會縮短,推行過程中需要制定相應配套制度,遵循激勵原則,對勞動者延遲退休意向性有所加強[6]。
老年人的剩余價值應該受到重視和發揮,老年人經歷幾十年的工作和學習,對工作有更深的領悟。尤其是是一些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和高級行政人員更是寶貴的人才,應將作出相應安排,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智慧和才能。要制定相應的人力資源開發和改善規劃,支持老年人貢獻自己的豐富工作經驗和技能。
制度執行需要國家通過相應法律,以此確保延遲退休制度可以順利開展。這一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需要結合行業以及人員特點,制定相應規章制度,政府可以利用法律重新界定特殊工種,利用法律對不正常退休現象進行規范。有關部門在勞動合同法中需要增加老年人勞動相關法律條文,使用法律措施對老年人的合法權益有效保護,老年群體可以在事業單位中順利工作,為其老年生活質量提供重要保證[7]。
針對事業單位延遲退休意愿分析后,彈性退休制度建立于政府角度可以使用改變養老金替代率方式滿足延遲退休年齡目標,此外,在職工方面,可以在滿足自身需求時間上選擇退休,體現較好的個人意愿,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