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增 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
移動支付是指使用普通或智能手機完成支付或者確認支付,而不是用現金、銀行卡或者支票支付。買家可以使用移動手機購買一系列的服務、數字產品或者商品等。[1]移動支付有兩種支付方式,第一是掃碼支付,用戶通過掃描商家二維碼并輸入相應金額進行支付,或是用戶出示移動支付自帶的二維碼商家掃描,第二是刷臉支付,用戶將自己的面部錄入移動支付軟件,購物時通過刷臉即可付款。
時代性。隨著科技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相關移動支付軟件產生,并且大眾開始使用此類軟件,同時,伴隨著移動支付的不斷更新發展,大眾對移動支付的接受度逐漸提高。正是這些條件的成熟,使得移動支付產生且使用規模逐漸擴大。
便捷性。用戶使用移動支付進行消費,只需通過掃碼或刷臉支付,無需攜帶現金,不僅減少了交易中的付現過程和現金丟失的情況,也增加了商家收款的便捷度。同時,用戶可以通過移動支付軟件隨時進行查詢、轉賬、充值等操作,方便了用戶對賬戶的管理;用戶在線上購物時,移動支付作為第三方機構充當支付媒介,方便了用戶的消費。
時間限制小。互聯網時代下的移動支付打破了傳統支付對于時空的限制,使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支付活動。傳統支付以現金支付為主,需要用戶與商戶之間面對面支付,因此,對支付時間和地點都有很大的限制;移動支付以手機支付為主,用戶可以用手機隨時隨地進行支付活動,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如:用戶可以隨時在淘寶等網上商城進行購物和支付活動。[2]
消費觀念具有盲目性。以追求便宜商品的消費觀念為例,根據調查結果:約8%大學生在購買商品時因價格便宜而購買此商品,忽略自身是否需要此商品。在實際生活中,支付寶等移動支付軟件,會在軟件頁面中推送優惠力度大的商品,以此吸引消費者購買,有此類消費觀念大學生看到優惠商品信息后,會激起他們的消費欲望并產生購買的想法,同時移動支付軟件通過大數據分析精準推送用戶感興趣的商品,增加了他們購買的想法。這些大學生認為此類商品在以后生活中可能使用,但結果可能是購買的商品并沒有使用,導致商品的閑置和不必要的金錢支出。
沖動消費行為較多。根據調查結果:約80%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沖動消費行為,其中,大部分學生是因商家優惠力度大、情緒較差而無法控制自己行為等情況而有沖動消費,若收到購買商品后,對商品實際呈現效果不滿意,或是沖動心情消失后,發現并不需要此商品,部分大學生會后悔此次沖動購買行為。沖動消費后果是大學生產生后悔情緒,或是零用錢不足,在當月剩余天數里生活方面比較節儉,部分學生會通過某些渠道求助,如:父母、花唄等。
從眾消費心理存在。根據調查結果:約24.3%的大學生存在從眾心理。從眾心理,是指消費者受到外部因素影響,在消費時想追求與他人一樣的消費心理。有從眾消費心理大學生了解到大眾潮流后,比如:某款新鞋子、新衣服搭配等,受心理因素影響做出購買行為,這類大學生可能對商品的需求不明確,也會忽略產品本身的實用性。
求異消費心理存在。根據調查結果:約43%的大學生存在求異心理。求異心理,最主要是消費者想與他人不一樣,是虛榮心和愛面子的體現。這種消費心理長期存在,大學生的消費會更為不理性,帶來不良影響,比如:大學生一味追求標新立異而影響心理健康、造成零用錢的浪費等。
大學生進入大學后每月有零用錢,部分大學生對此并不適應,同時對零用錢感到新鮮感,不能合理分配和使用零用錢,根據調查結果:約5.04%的大學生對于自己的消費結構持無所謂態度,只有約17.27%大學生能夠訂出較細消費計劃。有追求便宜商品消費觀念的大學生,他們對自己的消費結構沒有明確規劃,不能合理分配自己的金錢,使他們認為自己有多余的零用錢來購買便宜商品,并且,他們認為購買便宜商品是得到了最大優惠,實際上他們可用這些零用錢購買更具價值的商品。
沖動消費行為受兩方面影響,第一是客觀因素:商家優惠力度大。大部分大學生表明商家優惠力度大時會吸引他們購買,比如:雙十一活動等,他們本沒消費的計劃,但看到優惠活動,受到外部因素刺激,會產生購買的行為,若是線上優惠折扣,移動支付作為第三方支付機構,大學生只需按支付按鈕即可支付,為他們的沖動消費提供了便利。第二是主觀因素:受不良情緒影響。根據調查結果:約41.73%大學生偶爾會在情緒不愉快時沖動消費,約11.51%大學生經常在情緒不愉快時沖動消費。大學生情緒性消費因為他們認為購買的過程讓他們很滿足,負面情緒得到了釋放,但實質上是他們對自身不良情緒缺少有效調節方法,而引發的不理性消費行為。
模仿心理影響從眾心理的產生。在現實生活中,市場會有一部分消費者表示出一些示范性指向性的消費行為,暗示出一定的消費傾向,當這種傾向被認可時,其他消費者會產生模仿和重復他人行為的傾向,這種行為暗示擴散流行之后便形成了從眾消費的行為,其意識就是從眾消費心理。[3]當社會上出現大眾潮流后,有從眾消費心理的大學生會產生模仿反應,隨之產生從眾消費。
部分大學生追求標新立異。部分大學生有求異消費心理,是因為受到虛榮心影響,并不想與“大眾潮流”一致,追求表現自我和體現個性,引起其他人注意,以滿足他們的心理。
移動支付的便捷性影響大學生消費心理。根據調查結果:約51.8%大學生經常網購,約46.76%大學生偶爾網購,網購已成大學生消費的首要選擇。網購給從眾和求異消費心理的大學生提供了便捷購物方式,使得消費心理更容易得到滿足,也導致從眾和求異消費心理繼續存在。
大學生可對每月零用錢進行規劃,首先將每月需購買的商品進行列舉,再將零用錢分配到商品中,并定期總結消費情況,對自身消費有更多的了解,若有不合理消費地方及時調整,使大學生達到每個月有盈余,可供自己支配的理想狀態。
商家優惠活動全年都有,并且商家會設定營銷策略來吸引消費者購買,因此在有優惠活動時,作為大學生,應冷靜理性思考這些優惠商品是否為個人所需,控制沖動想法,減少商家的宣傳對消費判斷的影響,若不需要該優惠商品或不急需使用,則可不購買或以后購買,減少不理性消費。
情緒消費過程中會緩解大學生的不良情緒,但情緒消費后支出的大額金額大學生可能產生后悔想法,造成負面情緒,從而形成惡性循環,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此大學生應合理管控情緒方式,而不是通過沖動購物,這樣不僅可提升自身的情緒管理能力,同時也能減少不理性的消費。
有從眾和求異消費心理的大學生可通過參加有關消費的講座,逐漸意識到自身消費心理的問題:一直求潮流和追求標新立異對自身消費是無益的,通過老師指引,讓他們改善和克服不理性的消費心理,逐漸擺平不正確的心理,以有更健康的消費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