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明秀 鄧彥(教授) (廣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廣東 廣州 510520)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需要調動多元社會主體。中國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平臺顯示,截至2019年底,中國社會組織總數量超過84萬個,其中社會團體361 553個,民辦非企業單位476 759個,基金會數量7 629家??梢娢覈耖g非營利組織在規模和數量上日漸壯大,對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64.5%?;鶖谍嫶蟮木W民為數字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用戶基礎。目前,“互聯網+”模式已經深入滲透到各個領域各個行業,幫助傳統產業換代升級,推動新興產業萌芽發展?!盎ヂ摼W+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模式也逐漸進入社會公眾的視野中,以公益慈善為例,經過政府慈善組織的公益1.0階段和企業慈善組織的公益2.0階段,公益慈善現已升級到互聯網公益3.0階段。“互聯網+民間非營利組織”在新時代取得長足發展。
然而,由于我國民間非營利組織起步較晚,與國外相比,我國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財務信息公開仍有諸多缺陷,財務信息透明度低,導致民間非營利組織長久以來面臨公眾信任危機。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披露不僅關系著相關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何玲,2014)[1],而且是重建公眾信任機制的重中之重。如何建立財務信息透明度最大化的解決方案成為民間非營利組織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互聯網公益作為我國民間非營利組織團體的新銳力量,結合互聯網公益的發展,探索和分析“互聯網+民間非營利組織”模式的財務信息公開機制,有助于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公開透明化,培育社會公眾的信任機制,促進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良性發展,并為新時代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公開提供理論支撐。
作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第三部門”,民間非營利組織實際上是一種以社會公益服務為宗旨的公益性組織,通過運用企業、政府以及社會公眾的捐贈物資和社會服務為提供社會福利、制定公共政策等發揮積極作用(李慧、林永春、孫靜,2015)[2]。民間非營利組織在經營和財務上與企業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非營利性;二是具有民間性:三是其資源來源和資源提供者的要求與企業投資者不同;四是非利潤分配性等(戚艷霞,2005)[3]。
民間非營利組織的公共性尤為明顯,體現在其資金來源于社會各界的捐贈、會員繳納的會費、接受服務對象繳納的服務費等,因此,捐贈人、會員、服務對象、債權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有權了解民間非營利組織的受托責任履行情況,包括其財務狀況、運營績效、資金使用的信息。作為對外報告,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報告的目標不僅要滿足財務信息使用者的決策需求,而且要考慮民間非營利組織內部管理和宏觀監督的需要(陸建橋,2004)[4]。
現有文獻從內部控制、會計規范等角度研究了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公開的關鍵因素、影響結果、措施建議等方面,但總體來說比較零散,缺乏系統性。趙明浩(2016)從缺乏完整法規、缺乏主動披露動機、缺乏監管機制三個角度分析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公開現狀[5]。張雁翎和陳慧明(2007)認為非營利組織的管理較不規范、資金運用效率較低、項目執行能力較弱,因而較少披露真實完全的財務信息[6]。李春華(2017)提出重塑非營利組織會計體系,確立我國非營利組織會計新模式,創新非營利組織會計核算基礎,補充完善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完善非營利組織財務報告體系、增加相關報表等[7]。張歡(2018)從外部監督管理機制建設和內部改進機制建設等兩大方面提出確保非營利組織財務監管[8]。
“互聯網+”使得財務信息公開面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一方面,“互聯網+”豐富了財務信息披露渠道、降低了信息披露成本、加快了信息披露速度、提高了信息披露質量,另一方面,“互聯網+”也增大了企業信息披露的安全風險。
梳理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公開的相關文獻,可以發現:盡管已有眾多學者探究民間非營利組織的體系,探究其財務信息公開的影響因素;也有學者關注“互聯網+”對企業財務信息披露的作用;然而,探索新時代“互聯網+”元素對非營利組織公開財務信息的影響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本文試圖在已有研究文獻的基礎上,結合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對我國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公開的現狀問題進行闡述,剖析“互聯網+”對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公開的積極影響,并提出改進建議,進一步從理論角度和實踐角度上完善我國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公開制度。
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與國外民間非營利組織相比,我國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公開機制的缺陷較多,普遍存在信息不對稱、財務不透明、運作不規范的情況,具體表現為:
首先,我國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披露內容不明確。由于我國民間非營利組織起步較晚,登記管理制度、會計制度等各項相關制度仍存在較大的完善空間。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披露內容包括法定披露內容、自愿披露內容和特殊部分披露內容,然而在實際披露的內容上,可供民間非營利組織把控的空間較大。絕大多數的民間非營利組織只公開資產負債表和業務活動表,鮮少一并公開現金流量表和報表附注,導致信息需求方所能夠獲得的財務信息比較匱乏,難以依據公開的財務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斷和決策。即使民間非營利組織披露財務信息,信息需求方仍很難獲取其需要的財務信息,因為民間非營利組織以機構為本身披露財務信息,而信息需求方更關心其捐贈的物質、繳納的會費或支付的服務費用的使用情況。
其次,我國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缺乏公信力。其原因主要歸結于我國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第三方審計與評價機制尚未健全。雖然民間非營利組織現階段已然成為全社會關注的重點,但其仍缺乏專業的審計評價機構,導致其財務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及時性難以控制,極其容易因負面事件讓民間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受到嚴重損害。加之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只停留在事后審計階段,缺少事前審計和事中審計,信息準確度較低,致使其公開的財務信息質量容易受到信息需求方的質疑,難以讓社會民眾信服。
再者,我國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渠道較少。我國民間非營利組織披露財務信息主要通過書面報告和其官網進行公開。一方面,由于紙質的書面報告成本高,民間非營利組織難以向每一位資源提供者寄送財務信息報告。另一方面,在民間非營利組織的官網上,信息需求方難以獲得財務信息報告和審計報告。
最后,我國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公開制度不完善。自2005年1月1日實施《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以來,距今已有十多年。該制度總體上滿足了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核算和財務報表編制的要求,但是隨著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發展和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及管理運行機制不斷完善,《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在制度層面上已經出現與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民間非營利組織發展趨勢不相適應的地方,出現明顯的滯后情況。并且,民間非營利組織作為解決社會資源沖突的新型配置體系,應當得到更多的法律支持,使其財務信息公開有法可依,提高其財務信息的權威性。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許多行業的傳統模式被“互聯網+”徹底顛覆,而“互聯網+”元素也不斷滲入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發展中,從傳統民間非營利組織模式向新型民間非營利組織模式發生轉變,嘗試解決傳統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公開的諸多問題。因此,本文將嘗試闡述新時代下“互聯網+”對民間非營利組織公開財務信息的積極影響。
在民間非營利組織中,受托人受委托人的委托管理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日常運作。由于民間非營利組織的非營利性,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公開的目的是為財務信息需求方提供民間非營利組織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信息,以便考核和評價受托績效,決定是否繼續提供資金或物質支持。由于信息不對稱和財務信息公開機制不規范等問題,傳統的民間非營利組織對其財務信息公開的目的闡述不明確,難以為委托者提供詳細準確的財務報告信息,容易使其產生誤判。然而,新時代民間非營利組織融合“互聯網”元素,能夠簡潔全面地為民間非營利組織解釋受托資源的使用方式及成果情況,便于信息需求方做出理性決策?!盎ヂ摼W+民間非營利組織”模式利用互聯網技術使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財務信息公開透明化,可以追蹤和匯報物資的來源和去向,及時向資源提供者有效反饋信息,大大提高民間非營利組織的運轉效率,重建資源提供者的信任機制。
民間非營利組織需要多方監督審計,傳統的民間非營利組織的審計一般是事后審計,具有明顯的滯后性。然而,“互聯網+民間非營利組織”模式可以實現事前審計、事中審計和事后審計的操作,使得其審計結果更加具有可信度。并且,基于互聯網的便捷性,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資源提供者可同時扮演參與者和監督者的角色,使得每筆物資在無需第三方的情況下就可以得到有效監督,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并降低財務信息審計成本。與此同時,互聯網的智能化能夠大大縮短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的審計時間,盡可能提高審計效率。因此“互聯網+民間非營利組織”模式不僅大大縮減審計成本,而且可提高其財務信息的審計結果可信度。
傳統的書面報告渠道影響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公開的及時性和全面性。而“互聯網+民間非營利組織”模式為公開財務信息提供了以網絡為載體的新型渠道。借助互聯網的便利性,民間非營利組織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低成本向每一位信息需求者提供詳細的財務報告,以及資金變動實時情況、審計報告等相關信息,使得每一筆物資的使用情況都有跡可循。并且,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完善官網建設提供了極大便利,使得民間非營利組織通過官網披露財務信息的效率得以提高。另外,民間非營利組織可開通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及時發布相關財務信息,增強與社會公眾的交流頻率,提高了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透明化程度。
傳統的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知名度很小,缺乏必要的宣傳,導致社會公眾對民間非營利組織存在很大的誤解。并且,由于傳統的民間非營利組織信息傳遞成本高、財務信息公開不透明等原因,社會公眾對民間非營利組織的信任機制很容易受到損毀。而互聯網通過大幅降低信息傳遞成本,縮小民間非營利組織的信息傳遞者和需求者的界限,為民間非營利組織提供了與資源提供者直接對話的機會,對民間非營利組織的透明度建設和信任培育提供有力支撐。例如,2019 年騰訊公益平臺發起的“99公益日”對民間非營利組織的宣傳效果明顯可見,給社會公眾留下深刻印象,并募得善款24.9億元。同時,騰訊公益平臺對募捐善款的全過程提出“財務披露+獨立審計+隨機抽檢”的透明度規范要求,進一步提升了“99公益日”的公信力和透明度,增加社會公眾的信任程度。
以慈善組織為例,現行的《基金會管理條例》指出:非公募基金會不能面向不特定公眾籌款。這顯然表明公募權長期由政府主導的基金會和慈善會壟斷,民間非營利組織不具備享受公募權的權利。而互聯網的普及打破了這一局面,“互聯網+民間非營利組織”模式能讓民間非營利組織爭取享受公募權利,獲得長效的資金支持。比如在騰訊公益平臺上,首先由民間非營利組織將項目發布到騰訊公益平臺的后臺,然后公募基金會從中甄選出優質項目進一步確定合作,接著騰訊公益平臺將對合作項目進行審核并發布,最終募集的善款必須先由公募基金的對應賬戶收款,再根據合作條例劃款到民間非營利組織。顯而易見,這種募集資金的方式復雜繁瑣,但值得肯定的是,互聯網幫助民間非營利組織嘗試享受公募權,為其開拓了一條募集長效資金的渠道。同時,公眾可以從騰訊公益平臺上查閱民間非營利組織籌款項目,監督各個項目的運作情況,了解其詳細信息,充分行使公眾的監督權利。
與傳統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財務信息公開情況相比,“互聯網+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公開具有明顯優勢,并取得長足發展。然而,在新時代下,“互聯網+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財務信息公開情況仍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公開的發展提供建議:
民間非營利組織通過互聯網平臺向委托人匯報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是“互聯網+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公開的現有模式,而該模式存在較大空間供進一步優化。以互聯網公益組織為例,盡管互聯網平臺收集數據便捷,但目前公益組織通過互聯網平臺所掌握的捐贈者信息仍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導致無法直接向每一位捐贈者及時反饋其捐贈物資的使用情況,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通過互聯網平臺向捐贈者反饋信息。因此,未來“互聯網+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公開可基于現有基礎,進一步完善捐贈者管理系統,實現直接向捐贈者反饋捐贈物資的使用情況和財務信息,實現服務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從而提高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財務信息透明程度。
“互聯網+民間非營利組織”公開的財務信息要增強公信力,必須完善其相關的法律法規。民間非營利組織公開財務信息可供依據的法律法規尚未規范化、系統化,但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我國對非營利組織的相關問題越來越重視。就互聯網公益而言,近年來《公開募捐平臺服務管理辦法》《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技術規范》和《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管理規范》等法律法規的出臺,為互聯網公益事業發展中的新變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也為“互聯網+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財務信息公開提供了法律法規上的規范和約束。未來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相關法律法規仍需不斷完善,為“互聯網+民間非營利組織”公開財務信息提供法律依據。
“公開透明無死角”的信息披露,直接影響著公眾的參與意愿,因此民間非營利組織需要建立健全財務信息公開機制。新時代“互聯網+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公開機制應從財務信息公開目標、財務信息公開原則、財務信息公開內容、財務信息公開程序與方法、財務信息需求方,以及財務信息外部監督方等方面彌補現有不足。利用互聯網技術,民間非營利組織搭建財務信息公開要素體系,健全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公開機制,通過向參與者詳細報告捐贈物資的情況和財務信息,加深參與者對該組織的印象,促進良好的動態循環。
在互聯網的基礎上,民間非營利組織應用并融合區塊鏈技術,有助于增加社會公眾的信任程度。區塊鏈技術可以解決每筆捐贈資金進入公益項目賬戶之后無法進一步追蹤的難題。 民間非營利組織利用區塊鏈技術,可將每一筆物資的生命周期記錄在區塊鏈上,讓物資提供者可以持續追溯。例如支付寶的“頂梁柱”扶貧保險等一系列項目已經開始應用區塊鏈技術,并取得顯著成效。從一些公益平臺數據可以看到,使用區塊鏈的公益項目,因其能報告詳細完整的物資使用情況,僅需一般項目的一半時間便可籌集資金,明顯縮短籌款時間。因此,民間非營利組織因充分應用并融合區塊鏈技術,豐富了其財務信息的公開內容和真實程度。
新時代民間非營利組織更加需要有技術有能力的人才,具備互聯網思維的專業團隊才能夠順應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趨勢,為其財務信息公開的體系做出透明規范的設計。因此,民間非營利組織在聘請理事、監事時,應充分考慮理事和監事來源的專業性、獨立性和科學性,著重考察其是否具備互聯網思維,并兼顧其數量、專業、經歷等方面。通過組建專業的民間非營利組織團隊,新時代“互聯網+民間非營利組織”財務信息公開的體系得以規范,形成健康良性發展,促進新時代社會資源沖突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