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94)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高校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培養全方位人才的主陣地,加強德育與美育的融合、使二者相輔相成、相和相生,是高校鑄魂育人的重中之重。當前,高校德育課堂十分注重美育的融入及在美育中滲透德育,但育人效果還有待提升。因此,德育與美育之間的聯系、融合、協同發展等,依然是值得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當前,高校十分重視德育與美育的協調發展。在探析德育與美育融合的有效路徑前,需要剖析各自的定義及內涵、本質及關系等,在明確概念的基礎上,找到二者相互融合的契合點。
德育,即指政治、思想、道德品質等方面的教育。德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德育指一系列對社會全體成員的政治觀念、思想道德、價值觀點等施加影響的活動;而狹義的德育指學校德育,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在德育活動中,努力培養高校大學生良好的德性和德行,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正是德育的宗旨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2]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公民道德建設都體現在一個“德”字。德育的本質實則是引導和規范人的思想和行為,促使其符合一定階級或社會的道德標準要求。“人類是群居性動物”,人從出生開始,就與整個社會發生著或多或少的聯系,而“聯系是普遍的,是客觀世界的本性。”一個人不可能脫離家庭、集體、社會而生活。但是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追逐私利的一面。一定階級或社會為了阻止因個人私利、欲望無法填滿而導致的社會混亂現象,從而形成并制定了適應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要求。德育的本質目的就是將社會成員自身的欲望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指引人們向善、行善。
美育,即美感教育、審美教育。我國社會主義的美育是培育人欣賞美、追求美、創造美的能力。加強美育,可以提升人的審美觀念、美學素養、美的追求。美育并不是專指“藝術教育”,我國高校教育中應該有美育的存在,“真正的美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于各科教學后形成的教育”。而對大學生的美感教育,不只是倡導他們追求一種充滿詩意的生活方式,而是在精神上達到一種審美境界。
2019年,國家下發的《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要求:“美育要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的心靈,切實改變高校美育薄弱現狀,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見,美育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感陶冶、精神品貌等具有重要意義,美育的內涵和實質也正體現于此。美育集感性、形象、自由、個性、愉悅于一體,美作為人超越世俗生活的表達,能給人帶來情感和精神上的愉悅,使人的靈魂得到感性上的解放,是人們在現實世界中愉悅身心、充實靈魂的一劑良方。
德育與美育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都能產生深刻影響,這種影響貫穿一生。具體來講,德育偏理性,而美育偏感性,德育與美育在教育途徑和方式上不同,在育人功能和教育效果上卻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共同作用于大學生思想行為、道德品質、倫理素養。
1.體現在教育途徑上
樊美筠認為,“從途徑上看,美育主要走的是一條由內向外的道路,相反,德育所走的則是一條由外向內的道路”[3]。也就是說,美育對人的心理、生理、精神、情感等的影響,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美育先是讓大學生的心靈得到滿足和愉悅,然后慢慢地、由內而外地作用于大學生的行為。德育對大學生思想行為、道德品性、精神修養等方面的影響,則是一個由外向內的過程。德育先是從外部直接灌輸理論,學生接受、理解、消化后,才能成為其內在的道德修養、處世原則、思維方式等的一部分。
2.表現在教育方式上
胡小滿認為,“德育往往通過說服、疏導、批評等方式影響受教育者的信念和意志,傳播理論道德觀念;而美育則主要通過具體可感的形象的魅力,以陶冶、感染、潛移默化的方式訴諸人的審美情感,以情感打動人心,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4]。不言而喻,高校德育課堂上,教育者多采取灌輸、說服的方式,受教育者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因此覺得德育課堂枯燥、乏味。而在美育中,由于教育者采用大量圖片、影視、具體形象等方式,受教育者身心都處于一種高度放松的狀態,因此課堂是愉悅、自由的。
總之,德育與美育雖然在教育途徑和教育方式上具有明顯的區別,但是二者的育人功能和教育效果是相同的。
1.育人功能上相輔相成
二者都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互為表里。德育從外部影響大學生的身心,而美育從內部浸潤大學生的性情,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具有導向作用,在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理想信念、集體主義、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等教育中,德育側重于對大學生進行理性成分的培養,而美育則注重大學生感性成分的“浸潤”,二者缺一不可。
2.教育效果上相互交融
中國古代以儒家為指導的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特別注重“禮樂相濟”:禮指的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所制定的一整套的綱常倫理和社會規范體系,而樂指的是調和人際關系矛盾、追求和諧美好生活的方式。禮教人向善,而樂教人求美,與現在的德育與美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德育教導人們在世俗生活中的一切思想行為要符合社會人的標準,而美育則教導人在遵從道德規范、社會制度的基礎上,都能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具有超越現實世界而獲得身心滿足的愉悅感。
因此,要做到辯證地看待德育與美育,美育不能依附于德育而存在,德育也不能撇開美育而獨自地發揮作用,德育需要美育來提高其實效性;美育也需要德育來提供正確的政治方向,這樣高校教育才能將二者有效地融合起來。
當前,高校德育與美育的融合力度較弱,在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生活及社會實踐活動等方面存在著“兩張皮”現象;德育作為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中所取得的“德育效果總與人們的期望存在一定距離,學校用于德育工作上的時間與精力和所收到的效果難以成正比”[5]。因此,最重要的是應該加強德育與美育二者的融合力度,具體來說:
高校應該著重在德育課堂教學中滲透美育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原則等,而對藝術類院校及藝術專業的學生要加強道德教育,以德育引導其正確的政治方向,促進德育與美育課堂教學中的融合。一要注重“審美化德育”模式的構建。“審美化德育”是一種建立在道德教育超越理念上的德育模式,即探索一條運用美的規律塑造人的德育模式。[6]這種教育模式使德育課堂擺脫了傳統德育教學方式的強灌輸性,增強了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例。高校德育教師在課堂上改變傳統的愛國主義理論和觀念的單向灌輸,利用文學作品、動畫影視、名勝古跡等,以課堂討論的方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給學生帶來內心深處的震撼,而且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二是在藝術類院校及藝術專業的教學中,教育學生張揚個性,更要將德育作為追求美、享受美、創作美的核心基礎。目前,一些藝術類院校過分注重美育,甚至出現了一些不惜使用違法手段進行藝術創造的現象,導致“德”“才”失衡,甚至是“德”的消失,因此在美育中加強德育至關重要。
校園是育人的“第二課堂”,校園文化環境、學生社團及官方活動等,都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精神風貌、人文素養和道德修養及對美的發現、欣賞、接受、吸收。因此,德育與美育的融合可以從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學生社團管理發展及學校舉辦的官方活動等入手。
1.校園文化建設要注重美育的滲透
校園文化中有形的美育有多種方式。例如,對校園中的建筑加入美學元素,圖書館、教學樓、體育館等的設計布局要體現美、追求美、展示美,可以結合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漢代藝術形式來設計和建造,使大學生在視覺上感到美、沉浸其中,陶冶情操。
2.社團和學校官方活動要加強德育
學生社團,尤其是藝術類社團,如音樂社、美術社、吉他社、街舞社等,以及一些學校官方舉辦的活動,如新年音樂會、中華傳統節日主題活動等,都是大學生張揚個性、創造和實現美的載體。這些活動帶有自由自主性較大,因此需要德育進行規范和引導,以免出現沉迷其中,追求外在形式而忽略了內在品德發展的現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實干家”[7]。社會實踐活動是德育與美育得以相互融合的催化劑,德育與美育不僅要實現在課堂教學、育人效果、校園文化等的融合,更要做到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德育與美育的和諧統一。
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注重德育與美育相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兩個:一是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高校要定期組織大學生參加社會有關部門開展的藝術展、漫畫展、文藝演出、音樂會等的各類志愿服務活動,高校大學生在這些活動中,既可以鍛煉自己與社會各界的溝通能力,培養自身道德情操和奉獻精神;又可以間接地培養審美能力和審美素養,使德育與美育融合。二是組織學生寒暑假走訪名勝古跡、領略人物風情。高校教師在德育課堂中融入有關歷史文化、地域風情、建筑藝術等內容,以鼓勵大學生利用假期時間去探索、領略、感受其中的美。
德育與美育在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大學生生理、心理、品德等影響深遠。德育與美育在內涵及本質、教育方式、育人途徑等方面存在較大區別;但二者的目標是相同的,都是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加強德育與美育融合,需要“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配合,也需要社會實踐活動的融合,相輔相成。