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玉(副教授) 詹自琦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金融與會計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44 鄭州市財貿學校 河南 鄭州 450000)
在2016年底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積極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其他課程應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可見,實施課程思政,不僅與立德樹人的根本教育任務高度統一,而且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重大任務的必然要求。據統計,目前全國會計人才數量達2 000萬人,會計專業大學生人數占全國在校大學生10%左右,做好會計專業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會計專業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對于提升大學生政治思想素質、完成高等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具有重要意義。財務會計是會計學專業核心課程,如何將思政元素納入課堂教學,在財務會計教學中實施課程思政值得深入探討。
財務會計課程作為會計學專業核心課程,在思政教學方面需要進一步改革現有課程教育教學體系。
“誠信”是會計精神的重要組成,也是會計思政教學的重要內容,是會計專業大學生必須要具有的最基本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我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因此,課程思政教學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具體內容。
長期以來,作為會計學專業核心課程,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主要強調應用性與專業性,注重學生實務操作能力的培養;一些院校甚至將會計師、注冊會計師等職稱考試、各種執業資格考試以及研究生升學考試作為導向和目標,偏重于專業知識的傳授,而對于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培育處于弱化地位。特別是 2017 年 11 月 4 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會計法》的決定,取消了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和認定工作。會計工作傳統的“入門”資格考試被取消后,會計法規與職業道德課程也在很多高校被弱化。
這些情況的存在,導致會計教學中注重專業教育,忽視人文教育、忽視會計人格培養及價值塑造的現象比較突出,這與黨中央提出的高等院校培養全面人才的戰略目標與定位存在較大差距,也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因此,在財務會計課程教學中實施思政教學改革具有緊迫性。
財務會計課程思政教學的總體改革思路,就是要將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指導財務會計思政教學的基本方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財務會計課程思政教學中的引領作用,積極探尋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融入具體案例教學。
具體來說,針對會計學本科專業培養中高層次財會專門人才的目標定位,作為專業核心課程,要在財務會計教學中貫穿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培育哲學素養,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境界和認知能力(王軍,2007)。如利用實踐、認識、真理等哲學范疇,思考會計實踐與會計準則發展、會計認識與會計準則變遷、會計真理與會計準則改革等的關系;采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來揭示會計準則的發展演變。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范疇(現象與本質、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與現實性等)來從更深層次理解業務處理背后的理論淵源及內容變遷。
課程思政教學中,探索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來挖掘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密切聯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結合財務會計課程教學特點,將這些思政元素融入貼進經濟生活的真實案例,采用研討式教學,啟發學生思考,讓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傳授密切結合,提升會計專業大學生的愛國情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凝聚會計精神,塑造健全人格。
首先,修訂財務會計教學大綱。課程教學大綱是財務會計教學的總規則,在教學大綱中應將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指導財務會計教學的基本方法,應明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課程教學的總指針,強調作為財會人員首先應當在日常業務處理中秉承“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理念,作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人人都踐行核心價值觀,必定會促進整個社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塑造良好道德情操,將個人價值實現與祖國強大發展密切聯系,將個人發展與民族復興的大業密切聯系,為祖國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出貢獻。
其次,修訂完善財務會計教學目標。圍繞課程思政的總要求,明確財務會計課程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知識目標上,除了傳統掌握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與報告,掌握財務報表的填制原理與方法,重點強調社會經濟環境與會計準則發展變化的關系,強調會計認識與會計業務處理的變化,強調從哲學基本范疇來理解會計準則的變遷。能力目標上,注重傳統會計業務處理能力,提升職業判斷能力,強調經濟后果意識,注重理解財務報表項目的變化思考。素質目標上,注重財會人員職業道德修養,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引領大學生價值取向,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再次,全面收集思政教學資料。課程思政教學最終要落實到具體課堂內外的教學實踐中,如何準備教學資料直接決定思政教學效果。教學資料除了傳統財務會計教學中要用到的會計法規體系(含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公司法、證券法、稅法等)、相關網絡資源,重點還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關文件及論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文件及論述等。收集好這些資料后,關鍵是要在備課中如何根據具體教學主題內容進行選擇,在課堂上融入專業教學內容。
最后,精心選擇財務會計教學案例,在具體案例中融入思政元素。隨著案例教學在財務會計教學中的推廣與普及,教師需要有針對性收集經典案例,改變既往收集案例時主要關注知識性的內容,應當增加對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與思考,做到不同案例有不同的思想政治素質提升、有不同的思想啟迪。具體教學實踐中,也可以發揮學生自身的作用,通過他們網絡資源占有優勢,讓大學生自己找尋兼具專業知識與思政教學內容的典型案例與大家分享,提高學生參考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如財務會計的總論,主要是就財務會計的概念、財務會計的目標、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會計要素、會計計量與報告等基本問題進行闡述,體現的主要是會計基本準則,是整體會計準則體系的大綱。總論中進行思政教學的內容較多,如可以用哲學基本觀點,解釋會計準則體系的產生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如資本市場發展與金融創新對會計準則發展的影響;會計環境的變化對會計本質認知的影響,進而影響會計基本概念的界定,如資產、負債的基本理念界定重心的變化;人們對會計認知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追求會計真理的過程,與會計本質相結合,會計就是要提供高質量信息滿足信息使用人的需求。如對會計信息質量中的可靠性、相關性的認知發展歷程正是體現追求會計真理的過程。講授財務會計課程的信息質量特征時,應讓學生積極收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內容,如聯系儒家思想中“誠信”品質的要求,理解“仁、義、禮、智、信”的我國傳統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將這些傳統文化與可靠性、謹慎性等信息質量特征相結合學習,激發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培育大學生的家國情懷。
再如,貨幣資金一章主要內容是講授貨幣資金的概念、內容、貨幣資金的管理、銀行結算方式等,專業內容相對簡單,完全可以轉變傳統講課模式,將課堂教學作為課程思政教學的主戰場,要求學生課下進行專業知識自主學習。課堂教學中,通過貨幣資金內部控制案例研討,在案例評價中貫穿“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理念,提升大學生對會計工作的敬畏感。應收款項與投資類金融資產教學中,可圍繞商業信用、計提準備金(謹慎性、誠信、不設置秘密準備)來實施課程思政教學。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也體現了哲學中偶然與必然的對應統一關系(為什么要提減值?從兩項減值到八項減值到全面計提的思考,又體現哲學中的現象與本質)另外,可按照發展的觀點來認知投資性金融資產分類的變更,按照會計系統要和國際和諧發展的原則來看待與國際金融資產等準則的趨同;按照物質運動的時間和空間性來確定金融工具的公允價值。
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專業內容主要是長期資產的確認、計量和報告。思政教學要點包括資產計價、減值計提等會計計量要實事求是,符合經濟業務的實際情況;運用哲學觀念中的時間觀念,理解延期付款購置長期資產需要考慮貨幣時間價值;思考按照時間價值理念,如何處理長期資產預計凈殘值。運用會計空間和時間價值,思考不同區域、不同時點投資性房地產公允價值的獲取。另外,收入確認要反映認知和改造客觀世界必須從物質運動的實際出發,反映會計真實性,處理經濟業務的過程,要素要符合客觀實際。財務報告依據會計等式編制,反映了會計系統各構成要素相互聯系的哲學觀念,又體現會計要素之間的對立統一規律。以財務報告形式對外披露財務會計信息,體現的是事物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規律,公開財務會計信息也是對會計真實性的外部檢驗。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進行會計思政教學首先要求專業教師樹立思政教學理念。會計教育理念是會計教育工作者在會計教育過程中所應傳授的理性認識及觀念體系(欒甫貴,2013)。思政教學理念應是會計教育理念的重要組成。需要專業教師通過閱讀馬列主義經典文獻,學習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培養自身的思政教學觀。另外,還需要在教學中堅持運用解惑、質疑等教育教學理念。課程思政教學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究會計業務處理背后的理論淵源、制度沿襲與哲學觀念,讓學生在解惑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方法論,培養哲學素養,胸懷大志,追求會計真理。
從財務會計課程教學實踐看,案例教學、研討式教學是實施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方法。必須徹底改變傳統說教式的以教師教學為主的課堂教學方式,真正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將教學轉變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讓學生通過課堂討論、頭腦風暴,從哲學高度理解專業知識,拓展提升認識客觀世界的視野和高度。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對教學規模的要求盡可能要做到“小班化”教學,分組進行討論,在研討中提升教學效果。實施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發揮大學生對信息技術及網絡資源的占有優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推動思政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增強課堂教學的時代感和感召力,真正讓大學生回歸課堂。
課堂教學中增加思政內容,研討式教學的推廣使用,必將增加課堂教學工作量。財務會計課程主要講解會計準則體系,要體現專業性與應用性,還要緊跟會計改革的時代步伐。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經濟形態逐步形成,金融創新不斷出現,新業務新項目涌現,加上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要求,會計準則體系不斷更新,導致財務會計課堂教學內容增加較快,必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會計專業大學生入學專業教育起,就要求學生擯棄“等、靠、要”的被動學習模式,養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主動收集專業素材、緊密聯系資本市場等自主學習專業知識習慣。財務會計課堂教學之初,即強調課堂外“非正式”學習的重要意義及具體要求,提供專業學習素材及資源,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外即將專業知識的主體內容自主學習完成,課堂教學則是專業理論探討與展開思政教學的場所。
課程思政的實施,需要轉變教學理念,重構教學內容,選擇會計案例,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這些都需要任課教師在傳統課堂教學基礎上付出更多努力。教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學改革的成敗。而現行職稱評定、評優評先等評價體系,“重科研、輕教學”現象非常突出,很多教師把論文、科研項目作為主業,教學成了敷衍了事的附屬品,教學積極性普遍不高。必須優化教師評價體系,提升教學工作地位。要真正落實職稱分類評價制度,探討教學為主類別教師評價的具體細則。嘗試建立基于大數據的課堂評價網絡系統,根據互聯網平臺記錄的任課教師上課狀態,如課堂教學方法、教學效果、師生互動等數據,最終期末匯總教學評價數據,避免出現學生和評教專家打分中的個人主觀成份,客觀反映教學效果。對于專注于教學、專注教育科學研究、探討教學改革的教師開通職稱評定綠色通道,激發教師教學工作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