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婉,王先俱*,張忠旭
(遼寧省水稻研究所,沈陽 110101)
遼99 優30 是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北方稻區雜交粳稻育種技術與新組合培育” 課題與沈陽市中青年科技人才支持計劃等項目支持下, 遵循雜種優勢、理想株型、生態廣適育種相結合的指導原則,結合選育高產穩產、品質優、多抗型雜交粳稻新組合的技術路線具體實踐, 采用優質偏粳型不育系與廣親和優質恢復系配組育成的雜交粳稻[1]。該組合具備較強的雜種優勢, 在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中表現出株型緊湊理想、高產穩產潛力大、米質較優適口性好、抗性強防御病蟲害、生態適應性廣等突出優點,具有廣闊的應用發展前景[2]。
1.1.1 不育系遼99A 1996 年春以BT 型胞質的黎明A 為母本, 在LS2/珍珠粳//8958 復交后代中選擇柱頭外露率高、柱頭大、葉型直立、株高偏低、分蘗力強的理想株型材料為父本,剪穎套袋回交。1999 年,經過共6 次的沈陽、海南兩地邊選擇父本邊回交轉育后, 不育系父、 母本已逐漸趨于同型,不育系育性表現穩定,正式定名為遼99A。
1.1.2 恢復系C30 2003 年以爪哇型廣親和恢復系C2106 為母本、 優質恢復系C349 為父本進行雜交,再與C948 雜交,采用系譜選擇法,經過9年7 個世代連續選擇,于2011 年育成。2012 年成對測交。 F1表現強恢并且優勢明顯,以遼優2006為對照[3],增產13%左右,米質優良,性狀穩定,定名為C30。
2013 年用C30 與粳型不育系遼99A 復測,在沈陽市蘇家屯區水稻所試驗田鑒定F1雜種優勢。99A/C30 組合的分蘗力、穗穎花數、穗實粒數、結實率、籽粒充實度、米質、千粒重、單株產量、抗性等指標比對照均具備很強的競爭優勢。
2014 年進行小面積制種和親本繁殖,同年進行品比試驗。2015 年參加遼寧省水稻區域試驗晚熟組預備試驗。 2016 年參加遼寧省雜粳區域試驗,2017 年參加省區試復試,2018 年進行生產試驗及較大面積示范種植。2019 年通過遼寧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品種審定編號為遼審稻20190011。
遼99 優30 幼苗粗壯、色濃綠,秧苗生長發育快。 葉片上沖直立,株高105.7 cm,莖稈粗壯有彈性,基部節間較短,成熟期植株轉色好。 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穗數為14.7 個/穴,有效穗數一般為24萬穗/667 m2左右。穗長約26.3 cm,半直立穗型,平均穎花數157.7 個/穗,結實率90.6%,千粒重25 g。
遼99 優30 在沈陽地區4 月10 日之前播種,5月10~20 日移栽,生育期161 d 左右,屬晚熟組合。
2016~2017 年2 a 區試抗稻瘟病試驗, 遼99優30 對稻瘟病抗性表現為苗瘟2R、 穗頸瘟R。2016~2018 年在東港、大連、盤錦等地較大面積示范種植,田間表現對條紋葉枯病、白葉枯病和穗頸瘟病有抗性,具有較強抗倒伏能力。
2016 年經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測定,堿消值7.0 級,膠稠度78 mm,蛋白質含量6.4%,直鏈淀粉含量15.9%,糙米率82.2%,精米率74.5%,整精米率71.7%,堊白粒率31.0%,堊白度4.8%,透明度1 級,粒長5.6 mm,籽粒長寬比2.1,米質較優。
雜交粳稻新組合遼99 優30, 于2016、2017年分別參加遼寧省水稻區試晚熟組試驗,2 個點次(大連市普蘭店區城子坦街道農業技術協會、東港市農業中心) 減產,13 點次增產,2 a 平均產量為560.5 kg/667 m2, 以金禾1 號為對照, 增產8.2%;2018 年參加同組生產試驗,平均產量588.2 kg/667 m2,以金禾1 號為對照,增產13.4%。
由于雜交粳稻組合遼99 優30 穗大粒多,屬于源限制型品種,應針對其生育特點,建立以“促進早生快發,提高成穗率和結實率”為中心的栽培技術管理措施。
遼南稻區的播種要在4 月上旬完成, 機械插秧播干籽100~110 g/盤, 手插秧播干籽25~30 g/盤,用種量2 kg/667 m2,稀播培育帶蘗壯秧。 1 葉1 心煉苗,床溫控制在30 ℃以內,若水分不足適量噴澆補水, 移栽前根據苗情可適當追施硫酸銨20 g/m2、硫酸鋅5 g/m2,培育葉齡為3.5 葉的機插秧壯苗。 5 月25 日前完成移栽。
遼99 優30 宜適當密植栽培, 插秧規格30 cm×20 cm,達到11 000 穴/667 m2,壯苗3 棵/穴。
遵循“前促、中穩、后保”原則,氮肥平穩促進,增施磷、鉀、鋅肥。 底肥施硫銨20 kg/667 m2、二銨10~15 kg/667 m2、鉀肥7 kg/667 m2、鋅肥2~3 kg/667 m2,要全層施肥,撒施后結合旋耕進行深施。分蘗始期施硫銨10~15 kg/667 m2,分蘗盛期施硫銨10~15 kg/667 m2、鉀肥7 kg/667 m2。 減數分裂期和出穗后酌情施硫銨5 kg/667 m2左右。
淺濕干間歇灌溉,后水不見前水。分蘗末期適當曬田以提高成穗率, 在田間莖蘗數占計劃穗數80%~85%時進行早曬田。 孕穗與成熟期濕潤灌溉,采用淺—濕—干間歇節水灌溉,以便于保根養葉。收獲前盡量延遲斷水,一般收獲前半月灌1 次透水,促進活稈成熟。
預防稻水象甲、二化螟、稻飛虱、紋枯病、稻曲病。 東部沿海稻區、 遼南稻區應注意預防白葉枯病、稻瘟病。插秧前用12 g/L 惡草靈EC 和60%丁草胺EC 各150 ml/667 m2混勻后以均勻甩施的方式進行封閉處理,防治本田雜草,隔1 d 之后進行插秧。 如果除草處理效果不佳或錯過最佳防治時期, 可在返青期用25%稻杰OD 80 ml/667 m2或10%芐嘧磺隆WP 30 g/667 m2以及60%丁草胺EC 150 ml/667 m2伴隨返青肥均勻撒施, 進行補救防除。
水稻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 當植株大部分葉片由綠轉黃,稻穗中部變成黃色,稻粒飽滿堅硬,稻谷含水量在20%~25%時最適宜收獲。 適時收割,確保增產增收。
遼99優30 適宜在遼寧省晚熟稻區如東港、大連等地區種植,也可在河北、新疆等省(自治區)的適應地區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