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啟東,謝佳蕓,阿麗婭·吾不力卡斯木
(1 新疆金豐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新疆 阿克蘇 843000;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種業發展中心,烏魯木齊 830091)
越光是日本1956 年育成的中粳水稻品種[1],從1979 年至2013 年, 種植面積在日本始終位居第一[2]。 20 世紀90 年代,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溫宿縣引進種植,該品種因稻米品質優、米飯口感好,深受消費者好評,種植經濟效益較好,大米價格較高;其中托乎拉鄉稻區種植的越光, 較其他區域種植的越光有著明顯的區別,因其米質特優、食味極佳,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一致認同。
越光在溫宿縣托乎拉鄉稻區育秧栽培, 株高100~115 cm,穗長16~18 cm,穗粒數70~80 粒,結實率90%以上,千粒重23~24 g,籽粒橢圓,無芒;分蘗力特強;一般產量500~600 kg/667 m2,高產可達700 kg/667 m2;生育期170 d,屬晚熟粳稻品種,成熟存在一定的風險,易倒伏,抗病性較差。為解決生產上存在的問題, 總結了越光機插高產栽培技術,確保其穩產、高產。
使用25%的咪鮮胺按藥種比1∶600 浸種48 h,防治惡苗病[3]。
越光在新疆地區屬晚熟品種,應適時早播,降低播種密度,培育壯秧。一般3 月底至4 月8 日播種育秧,用種量2 kg/667 m2,58 cm×28 cm 規格塑料軟盤80 g/盤。
1.3.1 密封期管理 播種后用薄膜嚴格密封床面,創造高溫、高濕條件,以水增溫催芽,促使稻種迅速伸根立苗。 為確保發芽快而齊整, 播種蓋膜后,普通田塊秧畦面上水2~3 cm、漏水田3~5 cm(如果秧畦面水分不足,應及時于早或晚灌水上秧畦面,預防燙種),保水3~4 d 后排水,保持畦溝有水即可。膜內適宜溫度為25~32 ℃,除了特別高溫天氣,一般不灌水,不施肥、不通風。
1.3.2 通風煉苗期管理 越光秧苗細長, 極易徒長,應提早通風煉苗,確保秧苗健壯。 秧苗1 葉1心期開始通風煉苗,保持畦溝有水。通風煉苗的強度應逐步加強,通風時間逐步增加。由兩頭棚膜揭口通風逐漸轉向兩頭加兩側棚膜都揭口通風,夜間關閉膜口保溫,秧苗保持無水管理,以利促根墩苗。通風后,當床面出現干燥發白、開裂,稻葉在中午出現卷曲而傍晚仍不能展平時, 夜間應及時灌1 次跑馬水,保持床面濕潤,但不能積水。
1.3.3 揭膜前后管理 2 葉1 心后期揭膜, 使秧苗逐漸適應自然溫度。揭膜前應先灌水至秧叉處,再行揭膜。 秧苗揭膜后應晝夜保持適量水層3 d,如遇大風、降溫寒流天氣,要及時灌深水護苗,寒流過后,逐步退水至正常水層。
1.3.4 其他 揭膜后可防治稻瘟病1 次。 插秧前3~5 d,每30 m2苗床可施尿素800~1 000 g。 秧齡應控制在28~32 d。
一般在4 月下旬至5 月上旬插秧。 該品種成熟晚,分蘗力強,應適當稀植,插秧密度以行株距30 cm×22 cm 為宜,栽插2~3 苗/穴,基本苗2 萬~3 萬株/667 m2。 機械插秧大田應有0.5~1.0 cm 薄水層(呈花達水狀態),栽插要求做到行直、穴準、不丟穴、不缺苗,如有缺苗應及時人工補插。 插秧深淺不宜超過2 cm, 插后應及時灌深水扶苗,否則影響水稻返青與分蘗。
采用節水灌溉模式,全生育期應用淺、濕、干交替間歇灌溉技術。 插秧后立即灌深水護苗3 d,灌水深度接近秧心處,以利返青活棵;分蘗期淺水灌溉為主,采用淺濕交替灌溉,灌水深度3~5 cm;拔節期采用薄露灌溉或間歇灌溉, 若遇低溫寒潮則應深水保暖; 抽穗揚花期淺水灌溉, 保持3~4 cm 水層;灌漿期采取淺濕交替、以淺為主的灌水方法; 蠟熟期采取淺濕交替、 以濕為主的灌水方法;生育后期不宜斷水過早,9 月中旬停水。
當田間莖蘗數達到收獲穗數的80%時,即可撤水烤田,烤田時間一般在7 月3~8 日,烤田6~7 d,以田面挺硬龜裂、稻株白根上走、人站田間不陷腳為標準。 烤田可控制無效分蘗,改善株型,促進根系下扎,增強抗倒伏能力,有利于防治病蟲害。
整田前施用磷酸二銨10 kg/667 m2作為底肥,可加施有機肥2~3 m3/667 m2。
追肥以氮肥平穩促進,增施磷、鉀、鋅肥,采用前促中控后補施肥法, 一般施尿素23~26 kg/667 m2、磷酸二銨5 kg/667 m2、硫酸鉀5 kg/667 m2、硫酸鋅2~3 kg/667 m2。 蘗肥一般分4 次施用,插秧7~10 d 后施尿素4~5 kg/667 m2和硫酸鋅2~3 kg/667 m2; 間隔10 d 左右施尿素5~6 kg/667 m2;間隔10 d 后施尿素5 kg/667 m2和磷酸二銨5 kg/667 m2;6 月中旬或6 月25 日前施尿素5~6 kg/667 m2、硫酸鉀5 kg/667 m2;6 月25 日~7 月15 日非特殊情況下不施肥,如需施肥,一般不超過3~4 kg/667 m2。 在稻穗長1.0~1.3 cm 時,如缺肥,則施尿素3~4 kg/667 m2作為穗肥;如不缺肥,絕對不可施用。 一般不施用粒肥。
水稻灌漿初期用磷酸二氫鉀150 g/667 m2和蕓苔素內酯10 ml/667 m2, 于早或晚兌水葉面噴施,可促進根系活力、防止早衰,有利于提高結實率、增加粒重。
3.3.1 稻瘟病防治 越光易發生稻瘟病, 應嚴格控制后期氮肥用量,及時預防稻瘟病。在水稻破口期、齊穗期和灌漿前期可用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20~25 g/667 m2兌水噴霧防治, 或用40%富士一號乳油75~100 ml/667 m2兌水噴霧防治。
3.3.2 蟲害防治 6 月下旬至7 月上旬, 二化螟易發生危害, 可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0 ml/667 m2兌水噴霧防治[4],或用24%氰氟蟲腙懸浮劑(艾法迪)40~60 ml/667 m2兌水噴霧防治。
3.3.3 草害防治 在水耙地前可用60%丁草胺乳油80~120 ml/667 m2加草克星10 g/667 m2兌水灑施,做到插秧前藥劑封閉滅草。插秧30 d 后,在第3 次施肥時, 可用60%丁草胺乳油80~100 ml/667 m2加芐嘧磺隆10 g/667 m2和草克星10 g/667 m2拌肥撒施。 如果田間三棱草較多, 可在水稻分蘗末期用二甲四氯100 g/667 m2兌水噴霧。
一般在9 月下旬至10 月上旬, 水稻優勢穗95%黃熟時,及時收獲,可提高稻谷整精米率,增加米飯風味和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