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寬
(大石橋市旗口鎮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遼寧 營口 115113)
我國北方水稻(粳稻)主產區位于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份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通遼、呼倫貝爾、興安盟等地區,這些稻區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稻米品質優、商品率高[1]。 據統計,2020 年東北三省粳稻種植面積約528.5 萬hm2,約占全國粳稻總面積的52.4%;稻谷產量近4 100 萬t,約占全國水稻總產量的19.2%。其中,遼寧省水稻種植面積為66.7 萬hm2左右,約占全省作物面積的1/4。
遼寧南部地區平原較多且地勢低洼, 人工勞作強度大,加之近年來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老化,使得農用機械需求持續攀升, 農業生產機械化得到快速發展。 就大石橋市旗口鎮而言,2012~2020年累計購入現代化大中型農機500 余臺套, 極大地提高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 隨著農村勞動力人口逐漸減少和不斷轉移, 水稻生產尤其是收獲階段勞動力緊張問題日趨明顯。 實現水稻生產機械化,是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的有效方法,也是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2]。
近幾年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逐漸提高, 水稻機械化收割逐步得到了遼南地區農戶認可。 半喂入式和全喂入式兩種收割機機型都適用于遼南地區,目前半喂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應用較多,代表機型主要有久保田888/988 系列、 洋馬AG600G系列、井關608/608G 系列等。
半喂入式水稻聯合收割機在作業質量、 收獲效果和人機工程的舒適程度上都較優秀。 在作業質量上,水稻收割后莖稈被夾持輸送裝置整齊、均勻、連續地輸送,并且只有穗頭部分通過機具的脫粒部件[3],脫粒徹底,含雜率低。 在收獲效果上,該類機型具有割茬低且能收割倒伏的水稻、 脫粒清選功耗小、水田通過性好等優點。 同時,半喂入式機型針對秸稈還田及整草利用在技術上高于全喂入式機型, 在遼南地區實際生產應用中具有一定的產品優勢。
目前遼南地區使用的水稻收割機在作業過程中由于地形等外部環境影響,經常發生故障,主要是關鍵技術環節零部件設計不到位、質量不達標,造成機器在實際工作中承擔負荷不夠, 從而影響收割進度及質量。
現階段我國收獲機械制造業發展不快、缺少改進,高精尖產品、智能易操作機型研發較慢,針對不同地區、不同作業情況缺少適應性機型的研發。
在遼南地區,一方面由于收割機價格高,農戶資金回籠慢,機具更新慢;另一方面由于種田大戶較少,各家各戶分散種植,致使土地分隔較多,集中、連片地少。 此種情況下,小型智慧型機具較實用。建議廠家研發新型數字化機具,有利于提高作業效率。
從近幾年遼南地區農業發展情況來看,半喂入式收割機是較多農戶的最終選擇。 雖然半喂入式收割機成本高、回款慢,但是不少農戶使用后還是比較認可的,因為應用該類機型可以減少稻田秸稈浪費,更好地實現綜合利用。 至少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半喂入式收割機仍是遼南地區的主力機型。
隨著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 在國家強農惠農政策的保障下,智慧農業創新發展,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與農業裝備加深融合, 農機產品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老舊機型逐漸被淘汰, 設計水準更高、功能更全面的新機型嶄露頭角。水稻收割機逐步向適應性較強、功能性較多的方向轉變,更多智慧農機逐漸取代現有的機型。在遼南地區,每年有近50 臺大型收割機更新。
在水稻機械化收割得到了遼南地區大部分農戶認可的同時,規模化、現代化的農業發展造就了一批農民合作社、 家庭農場等經濟組織。 在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種經營主體的帶動下,被規模化作業所需要的水稻收割機,其購買需求逐年增長,未來幾年有望繼續保持這種態勢。
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 水稻收獲機械在提升機具質量的同時逐步向功能型、人工智能型發展,不斷提升其提供服務的水平與質量。 期待在十四五規劃期間, 遼寧南部稻區投入應用的水稻收割機質量會更高、可靠性更強,在大數據農業、智慧農機、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下,強化農機與農藝的融合,提高收割機的安全性、適應性、可靠性,不斷推動其向智慧型轉變, 以更好地滿足農機戶對機具的要求,提高水稻機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